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文翻注译赏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
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
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
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
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参考资料: 1、 刘瑜 .李清照全词 .济南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257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46-147 . 3、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97-98 .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zhà)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bìn)上残。
日薄:谓早春阳光和煦宜人。
乍著:刚刚穿上。
宋方潜力《蕙兰芳》:“乍著单衣,才拈圆扇,气候暄燠。
”梅花:此处当指插在鬓角上的春梅。
一说指梅花妆。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沉水:即沉水香,也叫沉香,瑞香科植物,为一种熏香料。
《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南州异物志》云:“沉水香出日南。
欲取,当失斩坏树着地。
积久,外皮朽烂。
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沉香。
” 参考资料: 1、 刘瑜 .李清照全词 .济南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257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46-147 . 3、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97-98 .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zhà)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bìn)上残。
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
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
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日薄:谓早春阳光和煦宜人。
乍著:刚刚穿上。
宋方潜力《蕙兰芳》:“乍著单衣,才拈圆扇,气候暄燠。
”梅花:此处当指插在鬓角上的春梅。
一说指梅花妆。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
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
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沉水:即沉水香,也叫沉香,瑞香科植物,为一种熏香料。
《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南州异物志》云:“沉水香出日南。
欲取,当失斩坏树着地。
积久,外皮朽烂。
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沉香。
” 参考资料: 1、 刘瑜 .李清照全词 .济南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257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46-147 . 3、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97-98 .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
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
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
“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
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
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
“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
“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
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
“忘”正好表明不能忘。
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
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会想到把它忘掉;
惟其回乡无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觉得不如忘却。
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记起。
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不会完结。
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 字。
“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
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
末句重用“消” 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
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
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切望收复失地,对故乡的刻骨怀念,即包含着对占领故乡的金国统治者的愤恨,对因循苟且、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钓台 / 夜发严滩 文翻注译赏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大船只是因为谋利才去,小舟也是为了沽名而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先生的品德使往来的人惭愧,他们特地趁黑夜悄悄过钓台。
参考资料: 1、 杜立.历朝咏史怀古诗:华夏出版社,2000年:189 2、 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巴蜀书社,1988年:102-103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巨舰:大船。
扁舟:小船。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先生德:先生,指严光。
北宋范仲淹守桐庐时,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通宵过钓台: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基严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
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
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 参考资料: 1、 杜立.历朝咏史怀古诗:华夏出版社,2000年:189 2、 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巴蜀书社,1988年:102-103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大船只是因为谋利才去,小舟也是为了沽名而来。
巨舰:大船。
扁舟:小船。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先生的品德使往来的人惭愧,他们特地趁黑夜悄悄过钓台。
先生德:先生,指严光。
北宋范仲淹守桐庐时,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通宵过钓台: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基严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
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
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 参考资料: 1、 杜立.历朝咏史怀古诗:华夏出版社,2000年:189 2、 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巴蜀书社,1988年:102-103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此诗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
诗人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
黄墨谷认为:不能忽视这首小诗,正如黄山谷论诗所说“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辙”。
她只用28个字,却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为无颜对严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过钓台”,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愧怒之心。
孔子云:“知耻近乎勇。
”清照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出卖人民的无耻之徒相比,确是可敬得多了。
(《重辑李清照集·李清照评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文翻注译赏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
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
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
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
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参考资料: 1、 刘瑜.李清照全词.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263-264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99-102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chāi)明。
钗头人胜轻。
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
碧:青绿色。
背窗:身后的窗子。
凤钗: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
因其形如凤,故名。
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
人、胜:皆古人于人日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角(jiǎo)声催晓漏(lòu)。
曙(shǔ)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此处含有敌兵南逼之意。
晓漏:拂晓时的滴漏。
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牛斗:与斗、牛同。
两个星宿名。
参考资料: 1、 刘瑜.李清照全词.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263-264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99-102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
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
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
碧:青绿色。
背窗:身后的窗子。
凤钗: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
因其形如凤,故名。
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
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
”人、胜:皆古人于人日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
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
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此处含有敌兵南逼之意。
晓漏:拂晓时的滴漏。
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牛斗:与斗、牛同。
两个星宿名。
参考资料: 1、 刘瑜.李清照全词.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263-264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99-102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名篇之一。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此词起首二句寓有飘零异地之感。
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几乎成了唐宋词的一条共同规律。
然而随着词人处境、心情的不同,也能写出不同的特色。
“归鸿声断”,是写听觉;
“残云碧”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
那嘹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
此刻的情绪自然是怅然若失。
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
雪花与香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
“炉州”下着一“立”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
这首词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转移的过程,但这一切都是通过景物的变换和情绪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从“残石碧”到“凤钗明”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宝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
过片二句中的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
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
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云:“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
”细节虽不同,手法正相似。
它们都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色彩、声响和动态,表现主人翁通宵不寐的神态。
所不同的是用词乃写男女临别之夜的辗转不安,李词则写客居外地的惆怅情怀。
周词风格较为妍艳,李词风格较为沉郁。
此词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永。
宋人张端义谓易安词“皆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炼句精巧则易。
平淡人调者难”〔《贵耳集》卷上〕。
构成淡永的因素大约有三:一是格词轻灵而感情深挚;
二是语言浅谈而意味隽永;
三是细节丰富而不痴肥。
仔细玩索,当能得其崖略。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杜1988年4月出版)。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85-1186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文注赏
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
通犀还解辟寒无。
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懒:《花草粹编》作“慵”,《历代名媛诗词》作“恼”。
玉鸭熏炉:玉制(或白瓷制)的点燃熏香的鸭形香炉。
熏炉形状各式各样,有麒麟形、狮子形、鸭子形等;
质料也有金、黄铜、黄铜、铁、玉、瓷等不同。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
通犀还解辟寒无。
瑞脑:一种香料名。
朱樱斗帐:斗帐,覆斗形的帐子。
流苏:指帐子下垂的穗儿,一般用五色羽毛或彩线盘结而成。
遗犀:犀,指犀牛的角。
遗,应为“通”之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
通犀还解辟寒无。
这是一首反映贵族女子伤春情态的小调。
运用正面描写、反面衬托的手法,着意刻划出一颗孤寂的心。
上片首句写人,“髻子伤春慵更梳”似是述事,其实却是极重要的一句心态描写:闺中女子被满怀春愁折磨得无情无绪,只随意地挽起发髻懒得精心着意去梳理。
接下来两句是写景,前句“晚风庭院落梅初”中的“初”字用得极工巧,它使得写景之中又点出了季节时间:习习晚风吹入庭院,正是春寒料峭经冬的寒梅已由盛开到飘零之时。
春愁本就撩人,何况又见花落!
后句“淡云来往月疏疏”写淡淡的浮云在空中飘来飘去,天边的月亮也显得朦胧遥远。
以“疏疏”状月,除了给月儿加上月色朦胧、月光疏冷之外,仿佛那还是一弯残月,它与“淡云”、“晚风”、“落梅”前后相衬,构成了幽静中散发着凄清的景象,完全和首句渲染的心境相吻合。
上片运用了由人及物、由近及远、情景相因的写法,深刻生动。
下片通过富贵华侈生活的描写,含蓄地反衬伤春女子内心的凄楚。
前两句写室内陈设极尽华美“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镶嵌着美玉的鸭形熏炉中,还闲置着珍贵的龙脑香,懒得去点燃熏香;
织有朱红的樱桃花色的、覆盖如斗形的小帐低垂,上面装饰着五色纷披的丝穗。
这里主要写室内的静物,但也有心情的透露,如“玉鸭熏炉闲瑞脑”中的一个“闲”字,不就闪现出女主人公因愁苦无绪,连心爱的龙脑香味也懒得闻嗅了吗!
结尾是一个问句“通犀还解避寒无”,句中的“通犀”指能避寒气的犀角,名“辟寒犀”,据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开元二年冬,交趾国进犀一株,色黄如金。
使者请以金盘置于殿中,温然有暖气袭人”,该句意思是说:试问这只金灿灿的辟寒犀角,现在还会不会再把温暖宜人的气味释放出来?
句中“还解”的一个“还”字点出了这样的内容:往昔之时,这只犀角曾尽心尽意地为男女主人布温驱寒;
而今伊人远去,天各一方,犀角有情也应感伤,你到底还知道抑或忘记了为孤独的女主人避寒的使命呢?
词人假借向犀角的设问,进一步刻划词中人触物伤情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使句意曲折婉转、摇曳生姿,好似在微波细纹的水面上,又激打起一圈向周边渐渐扩展的涟漪。
该篇在写作技巧上的特点,值得加以强调的当推:炼字维妙,不着雕痕;
未画愁容,愁态毕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新荷叶·薄露初零 文注赏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书分停。
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
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
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
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
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书分停。
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
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薄露”三句:意谓时值薄露初降、昼夜一般平的秋分之际。
分停:平分。
“绕水”二句:以传说中海上“篷莱”、“瀛洲”等神山比喻寿星家的亭台楼阁。
“芝兰”三句:意谓前来祝寿的人中,既有子侄辈,亦有身居高官者,使寿诞为之生辉。
芝兰:香草,喻指佳子侄。
《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指谢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
’诸人莫有言者,车骑(指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簪笏:官吏所用的冠簪和手板,这里指代众高官。
娉婷:此指美女。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
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
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
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鹤瘦松青:鹤鸟寿长谓之仙鹤,松柏常年青翠,故合用为祝寿之辞。
日下:指京都。
(详见《晋书·陆云传》)东山高蹈:一则以隐居会稽东山的晋人谢安比喻寿主;
二则寿主晁补之之原籍齐州,即今山东一带。
在宋朝,人们习惯地把齐州一带叫做东山、东郡或东州。
当年苏轼称自己知密州为“赴东郡”或“知东州”。
南渡后,李清照曾有诗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抷土”,“东山”即指其原籍今之山东。
“安石须起”二句:谢安,字安石。
隐居后屡诏不仕,时人因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详见《世说新语·排调》)苍生:指百姓。
这里借“时人”希望谢安“东山再起”,以喻作者自己企盼正在“东山”隐居的寿主复出做官。
参考资料: 1、 济南图书馆网 李清照·词集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书分停。
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
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
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
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
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此词从明抄本《诗渊》录出,原词注明作者“宋李易安”,是近年发现的,孔繁礼《全宋词补辑》收之。
这是一篇寿词,虽然也极尽褒誉,但却流露了忧国忧民之志,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
上片交代时间地点、场面气氛,词清句丽,风格典雅。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
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是指:正当薄露刚开始洒落,夜晚与白昼长短完全相同的这个不同一般的时候;
处身环水而起、高耸入云的楼阁亭榭之内,宛如来到了传说中的蓬莱、瀛州海上仙岛。
“长宵共永昼分停”句中的“分停”,即“停分”,中分之意;
一年之中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是昼夜所占时间相等,古人称这两天为“日夜分”。
这里并未指明是春分还是秋分,从“薄露初零”看,似是仲秋之月的“秋分”,固为秋天到来,暑气渐退,昼热夜冷,容易有露水;
然而再从下文馈礼中有兰花来看,或许是仲春之月的“春分”;
当然如果“芝兰为寿”中的“芝兰”仅作为一种象征高雅来说,只能认为是虚写,而“薄露初零”却是实况描述,所以很可能是秋分时候。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写的是友人在做寿,词人及众嘉宾来贺:大家献上了淡雅清香的兰花和益寿延年的灵芝,拜寿的人们簇拥着寿星老人一时间充塞了往日幽静的庭院,其中也不乏尚称风雅的达官贵人,他们的鲜明的服色、佩饰与名士清儒的布衣潇洒相辉映。
寿筵开始了,气氛自是十分炽烈,但词作者却避开这些必然现象,笔下一滑,转向了筵席间穿梭般飞去飘来为客人倾酒捧觞的侍女们,“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之句,是作者从活动的大场面中捕捉的一个迷人的动作:她们像花一般柔媚,像玉一样晶莹,双手捧觞穿行席间向客人劝酒,翩翩风姿令人开怀一醉,表达了主人待客之真诚。
上片寥寥数语,便将良辰、美景、主贤、宾嘉之乐都烘托纸上了。
下片是对寿者的祝愿之词,尾句显示出作者爱国爱民的心愿,写得委婉、曲折、含蓄、脱俗。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
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先以两个比喻句起兴,再引出直面的颂扬:愿您体魄健壮如鹤之清癯矍铄,如松之耐寒长青,愿您精神光照万物与朗朗秋月竞比光明;
您的品德学问历来是独领风骚、名噪京城。
至此便将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典范人物的形象勾画了出来,下面“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仍是溢美之辞,仍是使用比喻手法,但却因借用现成典故,便将内容表达更进一步、更深一层。
“东山高蹈”,用的是晋代文学家、政治家谢安的故事。
谢安,字安石,才学盖世,隐居东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司徒。
后人因以“东山”喻隐居之士;
高蹈,在此也指隐居生活。
该句是说:谢安隐居东山,却蜚声朝野,光耀无比,虽为王侯卿相,哪一个比得上他!
以谢安隐居东山称比筵上的寿诞主人,可谓臻于至极了。
尾句十分精彩,继续以谢安相比,赞誉、推崇之中加进了激励,且注入了以生民为重、迅速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急切心情,真是一句千钧:“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安石在东山隐居不肯应诏出仕之时,时人发出了“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叹惋,词人就该语加以引发以激励眼前这位名士:您一定要像谢安一样快快挺身出仕,揭露奸佞误国,挽救在战乱中受尽蹂躏折磨的黎民。
易安居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使这首以祝寿为内容的词作在主题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 文翻译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傍晚,来了阵风,下了场雨,洗尽了白天逼人的暑热,天气变得凉爽起来。
弹完笙簧,又对着镜子抹上一层薄薄的晚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绛红薄绡的透明睡衣朦朦胧胧,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醉人的幽香阵阵袭来。
轻轻一笑,轻启朱唇:“郎君,今天晚上的竹席可真凉爽呵。
”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傍晚,来了阵风,下了场雨,洗尽了白天逼人的暑热,天气变得凉爽起来。
弹完笙簧,又对着镜子抹上一层薄薄的晚妆。
菱花:指古代铜镜中一种花式外形的镜,或镜背刻有菱形花纹的镜。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绛红薄绡的透明睡衣朦朦胧胧,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醉人的幽香阵阵袭来。
轻轻一笑,轻启朱唇:“郎君,今天晚上的竹席可真凉爽呵。
”檀郎:是西晋的潘岳(即潘安)。
潘安姿仪秀美超群,小字为檀奴,后被人称为“檀郎”。
这里的檀郎是心中情郎的代称。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文注赏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
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
疏钟已应晚来风。
琥珀:这里指色如玻拍的美酒。
李白《客中行》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融:形容酒醉恬适的意态。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瑞脑:一种名贵的香,传说产于交趾,如蝉蚕形。
辟寒金:相传昆明国有一种益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为器。
王嘉《拾遗记》卷七:“宫人争以鸟吐之金,用饰钗佩,谓之辟寒金。
”这里借指首饰。
辟寒金小:犹云簪、钗小。
“醒时”句:此句意谓深闺寂寞,醉也不成,梦也不成。
深夜醒来,空对烛花,心事重重。
烛花:犹灯花。
烛芯燃烧后,馀烬结成的花形。
相传灯花是喜事的征兆,亦当是词人心中希望的象征。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25-28 . 2、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637 .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
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此为闺情词。
全词含蓄蕴藉,颇得婉约之妙。
清人王士祯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花草蒙拾》)。
其婉约特色,一是表现在抒写惜春悲秋的柔情上;
二是艺术上委婉、含蓄。
此词上片写饮酒,下片写醉眠,通篇表现的是闺愁,主要采用“映衬法”,词作情景交融,“情中景,景中情。
”(《姜斋诗话》) 开头写“莫许杯深琥珀浓”,以深杯浓酒来消愁,其愁绪绵绵可想而知。
““未成沉醉意先融”意谓酒虽然没有喝多少,心却已经醉了。
此词开头以饮酒说愁诉恨,情思深沉,却又似不甚经意,这种淡中寓浓、似淡实浓的词句,颇得隽永。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两句则是进一步描绘女主人公辗转不寐的绵绵愁思。
香已消,魂梦断,可见夜之漫长而梦寐难成。
金钗小,髻鬟松,则以金钗之小来反衬发鬟之乱,进一步表现女词人的反侧床席、无法成眠之状,从而以人物情状来勾画人物愁情。
结句“醒时空对烛花红”点题,将女主人公的满怀愁绪以景物映衬而出,景语实为情语。
全词在语言锤炼上也是颇见功力的。
首先是精炼、形象、表现力强。
如“莫许杯深琥珀浓”的“深”、“浓”两字,形象地勾出词中人即将豪饮之态。
又如“应”、“空”是两个普通字眼儿,在这里却有极强蕴含力。
“应”不仅写出钟声、风声相互应和的声响,而且暗示出女主人公深夜不寐之态,披露出人的脉脉愁情;
一个‘“空”字又带出了词中人的多少寂寥哀怨。
“香消魂梦断”一句中两个动词、用得也极为精炼、形象,它生动地勾画出女主人公梦寐难成之状。
“辟寒金小髻鬟松”句中的“小”、“松”是一对形容词,而且又是相反相成,鬟愈松,钗愈小,颇有点思辨的味道,以此生动地描绘出词中人辗转床侧的情态。
此句着此二形容词,大大增强了表现力,它使读者通过头饰的描写,不仅看到人物的情态,而且体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此精炼、生动的笔墨,令人叹服。
其二,通俗的口语与典雅的用事自然和谐地统一于作品中。
“琥珀”、“瑞脑”、“辟寒金”均是典雅富丽之辞,而“杯深”、“晚来风”、“香消魂梦断”、“髻鬟松”、“烛花红”等等又是极为通俗、明白如话的口语,这些口语经过锤炼加工,使其与典雅的用语相和谐,体现了“易安体”的显著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25-28 .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文注赏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文翻注译
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桂花它那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其“风度精神”就像晋代名士王衍和乐广一样风流飘逸,名重于时。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就像一个只会矫妆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气。
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的太小气,一点也不舒展。
桂花的浓香把我从怀念故人和过去的梦中熏醒,不让我怀念过去这是不是太无情了?
参考资料: 1、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揉破黄金万点轻:形容桂花色彩的星星点点。
轻:四印斋本《漱玉词》作“明”,注“一作‘轻’”。
按上半阕末句已押“明”字,此句不应重押,应该是“轻”字是。
剪成碧玉叶层层:桂叶层层有如用碧玉载制而成。
“剪成”化用唐贺知章《咏柳》诗意。
彦辅:《晋书·刘隗传》载刘纳语:“王夷甫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
”大:四印斋本《漱玉词》作“太”,注“一作‘大’”。
太鲜明:《花草粹编》卷四作“大鲜明”。
在古代“大”通“太”、“泰”。
《说文释例》日:“古代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比如《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后人皆读为“太”。
在此词中,作者或缘此古例,故“太”、“大”相通。
此句是此词的难点之一,也是现存整个《漱玉词》的难点之一,或因此故,竟有不少选注本、乃至辑注本不予收录,即使收录,则极少为此句作注,而关于此句的罕见之注释或析文,又不无可议之点:比如“太”字不宜训为“过分”,而宜作“很”、“极”讲,意谓桂花的“风度精神”与乐彦辅极为相像。
鲜明:此处宜训作分明确定之义。
“鲜”字,《世说新语·品藻》作“解”、《晋书·刘魄传》作“鲜”,宜从《晋书》。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何俗甚:俗不可耐。
丁香千结:语出毛文锡《更漏子》词:“庭下丁香千结”。
苦(读作古)麄(“粗”之古体)生: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谓:“苦粗生,犹云太粗生,亦甚辞。
”苦粗:当作不舒展、低俗而不可爱的意思。
苦:有嫌弃之意。
透:醒。
熏透:即被桂花香熏醒。
参考资料: 1、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桂花它那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其“风度精神”就像晋代名士王衍和乐广一样风流飘逸,名重于时。
揉破黄金万点轻:形容桂花色彩的星星点点。
轻:四印斋本《漱玉词》作“明”,注“一作‘轻’”。
按上半阕末句已押“明”字,此句不应重押,应该是“轻”字是。
剪成碧玉叶层层:桂叶层层有如用碧玉载制而成。
“剪成”化用唐贺知章《咏柳》诗意。
彦辅:《晋书·刘隗传》载刘纳语:“王夷甫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
”大:四印斋本《漱玉词》作“太”,注“一作‘大’”。
太鲜明:《花草粹编》卷四作“大鲜明”。
在古代“大”通“太”、“泰”。
《说文释例》日:“古代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比如《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后人皆读为“太”。
在此词中,作者或缘此古例,故“太”、“大”相通。
此句是此词的难点之一,也是现存整个《漱玉词》的难点之一,或因此故,竟有不少选注本、乃至辑注本不予收录,即使收录,则极少为此句作注,而关于此句的罕见之注释或析文,又不无可议之点:比如“太”字不宜训为“过分”,而宜作“很”、“极”讲,意谓桂花的“风度精神”与乐彦辅极为相像。
鲜明:此处宜训作分明确定之义。
“鲜”字,《世说新语·品藻》作“解”、《晋书·刘魄传》作“鲜”,宜从《晋书》。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就像一个只会矫妆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气。
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的太小气,一点也不舒展。
桂花的浓香把我从怀念故人和过去的梦中熏醒,不让我怀念过去这是不是太无情了?
何俗甚:俗不可耐。
丁香千结:语出毛文锡《更漏子》词:“庭下丁香千结”。
苦(读作古)麄(“粗”之古体)生: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谓:“苦粗生,犹云太粗生,亦甚辞。
”苦粗:当作不舒展、低俗而不可爱的意思。
苦:有嫌弃之意。
透:醒。
熏透:即被桂花香熏醒。
参考资料: 1、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晓梦 文注赏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疏钟:稀疏的钟声。
蹑:踩,踏。
一作“跻”。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因缘:依仗,凭借。
安期生:秦时仙人。
《列仙传》:“安期先生者,琅琊阜乡人也。
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
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
出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鸟一双为报,曰: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
始皇即遣徐市、卢生等数百人入海。
未至蓬莱山,辄逢风浪而还。
立祠阜乡亭海边十数处云。
”邂逅:不期而遇。
萼绿华:古代传说中的得道仙女。
《真诰》卷一:“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何山也。
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
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羊权家。
自此往来,一月之中,辄六来过耳。
云本姓罗。
赠权诗一篇,并致火浣布手巾一方,金石条脱各一枚。
”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无赖:没有道理,不凑趣,恶作剧。
玉井花:传说中神奇的莲花。
韩愈诗《古意》:“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
”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食枣如瓜:《史记·封禅书》:“李少君曰:君尝游海上,见安期生。
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居蓬莱,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翩翩:风度潇洒。
意妙:一作“貌妍”。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嘲辞:嘲谑之辞。
斗:竞争。
诡辩:言语奇特机智。
活火:火之焰。
《因话录》卷二:“茶须缓火炙,活火煎。
”分新茶:用新茶作分茶之戏。
一作“烹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帝:天帝。
一说皇帝,亦通。
莫可涯:无涯,无穷尽。
一作“何莫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敛衣:敛掩衣襟,即整装以示肃敬。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咨嗟:叹息。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71-176页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这是一首记梦诗,李清照的记梦诗仅此一首。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蔡义江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五言古体诗以不换韵为正格,此诗便是一韵到底的。
但它在内容安排上,却有点像那种四句一换韵的诗:每四句各成一小段落。
诗题即首句起头二字,这是风谣乐府传统中之通例,诗中亦常有。
此诗写作者某天早晨睡起前梦幻中的一番游仙经历以及醒来后的感慨。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先叙入梦遇仙。
拂晓前作者一度醒来,又随着钟声进入梦境,“疏”字形容钟声缓而轻,这恰好能起催眠作用。
飘忽身轻,跻入云霞。
从飘飘欲仙,到梦见仙人,就十分自然。
在仙人中,作者举了人们熟知的安期生和萼绿华。
可能同是女性的缘故,作者似乎对遇到萼绿华显得特别高兴。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据韩愈描写,玉井莲开花高达十丈,它的根藕当然也会大得像条船了;
由藕说到枣,按比例扩大,天衣无缝地将李少君说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的话用上了。
与仙人们在一起,其兴奋愉悦之情洋溢纸上。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这四句写人物志趣风貌,叙写诸仙座中以嘲谑取乐、分茶为戏情状。
意妙、语佳、思捷、手巧,加之风度翩翩,真是无一不好。
虽说只是梦中幻境,实际上却完全是作者自己生活理想的反映。
所以,叙来也充满热情。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写自己对神仙生活的羡慕和感慨。
这样的意识通常总是在梦回清醒之后才会产生的。
这里作者正是以感想来代替叙述,略去如何从梦中惊醒过来的描写,使诗意更为紧凑,过渡了无痕迹,又简省了很多笔墨。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最后补明醒来以后,尚对梦境无限留恋。
醒来后作者陷入了沉思。
“喧哗”包含着现实生活中人们为名利得失纷争不已的意思,对此梦中所见,更觉得可“厌”。
这是从对梦境和现实的相反感受写。
明知是幻梦而犹念念不已,则是从理智和感情的矛盾状态写。
这样来写内心的强烈感受,是深刻而真实的。
此诗借美好的梦境来寄托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同时反衬出现实生活之可“厌”。
构思命意上,也许受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一些影响。
不过,李白诗在卒章显志时,能昂首扬眉,表现得傲骨嶙峋;
而李清照这首诗,却只是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71-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