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作者: 阮籍 朝代: 魏晋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羽翼破坏藏拙起来。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醴泉 (lǐquán):亦名甘泉。

泉水略有淡酒味。

参见《尔雅.释天》“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

《瑞应图》说:常饮醴泉,令人长寿。

《东观记》说:常饮醴泉,可除痼疾(久病)。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商风:秋风。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怆悢:悲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醴泉 (lǐquán):亦名甘泉。

泉水略有淡酒味。

参见《尔雅.释天》“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

《瑞应图》说:常饮醴泉,令人长寿。

《东观记》说:常饮醴泉,可除痼疾(久病)。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羽翼破坏藏拙起来。

商风:秋风。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怆悢:悲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

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而飞鸟则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们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直接用飞鸟意象者29首,间接用者13首,总计42首。

这些飞鸟意象的渊源,可追溯至《国风》、《离骚》、《庄子》、《山海经》。

《国风》中的自然物象,多用以起兴;

《离骚》的美人香草、俊鸟恶禽,多具象征意味,或以之刺激奸邪,或以之寓己高洁之志;

《庄子》中的飞鸟意象,则多寓示不同的精神境界。

而阮籍《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则三种意义皆有:他时而以俊鸟如凤凰、玄鹤寓其高洁之志和现实追求;

时而以高鸟如鸿鹄、海鸟寄其逍遥之梦;

时而借孤鸟寒鸟起兴,写其孤苦之思。

各种不同的飞鸟意象,折射出阮籍不同的心理侧面,最终建构了阮籍复杂、矛盾的多重人格。

《咏怀诗》第一首云:“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徘徊”二字,既为八十二首《咏怀诗》奠定了基调,也反映了阮籍和其他竹林名士共同的人格特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7139118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