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乐·南昌生日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微冷的应和时节,期盼着太阳早些升起,台阶前的蓂荚已长出六片叶子了,已经是初六了。

冬天的太阳刚刚升起,天将破晓,春天不久将来临。

就在这时你(指寿星)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家中视你为掌上明珠。

你拥有不俗姿容、贤淑品德、良好教养,嫁给了一个好丈夫。

到如今,你生活在的昼锦堂已经是儿孙满堂,而且个个都是有出息的达官贵人了。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光荣啊,你的家庭成员已经进入朝庭中枢,一个个身佩金印绿绶位列三公。

可更喜的是你的两个儿子他们兄弟俩福荫不断,他们持虎符乘熊轼车,成为了地方太守。

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而且很快就会高升,进入中枢成为皇帝倚重的大臣。

看,他们兄弟俩穿着彩衣纷纷上前向你拜寿,向你敬献美食和美酒。

祝贺你长命百岁,与松椿同寿。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郑孟彤.李清照词赏析[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 刘瑜.李清照词赏析[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微冷的应和时节,期盼着太阳早些升起,台阶前的蓂荚已长出六片叶子了,已经是初六了。

冬天的太阳刚刚升起,天将破晓,春天不久将来临。

就在这时你(指寿星)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家中视你为掌上明珠。

你拥有不俗姿容、贤淑品德、良好教养,嫁给了一个好丈夫。

到如今,你生活在的昼锦堂已经是儿孙满堂,而且个个都是有出息的达官贵人了。

应候:应和节令。

六叶阶蓂[míng]初秀:阶前蓂荚初生六叶。

传说此草月初日生一叶。

已生六叶知为初六。

爱景:冬日之光。

《初学记·岁时部上·冬四》:“杜预注《左传》曰: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景:日。

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的大树。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郭璞注:“扶桑,木也。

”漏残银箭:指天将向晓。

漏残,漏壶中的水将要滴尽。

银箭,用在漏壶中刻有度数的标尺。

杓[biāo]回摇斗:意谓斗柄东回,春天来到。

杓:北斗第五、六、七颗星的名称。

又称斗柄、杓星。

高闳[hóng]:高门,显赫的门庭。

剖:出生。

归:出嫁。

昼锦:原意谓贵显还乡。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这里或指韩琦所建昼锦堂。

《宋史·韩肖胄传》:“琦守相,作昼锦堂,治作荣归堂,肖胄又作荣事堂,三世守乡郡,人以为荣。

”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光荣啊,你的家庭成员已经进入朝庭中枢,一个个身佩金印绿绶位列三公。

可更喜的是你的两个儿子他们兄弟俩福荫不断,他们持虎符乘熊轼车,成为了地方太守。

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而且很快就会高升,进入中枢成为皇帝倚重的大臣。

看,他们兄弟俩穿着彩衣纷纷上前向你拜寿,向你敬献美食和美酒。

祝贺你长命百岁,与松椿同寿。

紫禁: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故称皇宫为紫禁。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掩彩瑶光,收华紫禁。

”李善注:“王者之宫,以象紫微,故谓宫中为紫禁。

”“一一”句:意谓都是高官。

出自《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

”棠棣[dì]连阴:意谓兄弟福荫相继不断。

棠棣:指兄弟。

棠阴:《诗·召南·甘棠》谓周时召伯巡行南国,曾在甘棠树阴下听讼断案,后人思之,不忍伐其树。

阴:同“荫”。

虎符:铜铸的虎形兵符,背有铭文。

作为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分为两半,右半留京师,左半授予统兵将帅或地方官吏。

调兵时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

详见《史记·信陵君传》。

熊轼:古代高级高员所乘车,车前横轼作伏熊形。

后用以指公卿和地方长官。

详见《后汉书·舆服志上》。

夹河分守:意谓寿主有二子皆为郡守。

《汉书·杜周传》:“始周为庭史,有一马。

及久任事,列三公,而两子夹河为郡守,家訾累巨万矣。

”青云咫尺:青云:指高位。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

’”咫尺:犹“一步之遥”。

朝暮句:朝暮,犹早晚。

承明:即承明庐,汉代皇帝侍臣入值之所,此处言寿主二子不久将成为皇帝身边的高官。

兰羞玉酎[zhòu]:指香美的食品。

玉酎:指复酿的醇美之酒。

松椿[chūn]比寿:祝寿之辞。

详见《诗·小雅·天保》。

《诗序》谓《天保》篇:“下报上也。

”意谓群臣为君主祝福,诗中有“如松柏之茂”等祝词。

又《庄子·逍遥游》有以大椿比岁之句。

此处均有所取意。

松椿:古人认为最长寿的两种树。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郑孟彤.李清照词赏析[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 刘瑜.李清照词赏析[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画楼重上与谁同?

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

一江春浪醉醒中。

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画楼重上与谁同?

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五更时分一阵凄风从帘外吹进来,把我从梦中惊醒过来。

要想重新登上画楼却不知道该与谁一道?

记得当年无聊的用玉钗拨弄香火,如今宝篆香已经燃烧殆尽。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

一江春浪醉醒中。

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回首看向窗外的紫金山峰,水汽腾腾烟雾缭绕,看不到山的本来面目。

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人却在半醒半醉之间。

罗襦襟前还留着国破夫亡的的泪水,抚去这些把它们交付给远飞的大雁。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画楼重上与谁同?

记得玉钗(chāi)斜拨火,宝篆(zhuàn)成空。

画楼:华丽的楼阁。

拨火:因为篆香燃过后成香灰,必须拨除香灰避免断了火路。

宝篆:即篆香,一种香屑萦回象篆文一样的香。

黄庭坚《画堂春》:“宝篆烟消龙凤,画屏云锁潇湘。

”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

一江春浪醉醒中。

留得罗襟(jīn)前日泪,弹与征鸿。

紫金峰:即钟山,在今南京中山门外。

雨润烟浓:是指水蒸汽腾腾,雾气浓郁。

罗襟:意指罗襦的前襟。

弹:挥洒。

征鸿:即大雁。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画楼重上与谁同?

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五更时分一阵凄风从帘外吹进来,把我从梦中惊醒过来。

要想重新登上画楼却不知道该与谁一道?

记得当年无聊的用玉钗拨弄香火,如今宝篆香已经燃烧殆尽。

画楼:华丽的楼阁。

拨火:因为篆香燃过后成香灰,必须拨除香灰避免断了火路。

宝篆[zhuàn]:即篆香,一种香屑萦回象篆文一样的香。

黄庭坚《画堂春》:“宝篆烟消龙凤,画屏云锁潇湘。

”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

一江春浪醉醒中。

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回首看向窗外的紫金山峰,水汽腾腾烟雾缭绕,看不到山的本来面目。

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人却在半醒半醉之间。

罗襦襟前还留着国破夫亡的的泪水,抚去这些把它们交付给远飞的大雁。

紫金峰:即钟山,在今南京中山门外。

雨润烟浓:是指水蒸汽腾腾,雾气浓郁。

罗襟:意指罗襦的前襟。

弹:挥洒。

征鸿:即大雁。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画楼重上与谁同?

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

一江春浪醉醒中。

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发端两句,看似平淡,实最沉痛。

“吹梦无踪,”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正在做着好梦。

梦中相见,互诉衷肠,两情缝蜷,分外亲昵。

孰料五更时分一阵凄风突然袭来,把好梦吹散,致使梦中情事,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依稀恍惚,了无踪影。

一是说在漫漫长夜中,二更、三更、四更都悄悄地过去了,直到五更天将亮时,凄风透过帘幕吹进室内,一股寒气直扑过来,人被搅扰惊醒,整整一夜,压根儿没有进入梦境。

  醒来之后,只觉形单影隽,枕冷袭寒,空荡荡一无所有。

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正如小晏所说:“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阮郎归》)所以如此,乃缘“帘外五更风”在作怪。

“五更风”最会捉弄人,秦少游就曾被它捉弄过。

《如梦令》云:“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

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

”小别轻分,秦七尚感了无意绪,那死生异路,幽明永隔,除梦里有时相见,别无他法,然而“和梦也,新来不做。

”则词人凄苦之情,又该怎样。

这两句,实是一种不胜惋惜而又无限憎恨极其沉痛的呼唤。

此中情意,在下面几句中,表达得更为深刻。

  词人醒后,抬眼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画楼”打入脑际的,便是“重上”。

因为在封建时代,妆楼与闺阁,是贵妇人主要活动场所。

诸如登楼远眺,凭栏共语,饮酒赋诗,挑灯研读,都是在这个狭小的天地里。

而这些闺帷韵事,唱随之乐,如今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一提及“画楼”,不期然而然的会发出“与谁同”的感慨。

“与谁同”这一问,既说明词人正处于载独无依的境况中,同时还倾吐了重上时必是孤单单地无人相伴。

个中滋味,与另词《御街行》“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所表达的情怀相一致。

同样问得深沉,悲切,任何人读了,也会为之一掬同情之泪。

  “记得玉钗斜拨火”二句,很明显是从“画楼”而忆及的闺中韵事之一。

人的常情,越是在孤寂与痛苦之中,人们越是会常常忆起过去印象最深、极饶情趣的琐事,希望从饱含幸福与辛酸的回忆中,得到一点安慰。

如前所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在金兵入侵前,朝夕相处,研究学问,日以继夜,乐此不疲。

“玉钗斜拨火”这节的描写,正是对那时美好生活的追忆。

“斜拨火”这一动作看闺帷中温卑的意趣,把人物形象活画了出来,使读者仿佛看到词人正手执玉钗,轻轻地拨弄着篆香上的灰烬。

连她那兴致勃勃、心情欢快的神情和心灵手巧、娴熟利落的举止,都能体察得出。

对当事人来说,这印象实在太深了,时刻不忘,恍如昨事。

“记得”二字就表达了这种情意。

而人们也能想象到:他们夫妇俩当年点着篆香,相对而坐,望着升起的烟柱,嗅着散发的芳香,冥思遐想,意会神谋,安定闲适,怡然自得的欢乐情景。

“瑞脑香消魂梦断,”那一切的一切都象燃着的“宝篆”一样烟消香散,如同被吹散的梦一样,无影无踪,莫可追寻了。

“宝篆成空,”份量极重,决不是小别轻分时“香冷金貌”、“瑞脑香消”所能比拟,简直可以说“万事皆空。

”   过片“回首紫金峰”句,上承“画楼重上”而来。

“回首”一句,自是载独无依,东西漂泊。

欢乐也好,悲伤也好,都在词人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每一思及,总想从这里找回什么,以慰愁怀,然而眼前所见,却是“雨润烟浓”水气云腾,烟雾弥俊,笼翠峰峦,挡住视野,看不到中原大好河山和可爱的故乡,那亲人“千里孤坟”上已拱的墓木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悲从中来,愁思起伏,恰如紫金峰前大江汹涌,滚滚东流,不可遏止。

“一江春浪醉醒中,”所蕴蓄的愁思,.不仅有己身孤苦伶仃之痛,更多的是国家危难局势飘摇之悲。

这险恶的现实和不幸的遭遇,好似一场醒犹未醒的恶梦,噬啮着诗人破碎的心灵。

顿使她陷于如醉如痴、迷离恍惚的状态中。

此七字蕴义最富,极为含蓄,是全词的警句。

陈廷焯说:“情词凄绝,多少血泪,”   “回首紫金峰,”故乡邀远,往事如烟,词人不禁清然泪下。

“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这句措辞有力,悲中带愤。

“留得”一词,与上文“记得”“回首”一气贯通,使全词结构更加显得缜密。

“前日泪”是指国破、夫亡、家散等不幸所积累抛下的痛苦之泪。

故乡远隔,亲人永别,千言万语,向谁诉说,她只得把满腔悲痛与愤慨所凝成的血泪,从湿透了的罗襟上拧了下来,对着征鸿用力弹去。

“弹与征鸿”,化用鸿雁传书事,可与朱希真“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相见欢》)同样设想新奇。

但就悼亡而言,则以借用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兄秀才入军》)句意,较为贴切。

意思是说望着天际的归鸿,“倚楼无语理瑶琴,”通过琴声诉说凄苦情怀,寄托哀思,柳永所谓“无侈恨一,相思意,尽分付征鸿”(《雪梅香》)、贺铸“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乡目送归鸿”(《六州歌头》),所有词均如此都是这样。

参考资料: 1、 王璠.李清照研究丛稿[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怨王孙(春暮)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帝里春晚。

重门深院。

草绿阶前,暮天雁断。

楼上远信谁传。

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

难拚舍又是寒食也。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

浸梨花。

失调名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条脱闲揎系五丝。

点绛唇·蹴[1]罢秋千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临江仙·欧阳公作《蝶恋花》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1],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2]。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

知道吗?

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355-356页 .

昨夜雨疏(shū)风骤(zhòu),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355-356页 .

昨夜雨疏(shū)风骤(zhòu),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

知道吗?

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355-356页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

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

“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1-6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

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113-115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殷勤:关心地。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慨叹。

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谩有:空有。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蓬莱,又称蓬壶。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113-115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

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殷勤:关心地。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慨叹。

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谩有:空有。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蓬莱,又称蓬壶。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113-115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渔家傲》在李清照词集中风格独特,历来引人瞩目。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

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

“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

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

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

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

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

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

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 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 ”、“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

说“鹏正举 ”,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 ,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

“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

“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

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

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78-1180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

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

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

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85-88 . 2、 刘瑜 .李清照全词 .山东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314 .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

”满:同“漫”。

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

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

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

《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

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

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萧萧:一作“潇潇”。

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

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lái)不似蓬莱远。

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

《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

《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85-88 . 2、 刘瑜 .李清照全词 .山东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314 .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

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

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

”满:同“漫”。

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

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

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

《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

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

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萧萧:一作“潇潇”。

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

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lái)不似蓬莱远。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

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

《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

《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85-88 . 2、 刘瑜 .李清照全词 .山东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314 .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

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眼泪湿了衣服,脸上胭脂妆容化开。

词开头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感。

四叠阳关唱了几千遍但是还不足以形容自己内心对妹妹的万种离情。

“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妹妹此行路途遥远,而自己已经到了“山断”之处,离妹妹更加遥远了,加上又有潇潇微雨,自己又是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

词人以这一细节,真切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

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通过这一诗词,看出李清照词细腻生动,而又不乏姿放的特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鹧鸪天·桂花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 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 通:栏)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 一作:轻)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

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

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

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 通:栏)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

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

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

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 一作:轻)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lán)开处冠中秋。

骚(sāo)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 通:栏) “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

“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 一作:轻)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

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

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

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lán)开处冠中秋。

骚(sāo)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 通:栏)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

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

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

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

“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 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 通:栏)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

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

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

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

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

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

令人爱慕不已。

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咏物,以下转入议论。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为第二层议论。

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

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

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

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陈与义在《清平乐·木犀》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

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

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03-1204 2、 管士光 选注.宋词精选.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115

12345 共10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