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参考资料: 1、 周一贯 李子山.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97页 2、 李承林.中华文典 中华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7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周一贯 李子山.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97页 2、 李承林.中华文典 中华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7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周一贯 李子山.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97页 2、 李承林.中华文典 中华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7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

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

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

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

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

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不肯”!

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

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

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

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

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参考资料: 1、 徐昭武 杨培晶.小学古诗词背育篇目译释与赏析大全.长春市: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91页 2、 陈祖美编.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橱 通:厨)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 一作:人似;

销 一作:消)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橱 通:厨)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 一作:人似;

销 一作:消)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351-352页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chú),半夜凉初透。

(橱 通:厨)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薰香名。

又称龙脑,即冰片。

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

这是个古老的节日。

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

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

”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lí)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 一作:人似;

销 一作:消)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

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

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消:一作“销”。

西风:秋风。

比:《花草粹编》等作“似”。

黄花:指菊花。

《礼记·月令》:“鞠有黄华”。

鞠,本用菊。

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351-352页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chú),半夜凉初透。

(橱 通:厨)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薰香名。

又称龙脑,即冰片。

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

这是个古老的节日。

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

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

”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lí)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 一作:人似;

销 一作:消)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

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

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消:一作“销”。

西风:秋风。

比:《花草粹编》等作“似”。

黄花:指菊花。

《礼记·月令》:“鞠有黄华”。

鞠,本用菊。

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351-352页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橱 通:厨)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 一作:人似;

销 一作:消)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

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

永昼,一般用来形容夏天的白昼,这首词写的是重阳,即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季时令,白昼越来越短,还说“永昼”,这只是词人的一种心理感觉。

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

一个人若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担心白天总也过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舒畅。

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长难捱了。

这里虽然没有直抒离愁,但仍可透过这层灰蒙蒙的“薄雾浓云”,窥见女词人的内心苦闷。

“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

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

待在室内又闷得慌;

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

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

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

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

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

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

“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

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

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

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

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

“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

“暗香”,通常指梅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

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

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

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

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

“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

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

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此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物皆著我之色彩”,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在结构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都是铺叙笔法;

而把节日离索的刻挚深情留在结拍,使它如高峰突起。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全篇最精彩之笔。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

“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

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含蓄。

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及,若不堪忧。

”(《诗品·含蓄》)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

从她不时去看香炉里的瑞脑燃烧了多少(也即时间过去了多少)的细节中,读者可以感到她简直是度日如年。

白天好不容易挨过去了,晚上更加难捱。

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失眠,写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

看来她不只是身体感到凉,主要的还是内心感到凉。

于是她对赵明诚那苦苦思念之情便从字里行间洋溢而出。

读罢全词,一位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少妇形象生动地立在读者眼前。

  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

畅达与深沉相结合,这正是李清照词风的一个重要特点。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1200-1202页 . 2、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年9月版 :第41-44页 .

清平乐·年年雪里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

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

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176-1177页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16-117页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5页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ruó)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挼:揉搓。

海角天涯:犹天涯海角。

本指僻远之地,这里当指临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bìn)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萧萧两鬓生华: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

观察自然界的“风势”。

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的深层语义,当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和《忆秦娥·临高阁​》的“西风”埒同,均当喻指金兵对南宋的进逼。

因此,结拍的“梅花”除了上述作为头饰和遣愁之物外,尚含有一定的象征之意。

故应:还应。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176-1177页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16-117页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5页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ruó)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

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挼:揉搓。

海角天涯:犹天涯海角。

本指僻远之地,这里当指临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bìn)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

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萧萧两鬓生华: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

观察自然界的“风势”。

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的深层语义,当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和《忆秦娥·临高阁​》的“西风”埒同,均当喻指金兵对南宋的进逼。

因此,结拍的“梅花”除了上述作为头饰和遣愁之物外,尚含有一定的象征之意。

故应:还应。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176-1177页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16-117页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5页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

她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

饱经沧桑之后,内中许多难言之苦,通过抒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了出来。

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

  上片忆旧。

分为两层: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

多么幸福!

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

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

三四句当写丧偶之后。

李清照在抒情时善于将无形的内心感情通过有形的外部动作表现出来,如“倚楼无语理瑶琴”(《浣溪沙》),“更挼残芯,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诉衷情》),“夜阑犹剪烛花弄”(《蝶恋花》)。

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

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

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

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

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

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

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

本词中“挼尽”二句,说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

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

  下片伤今。

“生华”意为生长白发。

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

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看取意为看着。

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

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

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

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

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

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

词人说: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

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

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最后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可能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

古人常用比兴,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政治形势。

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

稍后于清照的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与此寓意相似,都寄寓着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情绪。

清照所说“风势”,似乎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

“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她根本没有赏梅的闲情逸致。

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从依次描写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的是对比手法。

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从上下两阕的安排看,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哀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但不是如咏物词之以描写物态双关人事,词语平实而感慨自深,较之《永遇乐·落日镕金》一首虽有所不及,亦足动人。

  这一首小词,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176-1177页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5页

点绛唇·蹴罢秋千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06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52-353 .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yōng)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慵:懒,倦怠的样子。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chāi)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

假如一定要追问其出处的话,“倚门”是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司马迁是以此说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

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绎,以之形容妓女生涯是晚至元代和清代的事:‘“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一折)、“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06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52-353 .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yōng)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慵:懒,倦怠的样子。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chāi)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

假如一定要追问其出处的话,“倚门”是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司马迁是以此说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

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绎,以之形容妓女生涯是晚至元代和清代的事:‘“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一折)、“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06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52-353 .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

“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168-1169 .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

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

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

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85-88 . 2、 刘瑜 .李清照全词 .山东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314 .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

”满:同“漫”。

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

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

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

《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

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

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萧萧:一作“潇潇”。

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

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lái)不似蓬莱远。

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

《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

《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85-88 . 2、 刘瑜 .李清照全词 .山东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314 .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

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

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

”满:同“漫”。

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

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

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

《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

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

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萧萧:一作“潇潇”。

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

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lái)不似蓬莱远。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

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

《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

《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85-88 . 2、 刘瑜 .李清照全词 .山东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314 .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

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眼泪湿了衣服,脸上胭脂妆容化开。

词开头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感。

四叠阳关唱了几千遍但是还不足以形容自己内心对妹妹的万种离情。

“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妹妹此行路途遥远,而自己已经到了“山断”之处,离妹妹更加遥远了,加上又有潇潇微雨,自己又是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

词人以这一细节,真切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

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通过这一诗词,看出李清照词细腻生动,而又不乏姿放的特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多丽·咏白菊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长夜里,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

可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

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也不似孙寿的娇柔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他们的行径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

细细看着,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宜。

微风吹起,白菊的清香蕴藉,丝毫不亚于淡雅的荼蘼。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秋天将尽,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

你看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解佩;

似泪洒于纨扇题诗。

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

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

唉!

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62-66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yùn)藉(jiè),不减酴(tú)醿(mí)。

潇潇:疾厉的风雨声。

一作“萧萧”。

琼肌:指花瓣像玉一般的白菊。

贵妃醉脸:唐李浚《松窗杂录》记载,中书舍人李正封有咏牡丹花诗云:“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唐明皇很欣赏这两句诗,笑着对他的爱妃杨玉环说:“妆镜台前,宜饮以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见矣。

”此句意谓:杨贵妃醉酒以后的脸蛋儿,就像李正封诗中的牡丹花那样娇艳动人。

孙寿愁眉:《后汉书·梁冀传》:“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韩令偷香:韩令,指韩寿。

《晋书·贾充传》谓:韩寿本是贾充的属官,美姿容,被贾充女贾午看中,韩逾墙与午私通,午以晋武帝赐充奇香赠韩寿,充发觉后即以女嫁韩。

徐娘傅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

《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

”傅粉:此处当指徐妃“为半面妆”之故实。

一说傅粉指何晏之事。

《三国志·曹爽传》注引《魏略》称何晏“美姿仪,面至白,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人称“傅粉何郎”。

看取:看着。

取,语助词。

屈平陶令:屈平是屈原的名,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陶令: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

蕴藉:宽和有涵容。

酴醾:即荼蘼,花名,初夏开白色花。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gāo)解佩,似泪洒、纨(wán)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秋阑:秋深。

瘦:一作“度”。

汉皋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北。

佩:古人衣带上的玉饰。

《太平御览》卷八〇三引《列仙传》云:“郑交甫将往楚,道之汉皋台下,有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

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

既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

”此处当指男子有外遇。

纨扇题诗: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

班彪之姑班婕妤,有才情,初得汉成帝宠爱,后为赵飞燕所谮,退处东宫。

相传曾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种被弃女子的慨叹,称为婕妤之叹或婕妤之悲。

泽畔东篱:指代屈原、陶潜二位爱菊的诗人。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62-66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yùn)藉(jiè),不减酴(tú)醿(mí)。

长夜里,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

可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

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也不似孙寿的娇柔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他们的行径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

细细看着,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宜。

微风吹起,白菊的清香蕴藉,丝毫不亚于淡雅的荼蘼。

潇潇:疾厉的风雨声。

一作“萧萧”。

琼肌:指花瓣像玉一般的白菊。

贵妃醉脸:唐李浚《松窗杂录》记载,中书舍人李正封有咏牡丹花诗云:“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唐明皇很欣赏这两句诗,笑着对他的爱妃杨玉环说:“妆镜台前,宜饮以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见矣。

”此句意谓:杨贵妃醉酒以后的脸蛋儿,就像李正封诗中的牡丹花那样娇艳动人。

孙寿愁眉:《后汉书·梁冀传》:“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韩令偷香:韩令,指韩寿。

《晋书·贾充传》谓:韩寿本是贾充的属官,美姿容,被贾充女贾午看中,韩逾墙与午私通,午以晋武帝赐充奇香赠韩寿,充发觉后即以女嫁韩。

徐娘傅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

《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

”傅粉:此处当指徐妃“为半面妆”之故实。

一说傅粉指何晏之事。

《三国志·曹爽传》注引《魏略》称何晏“美姿仪,面至白,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人称“傅粉何郎”。

看取:看着。

取,语助词。

屈平陶令:屈平是屈原的名,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陶令: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

蕴藉:宽和有涵容。

酴醾:即荼蘼,花名,初夏开白色花。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gāo)解佩,似泪洒、纨(wán)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秋天将尽,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

你看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解佩;

似泪洒于纨扇题诗。

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

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

唉!

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

秋阑:秋深。

瘦:一作“度”。

汉皋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北。

佩:古人衣带上的玉饰。

《太平御览》卷八〇三引《列仙传》云:“郑交甫将往楚,道之汉皋台下,有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

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

既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

”此处当指男子有外遇。

纨扇题诗: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

班彪之姑班婕妤,有才情,初得汉成帝宠爱,后为赵飞燕所谮,退处东宫。

相传曾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种被弃女子的慨叹,称为婕妤之叹或婕妤之悲。

泽畔东篱:指代屈原、陶潜二位爱菊的诗人。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62-66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

她笔下的花,不仅有人的情志,如“宠柳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双银杏》);

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

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

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

李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杨妃醉酒(见《松窗杂录》)。

作者通过铺陈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

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

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

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

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陶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

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

“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

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

用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自喻。

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

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

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

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时菊赏,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

陶潜放逸,采菊东篱。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62-66

浣溪沙·闺情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个面容姣好的少女,她的笑容像荷花盛开,斜坠的云鬓,双手衬着雪白的香腮。

她的眼波灵活可动就像能说话一样。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笔下的纸笺写了一半上面全是寄托自己娇嗔和思念的话语。

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2、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绣面:形容面容姣美。

芙蓉:荷花,此处指面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

飞:《历代诗余》作“偎”。

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

香腮:唐代温庭筠有“鬓云欲度香腮雪。

”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一面:整个脸上。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韵:味道。

笺:纸,指信笺、诗笺。

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

月移花影:唐代元稹《莺莺传》:“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2、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个面容姣好的少女,她的笑容像荷花盛开,斜坠的云鬓,双手衬着雪白的香腮。

她的眼波灵活可动就像能说话一样。

绣面:形容面容姣美。

芙蓉:荷花,此处指面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

飞:《历代诗余》作“偎”。

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

香腮:唐代温庭筠有“鬓云欲度香腮雪。

”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笔下的纸笺写了一半上面全是寄托自己娇嗔和思念的话语。

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一面:整个脸上。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韵:味道。

笺:纸,指信笺、诗笺。

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

月移花影:唐代元稹《莺莺传》:“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2、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

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

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

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

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极绝望的情绪来。

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情的词作。

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落到笔端,也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

  起笔便带出了不同寻常的女性之美。

“绣面芙蓉”与下面的“斜飞宝鸭”对举,应也指装饰物。

当时的妇女多有向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蓉。

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

本来芙蓉帖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

这种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诗里最有体现,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

发展到李清照手里,添上一层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种似真实幻、难以言说的美妙意境。

再则,“秀面”“芙蓉”“笑”“开”两两相对,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蓉之开极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

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

  “斜飞宝鸭衬香腮”,承接上句,继续写少女的美貌。

她又贴花饰,又戴宝鸭,正是一个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

“眼波才动被人猜。

”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

显然是心上人。

她偷偷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有时想起,越想越高兴,表情不对,被人注意到了。

于是她心里打起鼓来:“不会被别人发现了吧?

他会怎么想?

天啦,多羞人呀!

”这种手法也见于唐诗,皇甫松《采莲子》中就有“遥被人知半日羞”。

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过在她看来,这却很可能,特别是很难为情,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把上下两阙的因果衔接和少女此时的心理展示了出来。

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虽作定语,但关联词的意味还保留着,给人以一种“虽然一面……,但是半笺……”的感觉,这不得不说又是女性思维之巧。

后半句什么意思呢?

笺即是书信,显然是久不见面,才以书信传达爱意,娇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小情愫,小埋怨(大家懂得……)。

连起来是说,虽然我这么喜欢你,但你总也不来看我,只好以书寄怀。

信上写的是什么呢?

“月移花影约重来”。

明月上移,花影摇动,到那时我们来幽会吧!

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会的宝地,女主人公此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期待。

  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出色地发挥了女性思维的长处,在氛围、比拟、画面以及细节的捕捉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分。

词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处青春爱情之中,情绪难免波动,其性格也颇富变化。

她倩然一笑,美丽活泼;

眼波流转,细腻羞涩;

凝视花月,苦苦思恋;

写信抒怀,大胆追求。

这些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复杂的心理。

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

这正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点绛唇·闺思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草 一作:芳)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草 一作:芳)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

”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71-75 .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倚遍阑(lán)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草 一作:芳)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

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71-75 .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倚遍阑(lán)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草 一作:芳)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

”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

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71-75 .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草 一作:芳)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

“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

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

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

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

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

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参考资料: 1、 侯健、吕智敏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215-1216 .

永遇乐·落日熔金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 一作:镕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 一作:镕金)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

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

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bì),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 一作:镕金)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xiá),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niǎn)金雪柳,簇(cù)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huán)霜鬓(bìn),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中州:即中土、中原。

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

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

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整齐、漂亮。

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bì),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 一作:镕金)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

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

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xiá),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niǎn)金雪柳,簇(cù)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huán)霜鬓(bìn),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中州:即中土、中原。

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

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

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整齐、漂亮。

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 一作:镕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

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

(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

)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

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

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

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

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

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

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

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

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

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

全是写实,并非虚构。

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

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

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

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

更多李清照宋词赏析请关注诗词库的李清照专栏。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

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行香子·天与秋光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秋天的天空无云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阳节快到了。

披上粗衣,饮着没过滤的酒,每一阵秋风,一场秋雨,带来习习秋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黄昏时刻的院落,给人悲凉的感觉,酒醒过后往事浮现出来使愁肠更愁。

怎么能忍受这漫漫长夜,明月照在这空床之上。

听着远处的捣衣声,蟋蟀发出的长而尖的叫声,还有漫长的漏声,感觉时光过的太慢了。

参考资料: 1、 李清照著 杨合林编著 .《李清照集》 .长沙市河西新路10号 :岳麓出版社 ,1999年6月 :58页 . 2、 王延梯 .漱玉集注 .山东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 :34 . 3、 王传胪.李清照疑词辨真[A].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转转:犹渐渐。

探:探看。

金英:菊花。

绿蚁: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蚁:酒的泡沫)称为“绿蚁”。

黄昏院落,凄(xī)凄惶(huáng)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zhēn)声捣,蛩(qióng)声细,漏声长。

凄凄惶惶:不安状。

那堪:怎么能忍受。

砧[zhēn]声捣:捣衣的声音,古代妇女将秋冬衣物置于砧上用棒槌捶洗,叫捣寒衣。

蛩:蟋蟀。

漏:计时工具。

参考资料: 1、 李清照著 杨合林编著 .《李清照集》 .长沙市河西新路10号 :岳麓出版社 ,1999年6月 :58页 . 2、 王延梯 .漱玉集注 .山东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 :34 . 3、 王传胪.李清照疑词辨真[A].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秋天的天空无云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阳节快到了。

披上粗衣,饮着没过滤的酒,每一阵秋风,一场秋雨,带来习习秋凉。

转转:犹渐渐。

探:探看。

金英:菊花。

绿蚁: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蚁:酒的泡沫)称为“绿蚁”。

黄昏院落,凄(xī)凄惶(huáng)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zhēn)声捣,蛩(qióng)声细,漏声长。

黄昏时刻的院落,给人悲凉的感觉,酒醒过后往事浮现出来使愁肠更愁。

怎么能忍受这漫漫长夜,明月照在这空床之上。

听着远处的捣衣声,蟋蟀发出的长而尖的叫声,还有漫长的漏声,感觉时光过的太慢了。

凄凄惶惶:不安状。

那堪:怎么能忍受。

砧[zhēn]声捣:捣衣的声音,古代妇女将秋冬衣物置于砧上用棒槌捶洗,叫捣寒衣。

蛩:蟋蟀。

漏:计时工具。

参考资料: 1、 李清照著 杨合林编著 .《李清照集》 .长沙市河西新路10号 :岳麓出版社 ,1999年6月 :58页 . 2、 王延梯 .漱玉集注 .山东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 :34 . 3、 王传胪.李清照疑词辨真[A].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12345 共10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