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春情 文翻注译赏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
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
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奇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
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
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
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
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
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
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100 2、 司马哲.宋词三百首: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303 3、 上彊邨民 等.宋词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536-537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重门:多层的门。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险韵诗:以生僻而又难押之字为韵脚的诗。
人觉其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并无凑韵之弊。
扶头酒:易醉之酒。
征鸿:远飞的大雁。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lán)干慵(yōng)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liǎn),更看今日晴未。
玉阑干:栏杆的美称。
慵:懒。
烟敛:烟收、烟散的意思。
烟,这里指像烟一样弥漫在空中的云气。
晴未:天气晴了没有?
未,同否,表示询问。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100 2、 司马哲.宋词三百首: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303 3、 上彊邨民 等.宋词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536-537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
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
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奇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
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重门:多层的门。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险韵诗:以生僻而又难押之字为韵脚的诗。
人觉其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并无凑韵之弊。
扶头酒:易醉之酒。
征鸿:远飞的大雁。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lán)干慵(yōng)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liǎn),更看今日晴未。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
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
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
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
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
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玉阑干:栏杆的美称。
慵:懒。
烟敛:烟收、烟散的意思。
烟,这里指像烟一样弥漫在空中的云气。
晴未:天气晴了没有?
未,同否,表示询问。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100 2、 司马哲.宋词三百首: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303 3、 上彊邨民 等.宋词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536-537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它叙写了寒食节时对丈夫的怀念。
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
柳、花而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
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
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
下阕开头三句,写出词人懒倚栏杆的愁闷情志,又写出她独宿春闺的种种感觉。
“不许愁人不起”,写出作者已失去支撑生活的乐趣。
“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
结尾两句最为佳妙:天已放晴,却担心是否真晴,那种心有余悸的感觉,表现得极为凄迷。
“萧条庭院”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
庭院深深,寂寥无人,令人伤感;
兼以细雨斜风,则景象之萧条,心境之凄苦,更觉怆然。
一句“重门须闭”,写词人要把门儿关上,实际上她是想关闭心灵的窗户。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这两句由斜风细雨,而想到宠柳娇花,既倾注了对美好事物的关心,也透露出惆怅自怜的感慨。
“萧条庭院”句遣辞造句上,也显示了词人独创的才能。
“宠柳娇花”是以和易安名句“绿肥红瘦”相比美,以其字少而意深,事熟而句生,足见锤炼功夫。
其中可以引申出这么一些意思:春近寒食时节,垂柳繁花,犹得天宠,人来柳阴花下留连玩赏,花与柳便也如宠儿娇女,成为备受人们爱怜的角色。
其中又以人之宠爱为主体奈何临近寒食清明这种多雨季节,游赏不成,只好深闭重门,而花受风雨摧残,也“恼人”之列。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由天气、花柳,渐次写到人物。
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然而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别是闲滋味”。
一“闲”字,将伤春念远情怀,暗暗逗出,耐人寻味。
“征鸿过尽”句点上片主旨,是虚写,实际上是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暗寓赵明诚走后,词人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
“万千心事”,关它不住,遣它不成,寄也无方,最后还是把它深深地埋藏心底。
“楼上几日春寒”句拓开一层,然仍承“万千心事”意脉。
连日阴霾,春寒料峭,词人楼头深坐,帘垂四面。
“帘垂四面”,是上阕“重门须闭”的进一步发展,既关上重门,又垂下帘幕,则小楼之幽暗可知;
楼中人情怀之索寞,亦不言而喻了。
“玉阑干慵倚”,刻画词人无聊意绪,而隐隐离情亦其中。
征鸿过尽,音信无凭,纵使阑干倚遍,亦复何用。
阑干慵倚,楼内寒深,枯坐更加愁闷,于是词人唯有恹恹入睡了。
可是又感罗衾不耐春寒,渐渐从梦中惊醒。
心事无人可告,唯有托诸梦境;
而梦乡新到,又被寒冷唤回。
其辗转难眠之意,凄然溢于言表。
“不许愁人不起”,多少无可奈何的情绪,都包含这六字之中,词人为离情所折磨而痛苦不堪,又因明诚外出而实有此情,并非虚构。
虚虚实实,感人至深。
从“清露晨流”到篇终,词境为之一变。
此前,词清调苦,婉曲深挚;
此后,清空疏朗,低徊蕴藉。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
从“重门须闭”,“帘垂四面”,至此帘卷门开,顿然令人感到一股盎然生意。
日既高,烟既收,本是大好晴天,但词人还要“更看今日晴未”,说明春寒日久,阴晴不定,即便天已放晴,她还放心不下;
暗中与前面所写的风雨春寒相呼应,脉络清晰。
以问句作结,更有余味不尽的意味。
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从前的愁绪萦回到后面的轩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
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闺怨词。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05-1207 2、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100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文翻注译赏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天空中银河不断转动、星移斗转,人世间的帘幕却一动不动的低低下垂。
枕席变凉,泪水更多的流淌,一片湿滋滋。
和衣而睡,醒来脱去绸缎外衣,随即问道:“夜已到何时?
”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
用金线绣制的荷叶颜色减退、变得单薄而稀疏。
每逢秋凉,还总是还上这件罗衣。
唯独人的心情不像从前舒畅适时。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2、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51 3、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106-109 4、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diàn)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枕簟:枕头和竹席。
滋:增益,加多。
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
夜未央。
夜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
”“其”,语助词。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情怀:心情。
旧家:从前。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
”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2、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51 3、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106-109 4、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diàn)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天空中银河不断转动、星移斗转,人世间的帘幕却一动不动的低低下垂。
枕席变凉,泪水更多的流淌,一片湿滋滋。
和衣而睡,醒来脱去绸缎外衣,随即问道:“夜已到何时?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枕簟:枕头和竹席。
滋:增益,加多。
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
夜未央。
夜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
”“其”,语助词。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
用金线绣制的荷叶颜色减退、变得单薄而稀疏。
每逢秋凉,还总是还上这件罗衣。
唯独人的心情不像从前舒畅适时。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情怀:心情。
旧家:从前。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
”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2、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51 3、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106-109 4、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
“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
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
“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
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
“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
“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
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
至直泻无余。
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
“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
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
“夜何其”,其(jī),语助辞。
“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
夜未央(半);
夜如何其?
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
“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
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
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
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
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
“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
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
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
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文翻注译赏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
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
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参考资料: 1、 杨海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lán)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
原为象声词,如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马蹄声。
《诗经·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楚辞·九怀·蓄英》有“秋风兮萧萧”,《史记·刺客列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琐窗:镂刻连锁纹饰之窗户。
多本作锁窗,当以琐窗为胜。
酒阑:酒尽,酒酣。
阑: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团茶:团片状之茶饼,饮用时则碾碎之。
宋代有龙团、凤团、小龙团等多种品种,比较名贵。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ruǐ)黄。
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
随分:随便,随意。
尊前:指宴席上。
尊:同“樽”。
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参考资料: 1、 杨海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lán)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
原为象声词,如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马蹄声。
《诗经·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楚辞·九怀·蓄英》有“秋风兮萧萧”,《史记·刺客列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琐窗:镂刻连锁纹饰之窗户。
多本作锁窗,当以琐窗为胜。
酒阑:酒尽,酒酣。
阑: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团茶:团片状之茶饼,饮用时则碾碎之。
宋代有龙团、凤团、小龙团等多种品种,比较名贵。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ruǐ)黄。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
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
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
随分:随便,随意。
尊前:指宴席上。
尊:同“樽”。
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参考资料: 1、 杨海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
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
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
“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
茶能解酒;
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
酒饮得多,表明愁重。
“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
“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
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
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
“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
结句是为超脱语。
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
“随分”犹云随便、随意。
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
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忆秦娥·咏桐 文翻注译赏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登临高高的楼阁,那横七竖八的山峦、空旷的原野像是笼罩在烟雾之中,透出一点微弱的光亮,很稀薄。
微光稀薄,乌鸦飞回巢穴以后,黑夜里听到传来的军中号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香火就要熄灭,酒也所剩无几,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
严酷萧瑟的秋风,催逼、加快了梧桐的飘落。
梧桐落,就是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独、冷落。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110-112 . 2、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 . 3、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qī)鸦归后,暮天闻角。
乱山:“乱”,在这里是无序的意思。
平野:空旷的原野。
烟光薄:烟雾淡而薄。
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
苏轼《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朝随白云去,暮与栖鸦归”。
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
角”:画角。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
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折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
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
西风:《全芳备祖》原缺此二字,据《花草粹编》编补。
即秋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中的“西风”同义,皆喻指金兵每当秋高马肥之时,便对南宋发动南扰、东进之攻势,而作为“亡人”之象征的“梧桐落”,正是在“西风“催”遏的背景之下。
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
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一徐安国《红梅未开以汤催趁》诗:“频将温水泛花枝,催得红梅片片飞。
”以温水浇梅,催花未开,谓之“催趁”;
亦犹西风催梧桐,催其叶落,谓之“催衬”也。
趁与衬,同音假借。
另说,“衬”,施舍,引申为帮助。
梧桐落:在古典诗词中,桐死、桐范既可指妻安的丧亡,亦可指丧失。
前者如贺铸《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后者如《大唐新语》:“安定公主初降王同蚊,后降韦拐.又降崔铣。
铣先卒,及公主亮,同咬子隘为骈马,奏请与其父合葬,救旨许之。
给事中夏侯镊驳曰:‘公主初昔降婚,招桐半死;
遗乎哥酪、琴瑟两亡’……”“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劲吹,帮助即将凋落的梧桐叶更快飘落了。
《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赵在旁,又帮衬许多好言。
夸吴氏名门富室。
”又:杨金本《草堂诗余》作“天”。
还:回,归到。
另说,当“已经”讲。
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
还:仍然,另说,当“更”讲。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110-112 . 2、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 . 3、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qī)鸦归后,暮天闻角。
登临高高的楼阁,那横七竖八的山峦、空旷的原野像是笼罩在烟雾之中,透出一点微弱的光亮,很稀薄。
微光稀薄,乌鸦飞回巢穴以后,黑夜里听到传来的军中号角。
乱山:“乱”,在这里是无序的意思。
平野:空旷的原野。
烟光薄:烟雾淡而薄。
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
苏轼《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朝随白云去,暮与栖鸦归”。
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
角”:画角。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
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折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香火就要熄灭,酒也所剩无几,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
严酷萧瑟的秋风,催逼、加快了梧桐的飘落。
梧桐落,就是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独、冷落。
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
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
西风:《全芳备祖》原缺此二字,据《花草粹编》编补。
即秋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中的“西风”同义,皆喻指金兵每当秋高马肥之时,便对南宋发动南扰、东进之攻势,而作为“亡人”之象征的“梧桐落”,正是在“西风“催”遏的背景之下。
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
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一徐安国《红梅未开以汤催趁》诗:“频将温水泛花枝,催得红梅片片飞。
”以温水浇梅,催花未开,谓之“催趁”;
亦犹西风催梧桐,催其叶落,谓之“催衬”也。
趁与衬,同音假借。
另说,“衬”,施舍,引申为帮助。
梧桐落:在古典诗词中,桐死、桐范既可指妻安的丧亡,亦可指丧失。
前者如贺铸《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后者如《大唐新语》:“安定公主初降王同蚊,后降韦拐.又降崔铣。
铣先卒,及公主亮,同咬子隘为骈马,奏请与其父合葬,救旨许之。
给事中夏侯镊驳曰:‘公主初昔降婚,招桐半死;
遗乎哥酪、琴瑟两亡’……”“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劲吹,帮助即将凋落的梧桐叶更快飘落了。
《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赵在旁,又帮衬许多好言。
夸吴氏名门富室。
”又:杨金本《草堂诗余》作“天”。
还:回,归到。
另说,当“已经”讲。
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
还:仍然,另说,当“更”讲。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110-112 . 2、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 . 3、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
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
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
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
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是作者的所见所闻。
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
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
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
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
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
“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
“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
“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
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
而此时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
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
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
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
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
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
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
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文翻注译赏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
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
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蘋花,汀上水草。
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怨恨人们归去的太早。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5-8 2、 龚学文.闺秀词三百首:漓江出版社,1996:68 3、 赵明华.一处相思两处愁 一代词宗李清照诗词品读: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89
湖上风来波浩渺(miǎo)。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浩渺:形容湖面空阔无边。
秋已暮:秋时已尽。
红、香:以颜色、气味指代花。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lù)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萍: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
汀:水边平地。
眠沙鸥鹭:眠伏在沙滩上的水鸟。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5-8 2、 龚学文.闺秀词三百首:漓江出版社,1996:68 3、 赵明华.一处相思两处愁 一代词宗李清照诗词品读: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89
湖上风来波浩渺(miǎo)。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
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
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
浩渺:形容湖面空阔无边。
秋已暮:秋时已尽。
红、香:以颜色、气味指代花。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lù)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蘋花,汀上水草。
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怨恨人们归去的太早。
萍: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
汀:水边平地。
眠沙鸥鹭:眠伏在沙滩上的水鸟。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5-8 2、 龚学文.闺秀词三百首:漓江出版社,1996:68 3、 赵明华.一处相思两处愁 一代词宗李清照诗词品读: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89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
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
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
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
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
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
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
莲实叶老、露洗苹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作者点染,便觉秋意袭人。
而沙滩上勾头缩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们的不满。
这里,鸥鹭也人格化了,与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样手法,但却一反上片的山水“与人亲”,而为鸥鹭对人恨,这一亲一恨之间就带给读者以清新多样之感,且通过人们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层地透露出深秋的到来。
这首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泪细密传神,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寻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满庭芳·小阁藏春 文翻注译赏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
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
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
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
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
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
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57-61 .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zhuàn)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liáo)浑似,何逊在扬州。
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江梅:此指梅中上品,非泛指江畔、水边之梅。
浑似:完全像。
从来,知韵(yùn)胜,难堪雨藉(jí),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韵胜:优雅美好。
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
不耐风揉:《乐府雅词》卷下、《梅苑》卷三、《全宋词》第二册均作“不耐风柔”,“柔”字不通,故改。
横笛:汉横吹曲中有《梅花落》。
扫迹:语见孔稚珪《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扫迹”。
原意谓扫除干净,不留痕迹。
此处系反其意而用之。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57-61 .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zhuàn)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liáo)浑似,何逊在扬州。
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
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
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
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江梅:此指梅中上品,非泛指江畔、水边之梅。
浑似:完全像。
从来,知韵(yùn)胜,难堪雨藉(jí),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
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
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
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韵胜:优雅美好。
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
不耐风揉:《乐府雅词》卷下、《梅苑》卷三、《全宋词》第二册均作“不耐风柔”,“柔”字不通,故改。
横笛:汉横吹曲中有《梅花落》。
扫迹:语见孔稚珪《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扫迹”。
原意谓扫除干净,不留痕迹。
此处系反其意而用之。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57-61 .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这是李清照的咏梅词之一,后人曾补题为“残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
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
词的起笔与词题好似无关,但却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
前人称这种写法为“先盘远势”。
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
“藏”与“锁”互文见义。
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在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
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
小阁设画堂里侧。
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在,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
“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
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
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
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
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
从所描述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情形推测,抒情女主人公是生活在上层社会中的妇女,富贵而安闲,但环境的异常冷清寂寞也透露了其生活不幸的消息。
“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
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
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
欣赏“手种江梅”,又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
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
词上阕的结尾,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迷恋梅花的事,使词情的发展向借物抒情的方问过渡,渐渐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何逊(约480—520)是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情辞宛转、意味隽美,深为唐宋诗人杜甫和黄庭坚所赞赏。
梁代天监(梁武帝年号,502—519)年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的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亦作《咏早梅》)。
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于此诗下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咏其下,赋诗云云。
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仿惶,终日不能去。
”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情附着所致。
杜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清照用何逊之事,又兼用杜诗句意;
按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寥的。
她在寂寞的环境里面对梅花,遂与何逊身世有某些共鸣之感。
词人善于摆脱一般咏物之作胶着物态、敷衍故实的习径、而是笔端充满丰富的情感,联系个人身世,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
“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
“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
梅花是当得起“韵胜”的,词人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笔来写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后别有一番格调意趣。
“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
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
这是花的命运。
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词意呈现很曲折的状态。
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团“浓愁”而难以排解。
但作者又试图进行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
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
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
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
”“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
“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含意。
想象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
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
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
“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因缺乏必要的线索而无法详考,但从词中所描述的冷清寂寞“无人到”的环境和表现凋残迟暮“难言”的感伤情绪来看,它应是清照遭到家庭变故后的作品。
这种变故使清照的词作具有凄凉悲苦的情调。
因而在咏残梅的词里,不难发现作者借物咏怀,暗寓了身世之感,其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厚,达到了意与境谐、情景交融的程度,故难辨它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还是咏物了。
它和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和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词语轻巧尖新,词意深婉曲折,表情细腻,音调低沉谐美,富于女性美的持征,最能体现其基本的艺术特色。
这首《满庭芳》不仅是《漱玉词》中的佳作,也应是宋人咏物的佳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谢桃坊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172-1174 . 2、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57-61 .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文翻注译赏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
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
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李清照诗词选译[M].巴蜀书社出版社,1988
病起萧萧两鬓(bìn)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kòu)连梢(shāo)煎熟水,莫分茶。
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
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在唐五代时即将《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个字的结句,成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
又因南唐李璟词“菡萏香销”之下片“细雨梦回”两句颇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称。
双调四十八字,平韵。
萧萧:这里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豆蔻:药物名。
熟水:当时的一种药用饮料。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yùn)藉,木犀(xī)花。
书:《历代诗余》作“篇”字。
酝藉:宽和有涵容。
《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
”木犀花:即桂花。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李清照诗词选译[M].巴蜀书社出版社,1988
病起萧萧两鬓(bìn)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kòu)连梢(shāo)煎熟水,莫分茶。
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
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
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在唐五代时即将《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个字的结句,成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
又因南唐李璟词“菡萏香销”之下片“细雨梦回”两句颇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称。
双调四十八字,平韵。
萧萧:这里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豆蔻:药物名。
熟水:当时的一种药用饮料。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yùn)藉,木犀(xī)花。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
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书:《历代诗余》作“篇”字。
酝藉:宽和有涵容。
《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
”木犀花:即桂花。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李清照诗词选译[M].巴蜀书社出版社,1988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
“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
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
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
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
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
“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
“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
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
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
“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
“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
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
“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
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
这又与首句呼应。
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下片写白日消闲情事。
观书、散诗、赏景,确实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
“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
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
对一个成天闲散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
俞平伯说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
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
”(《唐宋词选释》)所见极是。
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
“木犀”即桂花,点出时间。
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把它观赏。
“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
“酝藉”一词,常用来形容学问渊深、胸怀宽博、待人宽厚的人中表率,如《归唐书·权德舆传》称他“风流酝藉,为缙绅羽仪”。
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
“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同。
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7页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文翻注译赏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风停了,庭花尽凋零。
看珠帘之外,雪瓣成堆,红蕊层层。
须牢记海棠花开过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歌声歇,玉杯空,酒兴尽。
唯有青灯闪烁,豆荧之光渐熄灭。
梦中的愁怨自难消受,更传来鹈鴂一声送春鸣。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李清照诗词选译[M].巴蜀书社出版社,1988. 2、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táng)开后,正伤春时节。
近:是词的种类之一,属一套大曲中的前奏部分。
自词和音乐分离,此字只是某个词牌名称的组成部分,已无实际意义。
《好事近》:词牌名,流行于唐代,意为好戏快开始了,即大曲的序曲。
又名《钓船笛》、《翠圆枝》、《倚秋千》等。
风定:风停。
深:厚。
拥:簇拥。
红、雪:指代各种颜色的花。
拥红堆雪:凋落的花瓣聚集成堆。
长记:同“常记”。
酒阑(lán)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jué)。
酒阑:喝完了酒。
阑:干、尽。
玉尊:即“玉樽 ”亦作“ 玉罇 ”。
原指玉制的酒器,后泛指精美贵重的酒杯。
青缸:灯火青荧,灯光青白微弱之意,《广韵》:“缸,灯”。
缸,《花草粹编》等作“红”。
暗明灭:指灯光忽明忽暗,一直到熄灭。
魂梦:指梦中人的心神不而言。
幽怨:潜藏在心里的怨恨,南朝梁·刘令娴《春闺怨》:“欲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
”鴂:即鹈鴂。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李清照诗词选译[M].巴蜀书社出版社,1988. 2、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táng)开后,正伤春时节。
风停了,庭花尽凋零。
看珠帘之外,雪瓣成堆,红蕊层层。
须牢记海棠花开过后,正是伤春时节。
近:是词的种类之一,属一套大曲中的前奏部分。
自词和音乐分离,此字只是某个词牌名称的组成部分,已无实际意义。
《好事近》:词牌名,流行于唐代,意为好戏快开始了,即大曲的序曲。
又名《钓船笛》、《翠圆枝》、《倚秋千》等。
风定:风停。
深:厚。
拥:簇拥。
红、雪:指代各种颜色的花。
拥红堆雪:凋落的花瓣聚集成堆。
长记:同“常记”。
酒阑(lán)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jué)。
歌声歇,玉杯空,酒兴尽。
唯有青灯闪烁,豆荧之光渐熄灭。
梦中的愁怨自难消受,更传来鹈鴂一声送春鸣。
酒阑:喝完了酒。
阑:干、尽。
玉尊:即“玉樽 ”亦作“ 玉罇 ”。
原指玉制的酒器,后泛指精美贵重的酒杯。
青缸:灯火青荧,灯光青白微弱之意,《广韵》:“缸,灯”。
缸,《花草粹编》等作“红”。
暗明灭:指灯光忽明忽暗,一直到熄灭。
魂梦:指梦中人的心神不而言。
幽怨:潜藏在心里的怨恨,南朝梁·刘令娴《春闺怨》:“欲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
”鴂:即鹈鴂。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李清照诗词选译[M].巴蜀书社出版社,1988. 2、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这是一首抒发伤春情怀的词。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词人抒发伤春之情,并非因先睹物而引致伤感,而是深处闺中,即敏锐地感悟到大自然细微的变化,由此引起情感变化。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
表现了词人的敏感与对美好事物的关注之情。
唐孟浩然《春晓》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韩偓《懒起》诗云:“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
倒卧卷帘看。
”这两位诗人对风雨后花的状况均无所知,虽有怜花之意,但毕竟不如李清照。
当然,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
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伤感之情已隐然可感。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次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
“长记”,即常记,说明以往的“伤心时节”之事,常萦绕于心。
此外,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娇娆,尤其是其高贵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
词人的《如梦令》词:“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也表达了对海棠的钟爱,其抒情方式与此词上片也相似。
上片侧重由景生情,为落花而慨叹,而伤春。
下片则自然过渡到对闺门独处、孤寂苦闷生活的描绘。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词人在这里并没有直言其如何的孤寂,愁苦,而是通过四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物体刻画酒阑、歌罢、空的酒杯以及忽明忽暗的油灯,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
试想,一个闺中思妇置身于如此环境中,其心情该是怎样的凄怆孤寂,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白日词人是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愁更愁,想在梦中得到一丝慰藉,然而梦中的情景,依旧使梦魂幽怨哀愁。
醒来之时,听到窗外凄厉的“啼鴂”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
因为“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屈原《离骚》),春已逝去,百花也已凋落殆尽。
这首词抒写的是伤春凄苦之情,但词人并没有正面来抒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室内外景物的刻画,把自己的凄情浓愁寄寓其中,因而全词读来,更感其情深沉、凝重。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2、 刘瑜,刘亦文.照词欣赏[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8.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文翻注译赏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
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
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
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
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参考资料: 1、 刘瑜 .李清照全词 .济南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257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46-147 . 3、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97-98 .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zhà)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bìn)上残。
日薄:谓早春阳光和煦宜人。
乍著:刚刚穿上。
宋方潜力《蕙兰芳》:“乍著单衣,才拈圆扇,气候暄燠。
”梅花:此处当指插在鬓角上的春梅。
一说指梅花妆。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沉水:即沉水香,也叫沉香,瑞香科植物,为一种熏香料。
《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南州异物志》云:“沉水香出日南。
欲取,当失斩坏树着地。
积久,外皮朽烂。
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沉香。
” 参考资料: 1、 刘瑜 .李清照全词 .济南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257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46-147 . 3、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97-98 .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zhà)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bìn)上残。
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
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
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日薄:谓早春阳光和煦宜人。
乍著:刚刚穿上。
宋方潜力《蕙兰芳》:“乍著单衣,才拈圆扇,气候暄燠。
”梅花:此处当指插在鬓角上的春梅。
一说指梅花妆。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
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
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沉水:即沉水香,也叫沉香,瑞香科植物,为一种熏香料。
《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南州异物志》云:“沉水香出日南。
欲取,当失斩坏树着地。
积久,外皮朽烂。
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沉香。
” 参考资料: 1、 刘瑜 .李清照全词 .济南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257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46-147 . 3、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97-98 .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
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
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
“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
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
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
“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
“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
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
“忘”正好表明不能忘。
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
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会想到把它忘掉;
惟其回乡无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觉得不如忘却。
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记起。
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不会完结。
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 字。
“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
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
末句重用“消” 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
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
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切望收复失地,对故乡的刻骨怀念,即包含着对占领故乡的金国统治者的愤恨,对因循苟且、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钓台 / 夜发严滩 文翻注译赏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大船只是因为谋利才去,小舟也是为了沽名而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先生的品德使往来的人惭愧,他们特地趁黑夜悄悄过钓台。
参考资料: 1、 杜立.历朝咏史怀古诗:华夏出版社,2000年:189 2、 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巴蜀书社,1988年:102-103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巨舰:大船。
扁舟:小船。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先生德:先生,指严光。
北宋范仲淹守桐庐时,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通宵过钓台: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基严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
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
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 参考资料: 1、 杜立.历朝咏史怀古诗:华夏出版社,2000年:189 2、 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巴蜀书社,1988年:102-103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大船只是因为谋利才去,小舟也是为了沽名而来。
巨舰:大船。
扁舟:小船。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先生的品德使往来的人惭愧,他们特地趁黑夜悄悄过钓台。
先生德:先生,指严光。
北宋范仲淹守桐庐时,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通宵过钓台: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基严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
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
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 参考资料: 1、 杜立.历朝咏史怀古诗:华夏出版社,2000年:189 2、 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巴蜀书社,1988年:102-103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此诗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
诗人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
黄墨谷认为:不能忽视这首小诗,正如黄山谷论诗所说“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辙”。
她只用28个字,却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为无颜对严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过钓台”,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愧怒之心。
孔子云:“知耻近乎勇。
”清照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出卖人民的无耻之徒相比,确是可敬得多了。
(《重辑李清照集·李清照评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