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陆机 朝代: 魏晋

石龟尚怀海。

我宁忘故乡。

饮酒乐

作者: 陆机 朝代: 魏晋

蒲萄四时芳醇,瑠璃千钟旧宾。

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

从军行

作者: 陆机 朝代: 魏晋

苦哉远征人。

飘飘穷四遐。

南陟五岭巅。

北戍长城阿。

深谷邈无底。

崇山郁嵯峨。

奋臂攀乔木。

振迹涉流沙。

隆暑固已惨。

凉风严且苛。

夏条集鲜澡。

寒冰结冲波。

胡马如云屯。

越旗亦星罗。

飞锋无绝影。

鸣镝自相和。

朝食不免胄。

夕息常负戈。

苦哉远征人。

抚心悲如何。

七哀诗三首·其二

作者: 王粲 朝代: 魏晋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滞淫:长久停留。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方舟泝大江:方舟,方形的小船。

泝(sù),通“溯”:逆流而上。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岩阿(ē):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

阿,山丘。

增重阴:更黑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裳袂(mèi):下衣裙和上衣袖子。

袂,袖子。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摄:整理。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拣丝为弦,故称。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羁旅:被羁绊而旅居在外,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

壮:盛,指忧思深重。

难任:难以承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从军诗

作者: 王粲 朝代: 魏晋

被羽在先登。

甘心除国疾。

从军诗

作者: 王粲 朝代: 魏晋

朝发邺都桥。

暮济白马津。

逍遥河堤上。

左右望我军。

连舫踰万艘。

带甲千万人。

率彼东南路。

将定一举勋。

筹策运帷幄。

一由我圣君。

恨我无时谋。

譬诸具官臣。

鞠躬中坚内。

微画无所陈。

许历为完士。

一言犹败秦。

我有素餐责。

诚愧伐檀人。

虽无铅刀用。

庶几奋薄身。

杂诗

作者: 王粲 朝代: 魏晋

日暮游西园。

冀写忧思情。

曲池扬素波。

列树敷丹荣。

上有特栖鸟。

怀春向我鸣。

褰袵欲从之。

路险不得征。

徘徊不能去。

伫立望尔形。

风飚扬尘起。

白日忽已冥。

回身入空房。

托梦通精诚。

人欲天不违。

何惧不合幷。

室思

作者: 徐干 朝代: 魏晋
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不聊忧餐食,慊慊常饥空。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 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喟然长叹息......更多
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沉阴:形容忧伤的样子。 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 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 不聊忧餐食,慊慊常饥空。不聊:不是因为。聊,赖,因。飧(sūn孙):熟食。慊慊(qiàn欠):空虚不满的样子。这二句是说,并不是缺少吃的东西,但自己时常感到空虚饥饿。这是用饥饿来比相思之情。 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 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 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郁结:沉郁纠结,指忧愁痛苦之深。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 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诵:忆念。鸿恩:大恩,厚意。贱躯:妇女自指。这二句是说,每当我想起你对我的深恩厚意,我就觉得自己吃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洋洋:舒卷自如的样子。通我辞:为我通辞,传话给远方的人。 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徙倚:低徊流连的样子。徒:空自,白白地。 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不治:不修整,这里指不揩拭。明镜不拭,积满尘土,亦犹《诗经·伯兮》“谁适为容”之意。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惨惨:伤心的样子。时节:时令季节。兰华:即兰花。华字古义作花。 喟然长叹息,君期慰我情。喟(kūi)然:伤心的样子。期:读如其,恳请的语气。或曰“君期慰我情”,似应作“期君慰我情”。期,期待,盼望。 辗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 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蹑履:穿鞋而不提后帮,即俗所谓趿拉。三星:即参星。《诗经·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原是一首描写结婚的诗。这里是说,妇女仰望三星,想到昔日结婚的情景,越发感到自己目前的孤独。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巾栉(jié节):手巾、篦子,泛指洗梳用具。益:增添。这二句是说,见到你昔日用的洗梳用具,更加增添我思念的苦痛。 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觏(gòu够):遇见。 诚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亮:实在,诚然。不遂:不能如愿。悁悁:忧劳的样子。 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 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故:从前。比目鱼:指鲽鱼和鲆鱼。鲽负的两眼都长在身体的右面,鲆鱼的两眼都长在身体的左面,两种鱼不合并不能游行。古人常以比目鱼来比喻恩爱夫妻。参辰:二星名,参在西方,辰在东方,两星出没互不相见。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人靡不有初”二句:《诗经·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人们办事情开头往往都不错(有初),但能够善始善终的却很少。这里反用其意说,我想你是能善始善终的。 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期:期待,希望。以上二句是说,离别已经好几年了,旧日的恩情还能有希望保持吗?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尤讥:谴责,讥刺。尤,责怪。 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须臾:片刻。 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不聊忧餐食,慊慊常饥空。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 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喟然长叹息,君期慰我情。辗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诚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  《室思》组诗共六章,写的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各章之间并无贯串的故事情节。这里详析第三章和第六章。一则因为以这两章为主,连及其余,也就大致反映了全诗的面貌;二则因为这两章比较精采,也流传较广,在六章之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先讲诗的第三章,前面两章已经写过:“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深沉的思念早已使她陷入难解难销的境地。“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此刻,这位思妇望着那悠然自得的浮云,便想托它给远方的丈夫捎去几句心中的话儿,可是那浮云瞬息万变、飘渺幻化,不可能叫人放心寄语。她徘徊彷徨,坐立不安,只有徒然相思而已。这无法摆脱的悲哀,激起了她对生活不公的感慨——“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后一句是写实,前一句不无夸张,现实中当然未必是“人离皆复会”。但是这么一纵一擒,就更能反衬出感情上的痛苦。人们在极度悲痛时往往难免有这种过激的感情和语言,比如“民莫不谷,我独不卒”(《诗·蓼莪》);又如《论语》中:“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这一章十句,“人离”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因为“无返期”,才想到托云寄辞;因为“无返期”,所以思无尽时。妙在“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之前,又插入一个回顾的细节:自你离家之后,我从不梳妆,那明亮的镜子虽然满是灰尘,也无心事去擦它。这个倒叙,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也是她纷繁杂乱心绪的写照。如果单就“自君之出矣”四句而言,则前一句为因,后三句为果,简洁明快,而又包孕丰富。“明镜暗不治”,虽是写事、写物,却可见其貌;“思君”二句,又可察其情。此情,此貌,正传神地刻画出思妇的生活和心态。所以从南北朝到隋唐,仿作者甚多,且皆以“自君之出矣”为题作五言四句的小诗。它之所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除了上面讲的晓畅隽永之外,大概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有清新自然之趣。正如钟嵘所说:“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诗品》)。朱弁也说过:“诗人胜语,感得于自然,非资博古。若‘思君如流水’……之类,皆一时所见,发于言词,不必出于经史。……拘挛补缀而露斧凿痕迹者,不可与论自然之妙也”(《风月堂诗话》)。这些都是在称赞它的不假雕饰的自然之美。   再讲诗的第六章。诗的第四章写夜不能寐,触景生情,泪如泉涌;第五章写睹物怀人,更增思念之苦;意在将“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得以具体充分地发挥。但是,思念无穷,诗终有结,第六章便是全诗的结尾。君无返期,音信不通,思亦无用,盼也是空,最后只剩下一个心愿:愿君莫忘旧情。这就很像“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孟郊《古别离》)的意思,只是这位温柔细心的女子说得更为曲折委婉。《诗·大雅·荡》中有句诗叫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里稍加改变,意思是说:人们做事情往往是有头无尾,不过我想你是能始终如一的。可是,想想分别多年,情况不明,世事难料,旧日的恩情还有保持的希望吗?但那种喜新厌旧,重新忘故的行为,毕竟是仁人君子所谴责、所讥刺的。“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不着己,不着彼,语意盘空,笔势突兀,它的分量在于提出了一个理想的、正直的生活准则和为人之道,下面四句正是就此生发,所以前人曾评曰:“以名义厚道束缚人,而语气特低婉”(《古诗归》)。其“低婉”之处,首先表现在她先说自己,再说对方:你虽然寄身远方,我可没有片刻忘了你;既然过去那么恩爱情深,现在该不会变得情淡意薄,想你也是时时思念我的。先自处于厚,次则言君不薄,以己之情动彼之情,婉曲动人。其次,表现在虽不无怨艾之情,不安之意,却绝不露圭角,一再地说:“想君能终之”,“想君时见思”,总以忠厚诚挚之心,构想“君”之所为、所思,其良苦之用心,全在盼美好之未来。这,便是千思万念之归宿,也是通篇之结穴。这一章时而写己,时而写彼;时而泛言,时而切指;时而忧惧,时而自慰;局势变换,一步一折,终落在凭空设想之处,似尽不尽,真是一片真心,无限深情,这大概就是钟惺说它“宛笃有十九首风骨”(《古诗归》)的原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晨兴理荒秽(huì),带月荷锄(chú)归。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 违背。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晨兴理荒秽(huì),带月荷锄(chú)归。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 违背。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

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

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

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

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

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

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著,韵语品汇.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240-241 2、 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编, .中国古代文学题解大全:第三编名篇名句简析: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不祥:49

咏荆轲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可惜呀!

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yíng)。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jīng)卿(qīng)。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荆卿:指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jì)鸣广陌,慷(kāng)慨(kǎi)送我行。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

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wēi)迤(yí)过千城。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zhēng)营。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suì)不成。

可惜呀!

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

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

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

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

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

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

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

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

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素骥,白马。

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

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

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

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

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

“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

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

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

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

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

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

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

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

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

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

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

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

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

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参考资料: 1、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01期 2、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年05期 3、 吴小如 编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1日 . 4、 文史知识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2012年07期

12345 共7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