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文翻注译赏
桃花源诗 文翻注译赏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8-130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90-296 3、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湮(yān):埋没。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从:相随。
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菽(shū):豆类。
稷(jì):谷类。
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靡(mǐ):没有。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暧(ài):遮蔽。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俎(zǔ)豆:俎和豆。
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亦泛指各种礼器。
衣裳(chá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童孺(rú):儿童。
班白:指须发花白。
班,通“斑”。
诣(yì):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
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余乐:不尽之乐。
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五百:五百年。
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
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旋:很快。
幽蔽:深暗。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
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蹑(niè):踩。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8-130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90-296 3、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湮(yān):埋没。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从:相随。
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菽(shū):豆类。
稷(jì):谷类。
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靡(mǐ):没有。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暧(ài):遮蔽。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俎(zǔ)豆:俎和豆。
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亦泛指各种礼器。
衣裳(chá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童孺(rú):儿童。
班白:指须发花白。
班,通“斑”。
诣(yì):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
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余乐:不尽之乐。
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五百:五百年。
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
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旋:很快。
幽蔽:深暗。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
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蹑(niè):踩。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8-130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90-296 3、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
《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
《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
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
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
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
“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
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
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
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
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
“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
“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
“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
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
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
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
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
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
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
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
《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
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
《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
《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
《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
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
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
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
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
参考资料: 1、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诗 文
归园田居·其三 文翻注译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晨兴理荒秽(huì),带月荷锄(chú)归。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 违背。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晨兴理荒秽(huì),带月荷锄(chú)归。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 违背。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
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
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
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
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
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
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著,韵语品汇.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240-241 2、 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编, .中国古代文学题解大全:第三编名篇名句简析: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不祥:49
弃妇诗 文
石榴植前庭。
绿叶摇缥青。
丹华灼烈烈。
璀彩有光荣。
光荣晔流离。
可以戏淑灵。
有鸟飞来集。
拊翼以悲鸣。
悲鸣夫何为。
丹华实不成。
拊心长叹息。
无子当归宁。
有子月经天。
无子若流星。
天月相终始。
流星没无精。
栖迟失所宜。
下与瓦石幷。
忧怀从中来。
叹息通鸡鸣。
反侧不能寐。
逍遥于前庭。
踟蹰还入房。
肃肃帷幕声。
搴帷更摄带。
抚节弹鸣筝。
慷慨有余音。
要妙悲且清。
收泪长叹息。
何以负神灵。
招摇待霜露。
何必春夏成。
晚获为良实。
愿君......更多
七哀诗三首·其三 文注赏
归去来兮辞·并序 文翻注译赏
饮酒·其四 文翻译赏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2、 陶潜 .陶渊明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年9月版 .
秋菊有佳色,裛(yì)露掇(duō)其英。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裛:通“浥”,沾湿。
掇:采摘。
英: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泛:浮。
意即以菊花泡酒中。
此:指菊花。
忘忧物:指酒。
《文选》卷三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
’毛苌曰:‘非我无酒,可以忘忧也。
’潘岳《秋菊赋》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
’”远:这里作动词,使远。
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一觞(shāng)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qū)林鸣。
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
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
息:歇息,止息。
趋:归向。
啸(xiào)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
轩:窗。
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2、 陶潜 .陶渊明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年9月版 .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
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
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心赞美。
“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比如“丽”、“粲”、“绚”之类,反倒恶俗不堪。
前人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气”(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艮斋语),并非虚誉“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
采菊是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寿。
作者《九日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
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
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可见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风气。
屈原《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故服食菊花不仅在强身,还有志趣高洁的喻意,而通篇之高远寓意,亦皆由菊引发。
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
《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
)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
“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说:“遗世之情,我原自远,对酒对菊,又加远一倍矣。
”分析甚确。
不过,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
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只是后来在官场中亲眼看到当时政治黑暗,这才决计归隐的。
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描绘出一个宁静美好的境界,是对“遗世情”的形象写照。
这里写的是独醉。
他既没有孔融“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载孔融语)那样的豪华气派,也不像竹林名士那样“纵酒昏酣”,而是一个人对菊自酌。
独饮本来容易使人感到寂寞,但五、六两句各着一“虽”字、“自”字,就洗去孤寂冷落之感,“自”字显得那壶儿似也颇解人意,为诗人手中的酒杯殷勤地添注不已。
“倾”字不仅指向杯中斟酒,还有酒壶倾尽之意,见出他自酌的时间之长,兴致之高,饮酒之多。
所以从这两句到“日入”两句,不仅描写的方面不同,还包含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饮酒增多,作者的感触也多了起来。
再下二句,“日入群动息”是总论,“归鸟趋林鸣”是于群动中特取一物以证之;
也可以说,因见归鸟趋林,所以悟出日入之时正是群动止息之际。
“趋”是动态,“鸣”是声音,但惟有在特别空旷静寂的环境中,才能更加显出飞鸟趋林,更加清晰地听到鸟儿的声音,这是以动写静、以声写寂的表现手法。
而环境的宁静优美,又衬托出作者的闲适心情。
这二句是写景,同时也是渊明此时志趣的寄托。
渊明诗中写到鸟的很多,尤其归隐以后,常常借归鸟寓意。
除此诗外,他如“翼翼归鸟,相林徘徊。
岂思天路,欣及归栖”(《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矰缴奚施,已卷(倦)安劳”(《归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还有“云无心而出蚰,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结庐在人境》),“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等。
这些诗中的归鸟,都是作者的艺术化身。
趋林之鸟本来是无意中所见,但它却唤起了作者的感慨深思:“群动”皆有止息之时,飞鸟日落犹知还巢,人生何独不然?
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
这里既是兴,也是比,又是即目写景,三者浑然一体,使人不觉,表现手法非常高妙。
末尾写所以归隐之故,表达了隐居终身的决心。
“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啸傲”谓歌咏自得,无拘无束。
《饮酒》第五首《饮酒·结庐在人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东轩即在此东篱内,东篱之下种有菊花。
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
“得此生”是说不为外物所役使,按着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靖节以无事自适为得此生,则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
”(《东坡题跋·题渊明诗》)“得此生”和“失此生”实指归隐和做官。
啸傲东轩,是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它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
然而,“聊复”(姑且算是)一词,又给这一切罩上了一层无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忧”、“遗世”,仍然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文
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
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
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
流目视西园,晔晔荣紫葵。
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
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
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
饮酒·其四 文翻注译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栖(xī)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定止:固定的栖息处。
止,居留。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因值孤生松,敛(liǎn)翮(hé)遥来归。
值:遇。
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已:既。
违:违弃,分离。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栖(xī)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
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定止:固定的栖息处。
止,居留。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因值孤生松,敛(liǎn)翮(hé)遥来归。
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值:遇。
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
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已:既。
违:违弃,分离。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