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妇诗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石榴植前庭。

绿叶摇缥青。

丹华灼烈烈。

璀彩有光荣。

光荣晔流离。

可以戏淑灵。

有鸟飞来集。

拊翼以悲鸣。

悲鸣夫何为。

丹华实不成。

拊心长叹息。

无子当归宁。

有子月经天。

无子若流星。

天月相终始。

流星没无精。

栖迟失所宜。

下与瓦石幷。

忧怀从中来。

叹息通鸡鸣。

反侧不能寐。

逍遥于前庭。

踟蹰还入房。

肃肃帷幕声。

搴帷更摄带。

抚节弹鸣筝。

慷慨有余音。

要妙悲且清。

收泪长叹息。

何以负神灵。

招摇待霜露。

何必春夏成。

晚获为良实。

愿君......更多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君王礼英贤。

不吝千金璧。

从容冰井台。

清池映华薄。

七哀诗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膏沐谁为容。

明镜闇不治。

离别诗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人远精魂近。

寤寐梦容光。

七哀诗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南方有障气。

晨鸟不得飞。

七步诗

作者: 曹植 朝代: 两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参考资料: 1、 毕磊菁.《艺术知识与文学常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二次印刷:14
煮豆燃豆萁(qí),豆在釜(fǔ)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gēng),漉(lù)菽(shū)以为汁。(菽 一作:豉)持:用来。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漉:过滤。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燃:燃烧。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釜:锅。泣:小声哭。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本:原本,本来。煎:煎熬,这里指迫害。何:何必。 参考资料: 1、 毕磊菁.《艺术知识与文学常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二次印刷:14
煮豆燃豆萁(qí),豆在釜(fǔ)中泣。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煮豆持作羹(gēng),漉(lù)菽(shū)以为汁。(菽 一作:豉)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持:用来。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漉:过滤。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燃:燃烧。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釜:锅。泣:小声哭。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本:原本,本来。煎:煎熬,这里指迫害。何:何必。 参考资料: 1、 毕磊菁.《艺术知识与文学常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二次印刷:14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真实度   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白马篇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名编 一作:名在)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名编 一作:名在)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60-61

白马饰金羁(jī),连翩(piān)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

金羁:金饰的马笼头。

连翩: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幽并:幽州和并州。

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少小去乡邑(yì),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hù)矢(shǐ)何参(cēn)差(cī)。

去乡邑:离开家乡。

扬声:扬名。

垂:同“陲”,边境。

宿昔:早晚。

秉:执、持。

楛矢:用楛木做成的箭。

何:多么。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náo),俯身散马蹄。

控弦:开弓。

的:箭靶。

摧:毁坏。

月支:箭靶的名称。

左、右是互文见义。

接:接射。

飞猱:飞奔的猿猴。

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

散:射碎。

马蹄:箭靶的名称。

狡捷过猴猿,勇剽(piāo)若豹螭(chī)。

边城多警急,虏(lǔ)骑(jì)数(shuò)迁移。

狡捷:灵活敏捷。

勇剽:勇敢剽悍。

螭: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虏骑:指匈奴、鲜卑的骑兵。

数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

数,经常。

羽檄(xí)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羽檄: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厉马:扬鞭策马。

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蹈:践踏。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顾:看。

陵:压制。

鲜卑: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名编 一作:名在) 弃身:舍身。

怀:爱惜。

籍:名册。

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

中,内心。

捐躯:献身。

赴:奔赴。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60-61

白马饰金羁(jī),连翩(piān)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

金羁:金饰的马笼头。

连翩: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幽并:幽州和并州。

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少小去乡邑(yì),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hù)矢(shǐ)何参(cēn)差(c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去乡邑:离开家乡。

扬声:扬名。

垂:同“陲”,边境。

宿昔:早晚。

秉:执、持。

楛矢:用楛木做成的箭。

何:多么。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náo),俯身散马蹄。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控弦:开弓。

的:箭靶。

摧:毁坏。

月支:箭靶的名称。

左、右是互文见义。

接:接射。

飞猱:飞奔的猿猴。

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

散:射碎。

马蹄:箭靶的名称。

狡捷过猴猿,勇剽(piāo)若豹螭(chī)。

边城多警急,虏(lǔ)骑(jì)数(shuò)迁移。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狡捷:灵活敏捷。

勇剽:勇敢剽悍。

螭: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虏骑:指匈奴、鲜卑的骑兵。

数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

数,经常。

羽檄(xí)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羽檄: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厉马:扬鞭策马。

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蹈:践踏。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顾:看。

陵:压制。

鲜卑: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名编 一作:名在)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弃身:舍身。

怀:爱惜。

籍:名册。

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

中,内心。

捐躯:献身。

赴:奔赴。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60-61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名编 一作:名在)   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象摄入笔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

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

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

如果说《龟虽寿》是一位"幽燕老将"的"壮士之歌"的话,那么《白马篇》则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

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

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

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

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

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

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

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

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

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

"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层。

如上所述,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来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篇节奏上的一张一弛。

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诗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

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

何以如此?

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木苦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

"木苦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

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

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

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

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

"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

从结构上讲,这里是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的,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

从内容上讲,这是把人物放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

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

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

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

"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

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最后一层。

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

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

既然编入壮士的名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

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

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

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

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

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

《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

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

所论极是。

此诗不仅节奏张弛有致,篇章波澜起伏,令人奇警,语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

例如,"木苦矢何参差"的"参差",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词,本意是长短不齐。

可是用在这里就平中见奇,普字生辉了,用来形容射出去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是再形象不过了,怕是难以找到比它更贴切的了。

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是指篇末所颂扬的英雄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子魂魄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歌以感情为根本,以语言为苗叶,以声音为花朵,以思想为果实。

曹植在其笔下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满腔激情,又能从前人优秀的作品和民歌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因此才创造出"白马英雄"这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杂诗七首·其一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

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参考资料: 1、 赵沛霖著 .历代诗文名著新选 八代三朝诗新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07月第1版 :第188页 . 2、 聂文郁 .曹植诗解译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08月第1版 :第153,154页 .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北林:泛指树林。

《诗经·秦·晨风》有“郁彼北林”句,作为怀念君子的起兴。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jiǒng)且深。

之子: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方舟:两船并在一起。

极,至,到达。

难任,难以承担。

这四句是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大江大湖,连远航的方舟也难以到达,离别的愁苦真是使人难于承受。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qiáo)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翘:思仰头而思,形容思念之切。

这句是说:很想托南飞的孤雁给他带个音信。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形影:指孤雁的形影。

参考资料: 1、 赵沛霖著 .历代诗文名著新选 八代三朝诗新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07月第1版 :第188页 . 2、 聂文郁 .曹植诗解译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08月第1版 :第153,154页 .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

北林:泛指树林。

《诗经·秦·晨风》有“郁彼北林”句,作为怀念君子的起兴。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jiǒng)且深。

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

之子: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

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

方舟:两船并在一起。

极,至,到达。

难任,难以承担。

这四句是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大江大湖,连远航的方舟也难以到达,离别的愁苦真是使人难于承受。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

翘(qiáo)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

翘:思仰头而思,形容思念之切。

这句是说:很想托南飞的孤雁给他带个音信。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形影:指孤雁的形影。

参考资料: 1、 赵沛霖著 .历代诗文名著新选 八代三朝诗新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07月第1版 :第188页 . 2、 聂文郁 .曹植诗解译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08月第1版 :第153,154页 .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这是一首怀念远别亲友的诗。

虽然作者和这一亲友的远别,或许是有统治者内部矛盾这一特殊原因,但在汉末魏初那个动乱流离的年代,远别而不能团聚,甚至不能相见,实是普通现象。

所以这首诗很容易引起共鸣,富有典型性与现实性。

  这首诗开头“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

而“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

登高是因为要眺望远处,所以是思念远方的人;

而时值秋令,亭台越高那么风自然就会越凄厉,登亭台的人于是就因为风急而越感受到心情的沉重悲哀。

这一句简括凝炼,开后人无数法门。

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

所以曹植这五字能成为名句的原因,正因为这虽然作为景语,其实是寓意深情。

  接下来的第二句“朝日照北林”,本来也是属于景语,但是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

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这篇以“朝日照北林”起兴。

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为喻,都是起始于《诗三百篇》,在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

  由于上句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

意思是自己所思念的人是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情韵不匮。

因为江湖阻隔彼此的消息是一层;

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的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层;

况且其身既然在远方,以后回来不是件容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

  下面的“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二句又紧承“江湖”句而言。

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

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下句“孤雁飞南游”,表面上是写实,即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看到孤雁南飞,实则蕴涵着好几层意思。

以前古人用“雁行”比喻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和孤雁南游很像;

又因为自己也像孤雁一样,故“过庭”而“长哀吟”。

“过庭”虽用《论语·季氏篇》“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实借喻自己的入朝。

  最后的四句“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李善注:“翘,悬也。

”“翘思”,等于说“悬念”;

“慕”,有念念不忘之意。

不但见孤雁而思远人,并且把希望寄托于雁,问它是否愿为自己捎个信儿去。

但雁飞甚速,形影倏忽间便不见了,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伤了。

“翩翩”,形容鸟疾飞之貌。

连孤雁都翩然而逝,说明自己怨怀无托,结语似意犹未尽而已令人不忍卒读,是真正写情的高手。

  此诗用笔似浅直而意实深曲,前六句以赋体为主,却似比兴;

后六句以比兴为主,反而趋近赋体。

这说明作者深得《诗三百篇》之三昧,而做出用五言新体裁,所以是从建安以来的诗人作品当中的绝唱。

参考资料: 1、 聂文郁 .曹植诗解译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08月第1版 :第154页 .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281-283页

铜雀台赋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三国志》版 从明后以嬉游......更多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跟随丞相,游春观景,登上了铜雀台,欢娱之情油然而生。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仰脸望天,天空显得无比开阔,低头看地,地上记载着丞相的伟绩。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这真是个雄伟而高大的建筑,两边的高台好似漂浮在太空。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美丽的飞阁高接云天,远远地连着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可以看到漳河之水曲弯流长,亦可看到座座花园郁郁青青。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在这里)左右还有另两座高台,台上有龙凤的金玉雕像。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而东西两侧又有两座高桥,如同空中彩虹一般。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在这里)低头可看到皇都的宏大壮丽之美,抬头则见云霞的轻慢浮动之美。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于高台上)喜悦于众多才子的争相荟萃,好似周文王梦见飞熊而得太公望。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如此得意之下)仰头享受春风的温暖轻柔,闻听春季百鸟那宛如幼婴哭泣般的嘤嘤鸣叫。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直达天云的高台既然都已经立起来了,那么家父的愿望必定能实现!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对天下施以仁政,使得人们对京都倍加恭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这样还要说只有齐恒公和晋文公所治理的才算是盛世,这种人岂明白到底何为圣明之君?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就(像家父管理的)这样已经很好了!恩惠和恩泽已经远扬于天下了!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这般成功地辅助了皇帝,安定了四方啊!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家父)顺天地的规律而行,其辉煌的光芒如同日月一般!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这般人物)应该永远尊贵而没有终止的一天,其地位会和东皇太一般,其年岁也会和东皇太一一样长寿。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他会)拿着龙旗遨游天地,驾着鸾车周游浏览。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其恩德广布五湖四海,美好的事物越来越多,百姓也安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三国演义》版希望这台子永远牢固,快乐的心情永远都不会结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三国志》版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三国演义》版  建安十五年,曹操击败袁绍及其三子,并北征乌桓,平定北方。于是在邺建都,于漳河畔大兴土木修建铜雀台,高十丈,分三台,各相距六十步远,中间各架飞桥相连。然后曹植做出这部作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美女篇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那个容貌美丽性格文静的姑娘,正在乡间岔路口忙着采桑。 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桑树的枝条柔柔的垂摆,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挽起的衣袖可见她的手,洁白的手腕上戴着金色的手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佩戴着翠绿色的玉石。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身上的明珠闪闪发光,珊瑚和宝珠点缀其间。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丝罗衣襟在春风里飘舞,轻薄的裙纱随风旋转。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她那回首顾盼留下迷人的光彩,吹口哨时流出的气息仿佛兰花的芳香。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赶路的人停下车驾不肯走开,休息的人们傻看时忘记了用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有人打听这个姑娘家住哪里,她的家就住在城的正南门。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青漆的楼阁紧临大路,高大的宅门用的是两道门栓。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姑娘的容光像早晨的太阳,谁不爱慕她动人的容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媒人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姑娘偏偏爱慕品德高尚的人,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众人徒劳地议论纷纷,怎知道她看中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青春年华在闺房里流逝,半夜里传来她一声声的长叹。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261-263页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qí)路间。妖:妖娆。闲:同“娴”,举止优雅。 柔条纷冉(rǎn)冉,叶落何翩翩。冉冉:动貌。 攘(rǎng)袖见素手,皓(hào)腕约金环。攘袖:捋起袖子。约:缠束。 头上金爵(jué)钗(chāi),腰佩翠琅(láng)玕(gān)。金爵钗:雀形的金钗。“爵”,同“雀”。琅玕:形状像珠子的美玉或石头。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木难:碧色珠,传说是金翅鸟沫所成。 罗衣何飘飘,轻裾(jū)随风还。还(音“旋”):转。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啸:蹙口出声,今指吹口哨。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城南端:城的正南门。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青楼:涂饰青漆的楼,指显贵之家,和以青楼为妓院的意思不同。重关:两道闭门的横木。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希令颜:慕其美貌。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玉帛:指珪璋和束帛,古代用来定婚行聘。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áo)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中夜:半夜。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261-263页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qí)路间。那个容貌美丽性格文静的姑娘,正在乡间岔路口忙着采桑。妖:妖娆。闲:同“娴”,举止优雅。 柔条纷冉(rǎn)冉,叶落何翩翩。桑树的枝条柔柔的垂摆,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冉冉:动貌。 攘(rǎng)袖见素手,皓(hào)腕约金环。挽起的衣袖可见她的手,洁白的手腕上戴着金色的手镯。攘袖:捋起袖子。约:缠束。 头上金爵(jué)钗(chāi),腰佩翠琅(láng)玕(gān)。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佩戴着翠绿色的玉石。金爵钗:雀形的金钗。“爵”,同“雀”。琅玕:形状像珠子的美玉或石头。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身上的明珠闪闪发光,珊瑚和宝珠点缀其间。木难:碧色珠,传说是金翅鸟沫所成。 罗衣何飘飘,轻裾(jū)随风还。丝罗衣襟在春风里飘舞,轻薄的裙纱随风旋转。还(音“旋”):转。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她那回首顾盼留下迷人的光彩,吹口哨时流出的气息仿佛兰花的芳香。啸:蹙口出声,今指吹口哨。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赶路的人停下车驾不肯走开,休息的人们傻看时忘记了用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有人打听这个姑娘家住哪里,她的家就住在城的正南门。城南端:城的正南门。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青漆的楼阁紧临大路,高大的宅门用的是两道门栓。青楼:涂饰青漆的楼,指显贵之家,和以青楼为妓院的意思不同。重关:两道闭门的横木。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姑娘的容光像早晨的太阳,谁不爱慕她动人的容颜?希令颜:慕其美貌。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媒人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玉帛:指珪璋和束帛,古代用来定婚行聘。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姑娘偏偏爱慕品德高尚的人,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 众人徒嗷(áo)嗷,安知彼所观?众人徒劳地议论纷纷,怎知道她看中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青春年华在闺房里流逝,半夜里传来她一声声的长叹。 中夜:半夜。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261-263页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这是交代人物、地点。人物是一个美丽姑娘,她的容貌艳丽,性格娴静。地点是“歧路间”,即岔路口,她在采桑。“歧路间”是来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这就为下文“行徒”、“休者”的倾倒预作铺垫。“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紧接“采桑”,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这里明是写桑树,暗是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休,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主要写美人的服饰,也写到神情。“攘袖”二句,上承“柔条”二句,美女采桑必然挽袖。挽袖方能见到洁白的手。为了采桑,素手必须高举,这样又可见到带着金手镯的洁白而光泽的手腕。用词精当,次第井然。因为是采桑,所以先写美女的手和腕,然后写到头和腰,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挂着翠绿色的玉石。身上佩着明珠,还点缀着碧色宝珠和红色的珊瑚。以上几句写美女身上的装饰品,多为静态的描写。“罗衣”二句,写美女轻薄的丝罗上衣,衣襟随风飘动,是动态的描写。动静结合描写美女的服饰,写出美女婀娜的身姿和轻盈的步态。形象十分鲜明。“顾盼”二句,以精妙的字句,勾勒美女神情。美女的一顾一盼都给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长啸时呼出的气息,芬芳如幽兰。使人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不为之倾倒吗?所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路的人见到美女停车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美女忘了吃饭,从侧面描写美女的美貌。应该指出,曹植的这段描写,显然受了汉乐府《陌上桑》的影响。《陌上桑》描写罗敷的美貌是这样写的:“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这是描写罗敷的美丽,并不直接描写她的容貌,而是描写她用的器物(“笼系”“笼钩”)和穿戴的服饰(“倭堕髻”“明月珠”“下裙”“上襦”)之美及“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四种人见到罗敷以后的反应,从正面和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丽。这些描写与《美女篇》的描写对比起来,二者在内容上虽然基本相同,但是写法却不尽相同,表现了曹植诗的一些变化和发展。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交代美女的住处,点明她的高贵门第。美女住在城南大路附近的高楼里。“青楼”“高门”“重关”,说明她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儿,而是大家闺秀。“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美女的容光如同早晨的阳光,谁不爱慕她的美貌呢?上句写美女容貌之美,可与前半首合观;下句说无人不为之倾倒,引起下文。这里写美女高贵的门第和美丽的容颜,是隐喻诗人自己的身份和才能。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所为他不能不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媒人都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呢?诗人对媒人的责怪,反映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媒人不来行聘,这是客观上的原因。而美女爱慕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这是美女主观上的原因。这是比喻志士有理想,但难于实现。美女的理想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可而吵吵嚷嚷,议论纷纷,他们哪里知道她看得上的是怎样的人。这是比喻一般人不了解志士的理想。“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美女正当青春盛年,而独居闺中,忧愁怨恨,深夜不眠,发出长长的叹息。这是比喻志士怀才不遇的苦闷。   这首诗通篇用比,比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诗经》、《楚辞》多用之。《美女篇》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其实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261-263页
12345 共15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