田上

作者: 崔道融 朝代: 唐代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呢。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25-426页 2、 郑竹青 周双利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通典 (中册):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871页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高田:山上的旱田。

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白:白茫茫。

披蓑(suō):披着草衣。

蓑:蓑衣。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俱:都。

殊:尤,还,简直。

未明:天不亮。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25-426页 2、 郑竹青 周双利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通典 (中册):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871页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

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

“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

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

“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

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

但细细品来,此句却是蕴意深含。

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

虽然“人牛力俱尽弦,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将如何坚持下去,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了。

这首小诗十分通俗,明白如话,虽然是反映农民辛苦的,但它是通过耕作情形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驽来表现的,它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平常的一个劳动镜头。

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这首诗纯用白描,立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仅短短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绘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25-426页 2、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不详:第2511页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6514897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