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愤词投魏郎中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海水渤潏,人罹鲸鲵。

蓊胡沙而四塞,始滔天于燕齐。

何六龙之浩荡,迁白日于秦西。

九土星分,嗷嗷凄凄。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

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沈迷。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树榛拔桂,囚鸾宠鸡。

舜昔授禹,伯成耕犁。

德自此衰,吾将安栖。

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

子胥鸱夷,彭越醢醯。

自古豪烈,胡为此繄?

苍苍之天,高乎视低。

如其听卑,脱我牢狴。

傥辨美玉,君收白珪。

海水渤潏,人罹鲸鲵。

大海汹涌翻腾,百姓落难喂了长鲸。

蓊胡沙而四塞,始滔天于燕齐。

浓烟滚滚风沙弥漫四方,这滔天大祸起于燕齐之地。

何六龙之浩荡,迁白日于秦西。

皇帝的车驾多么浩荡,不得不离开长安向西而行。

九土星分,嗷嗷凄凄。

九州山河分崩离析,难民在战乱中惨惨呼号。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

我好比南冠君子钟仪,在狱中呼天呼地。

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思念父母掩面而泣,血泪坠地化成稀泥。

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沈迷。

春天虽到但狱门并不长草,我独自愁怨昏昏迷迷。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兄长在九江啊贤弟在三峡,我不能生翅成仙去与他们相聚。

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穆陵关北的孩子令人发愁,南昌之南的老伴又与我别离。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一门骨肉不得团圆,大难中不能互相救急。

树榛拔桂,囚鸾宠鸡。

拔出桂树栽上荆棘,关上鸾凤去宠爱山鸡。

舜昔授禹,伯成耕犁。

当年舜禅位于禹,伯成子高便回家去种地。

德自此衰,吾将安栖。

世风日哀,我该到何处栖息?

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

喜欢我的人对我十分体恤,不喜欢我的人为何忍心乘危相取?

子胥鸱夷,彭越醢醯。

伍子胥葬身于鸱夷,彭越被剁成了肉泥。

自古豪烈,胡为此繄?

自古以来的豪杰,这样做又何必?

苍苍之天,高乎视低。

悠悠苍天啊,您居高临下。

如其听卑,脱我牢狴。

要能听到我在下面的申诉,那就赶快把我解救出牢狱。

傥辨美玉,君收白珪。

如果能够识辨美玉,请你魏郎中将我白珠收月。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3-915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40-246

海水渤潏,人罹鲸鲵。

蓊胡沙而四塞,始滔天于燕齐。

何六龙之浩荡,迁白日于秦西。

九土星分,嗷嗷凄凄。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

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沈迷。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树榛拔桂,囚鸾宠鸡。

舜昔授禹,伯成耕犁。

德自此衰,吾将安栖。

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

子胥鸱夷,彭越醢醯。

自古豪烈,胡为此繄?

苍苍之天,高乎视低。

如其听卑,脱我牢狴。

傥辨美玉,君收白珪。

  此诗写安史之乱中,自己与家人离散、身陷囹圄的不幸遭遇,希望魏郎中(不详何人)援手为自己昭雪冤狱。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了一幅动荡、凄惨的图景:“海水渤潏,人罹鲸鲵。

”“人罹鲸鲵”,人们遇上了凶恶强暴的人。

“蓊胡沙而四塞”:安史叛军掀起漫天尘沙,遍及各地方。

蓊,愿意是草木茂盛,这里有弥漫的意思。

四塞,充满四方。

这句形容安禄山叛乱,战争蔓延的范围很广。

“始滔天于燕齐”:这场祸乱像洪水一样是从燕齐二地发起的。

滔天,本是描写水势之大,这是比喻大的灾祸。

燕齐,安禄山是在范阳(今北京一带)发动叛乱的。

范阳位于战国时燕地,与齐国毗邻,所以“燕齐”并提。

以上四句是描写安史叛乱的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祸患。

“何六龙之浩荡,迁白日于秦西。

”六龙驾驶的车子是何等的浩浩荡荡,它载着白日迁移到秦地以西去。

何,何等,何其、多么。

六龙,古代神话中传说太阳乘的车子是由六条龙驾驶。

这里比喻朝廷的官员、禁卫队等。

白日,指皇帝唐玄宗。

安禄山攻占潼关后,唐玄宗仓惶西逃,到蜀地避难,因蜀地在长安西南,故称秦西。

这两句是讽刺唐玄宗的逃跑路线。

“九土星分,嗷嗷凄凄。

”九州,古代把中国分成九州,和天上的北斗星及二十八星宿分别对应,称作“分野”。

这里指安禄山搞分裂叛乱战争,破坏国家统一。

“嗷嗷凄凄”:人民处于哀愁困苦之中。

凄凄,悲苦的样子。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我这个被投进监狱的囚徒,哭啼着呼唤苍天。

“南冠君子”,见《左传·成公九年》春秋时楚国伶人钟仪,在晋国当俘虏时,还戴着楚国的帽子,因楚国地处南方,后来就用楚囚南冠来泛指囚徒。

当时李白被囚在浔阳狱中,所以自称为南冠君子。

“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高堂,通常称父母,这里大约是指朝廷。

想念父母便悲痛地掩面哭泣,含着血的泪水,滴到地上而成泥。

“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沉迷。

”虽然已是春天的季节,但阴暗的监牢门前却连草也不生,我独自一人,深深地陷入哀怨和痛苦中难以排解。

幽怨,隐埋在心中的哀怨。

沉迷,不能自拔的意思。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九江,即浔阳。

这里的“兄”,可能是李白自指,不是另有一兄在九江。

意思是一家人骨肉分离。

羽化,古人把成仙叫羽化。

可悲的是即使能成为神仙,也难相聚在一起。

“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穆陵关,在山东沂水县北。

李白的儿子伯禽这时在山东。

豫章,郡名,即洪州,州治在今江西南昌市。

李白的妻子这时寄居在豫章。

这两句意为:我可爱的孩子远在穆陵关北,使我忧愁、惦念,年老的妻子被隔在南方的豫章郡。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一家人骨肉分离,像百草被风吹散一样,遇到危难的时候,再也不能互相照顾了。

以上十二句是描写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和自己无辜入狱的悲愤心情。

“树榛拔桂,囚鸾宠鸡。

”种植上杂乱的榛树,而拔掉美好的桂树,把高贵的鸾凤囚禁起来,而宠爱无能的鸡。

这两句以榛、鸡比喻腐朽无能的权奸,说明朝廷对他们扶植和重用;

以桂、鸾比喻有才能的人,说明朝廷对他们的打击和排挤。

指责当时的统治者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庸庸碌碌的人都窃据高位,而有才能的人反遭不幸。

“舜昔授禹,伯成耕犁。

”伯成,伯成子高,传说中尧舜的一个诸侯。

当大舜把天下传授给禹的时候,伯成子高便辞去官职去耕田种地。

“德自此衰,吾将安栖?

”德政从此衰败,我将到那里去安身?

《庄子·天地》载:禹嗣舜位,伯成子高辞诸侯而去耕田,禹问其政,伯成子高说:“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

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李白在此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天下被昏君搞乱,社会黑暗,自己无处安身。

栖,栖息,安身。

“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

”喜欢我的人可怜我,不喜欢我的人,怎么忍心在我临危的时候还来排挤我?

“子胥鸱夷,彭越醢醯。

”子胥,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到吴国去辅佐吴王,后被吴王杀死。

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

鸱夷,皮革做的大口袋。

伍子胥当年被吴王杀死,用皮口袋装着尸体弃于江中。

彭越,汉初将领,封梁王,后为刘邦所杀。

事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彭越被汉高祖刘邦剁成了肉酱。

“自古豪烈,胡为此繄?

”胡,为什么,繄,语气词,叹息的声音。

从古到今的英雄豪杰,为什么都是这样遭遇呢?

以上四句是借古讽今,控诉现实政治的黑暗。

自己有理想、有才能,想为平定安史叛乱,恢复国家统一贡献力量,却遭到惨酷迫害。

“苍苍之天,高乎视低。

”青天啊你居高临下,看看大地上的一切吧!“如其听卑,脱我牢狴。

”如果你能听到地位低下人的呼声,那就把我解脱出这牢狱吧!其,代词,指天。

卑,卑贱,指地位卑下的人。

牢狴,监狱。

“倘辨美玉,君收白珪。

”白珪,白玉。

倘若你能辨认美好的玉石,那就收下这洁白无瑕的美玉吧!这里是诗人以白珪自比,表示自己纯洁无辜,要求重新为平定安史叛乱贡献力量。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比喻的手法,揭露并讽刺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实行不抵抗的逃跑路线,造成了“九土星分,嗷嗷凄凄”的悲惨情景,国家统一被破坏,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第二部分,描写诗人自己遭受不白之冤,被系于浔阳狱中,从而家庭骨肉离散。

第三部分,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唐玄宗、唐肃宗,对他们昏庸腐朽的统治,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诗人借古讽今,用历史传说批判了他们“树榛拔桂”、“囚鸾宠鸡”的行为。

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的强烈愤慨。

最后诗人向苍天呼告,他申述自己是无辜的,要求申雪冤情,为平定安史之乱、统一祖国,发挥自己的才能。

  此诗在艺术上除了具有悲愤交集、情感激越,把揭露、批判、讽刺、愤恨、抗议集于一诗之外,在表现方法上的突出特色:首先是它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揭露、讽刺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在大敌当前、安史叛军践踏祖国大好河山之际,统治者们不是愤起反抗,而是匆匆逃往西蜀避难。

“何六龙之浩荡,迁白日于秦西”的比喻就是以讽刺的语调,描绘李隆基逃命时的匆忙景象。

其次诗歌还借用历史传说中的典故,讽刺唐代统治者的残酷无情。

如“子胥鸱夷”,“彭越醢醯”的悲剧,便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影射。

又如“树榛拔桂”、“囚鸾宠鸡”的比喻,都从本质上揭露了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政治现实。

  这首诗是写于浔阳狱中,全诗交织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统治者的愤怒,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悲痛,对妻子儿女的牵挂。

题名《万愤词》,正显示出李白囚系浔阳狱中,万感交集的愤慨心情。

它不仅表达出诗人的痛苦和悲愤,同时也是对封建黑暗政治的有力控诉。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3-915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40-246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66999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