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橱 通:厨)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 一作:人似;

销 一作:消)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橱 通:厨)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 一作:人似;

销 一作:消)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351-352页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chú),半夜凉初透。

(橱 通:厨)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薰香名。

又称龙脑,即冰片。

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

这是个古老的节日。

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

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

”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lí)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 一作:人似;

销 一作:消)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

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

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消:一作“销”。

西风:秋风。

比:《花草粹编》等作“似”。

黄花:指菊花。

《礼记·月令》:“鞠有黄华”。

鞠,本用菊。

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351-352页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chú),半夜凉初透。

(橱 通:厨)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薰香名。

又称龙脑,即冰片。

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

这是个古老的节日。

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

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

”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lí)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 一作:人似;

销 一作:消)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

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

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消:一作“销”。

西风:秋风。

比:《花草粹编》等作“似”。

黄花:指菊花。

《礼记·月令》:“鞠有黄华”。

鞠,本用菊。

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351-352页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橱 通:厨)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 一作:人似;

销 一作:消)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

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

永昼,一般用来形容夏天的白昼,这首词写的是重阳,即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季时令,白昼越来越短,还说“永昼”,这只是词人的一种心理感觉。

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

一个人若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担心白天总也过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舒畅。

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长难捱了。

这里虽然没有直抒离愁,但仍可透过这层灰蒙蒙的“薄雾浓云”,窥见女词人的内心苦闷。

“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

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

待在室内又闷得慌;

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

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

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

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

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

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

“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

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

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

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

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

“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

“暗香”,通常指梅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

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

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

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

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

“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

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

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此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物皆著我之色彩”,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在结构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都是铺叙笔法;

而把节日离索的刻挚深情留在结拍,使它如高峰突起。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全篇最精彩之笔。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

“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

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含蓄。

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及,若不堪忧。

”(《诗品·含蓄》)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

从她不时去看香炉里的瑞脑燃烧了多少(也即时间过去了多少)的细节中,读者可以感到她简直是度日如年。

白天好不容易挨过去了,晚上更加难捱。

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失眠,写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

看来她不只是身体感到凉,主要的还是内心感到凉。

于是她对赵明诚那苦苦思念之情便从字里行间洋溢而出。

读罢全词,一位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少妇形象生动地立在读者眼前。

  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

畅达与深沉相结合,这正是李清照词风的一个重要特点。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1200-1202页 . 2、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年9月版 :第41-44页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715049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