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桂花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 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 通:栏)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 一作:轻)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

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

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

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 通:栏)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

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

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

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 一作:轻)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lán)开处冠中秋。

骚(sāo)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 通:栏) “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

“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 一作:轻)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

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

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

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lán)开处冠中秋。

骚(sāo)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 通:栏)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

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

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

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

“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 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 通:栏)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

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

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

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

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

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

令人爱慕不已。

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咏物,以下转入议论。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为第二层议论。

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

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

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

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陈与义在《清平乐·木犀》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

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

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03-1204 2、 管士光 选注.宋词精选.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115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春已深 一作:春色深)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春已深 一作:春色深)透过窗子看见小院内的春天的景色将流逝。

层层厚重的门帘没有卷起,幽暗的闺房中显得暗影沉沉。

倚在绣楼阑干上寂寞无语地轻轻拨弄着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远处山峰上云雾缭绕看起来黄昏即将来临,暮色中的轻风吹动着细雨,拨弄着暗淡的轻云。

院子里的梨花即将凋谢恐怕连这斜风细雨都难以承受,真让人伤景。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年. 2、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春已深 一作:春色深)闲窗:雕花和护栏的窗子。

闲,阑也。

闲窗,一般用作幽闲之意。

“已”字有些版本作“色”字。

重帘:层层帘幕。

沉沉:指闺房幽暗,意指深邃。

五代·孙光宪《河渎神》:“小殿沉沉清夜,银灯飘落香池。

”理:拨弄。

瑶琴:饰玉的琴,即玉琴。

也作为琴的美称,泛指古琴。

远岫(xiù)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远岫:远山。

岫:山峰。

薄暮:日将落日薄暮,意指黄昏。

范仲淹《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宋代韩淲《蝶恋花》:“斜日清霜山薄暮。

行到桥东,林竹疑无路”轻阴:暗淡的轻云。

唐·张旭《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晚自开,青春白日映楼台”。

“梨花”句:意谓梨花盛开之日正春色浓郁之时,而它的凋落使人为之格外伤感,甚至难以禁受。

难禁:难以阻止。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年. 2、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春已深 一作:春色深)透过窗子看见小院内的春天的景色将流逝。

层层厚重的门帘没有卷起,幽暗的闺房中显得暗影沉沉。

倚在绣楼阑干上寂寞无语地轻轻拨弄着瑶琴。

闲窗:雕花和护栏的窗子。

闲,阑也。

闲窗,一般用作幽闲之意。

“已”字有些版本作“色”字。

重帘:层层帘幕。

沉沉:指闺房幽暗,意指深邃。

五代·孙光宪《河渎神》:“小殿沉沉清夜,银灯飘落香池。

”理:拨弄。

瑶琴:饰玉的琴,即玉琴。

也作为琴的美称,泛指古琴。

远岫(xiù)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远处山峰上云雾缭绕看起来黄昏即将来临,暮色中的轻风吹动着细雨,拨弄着暗淡的轻云。

院子里的梨花即将凋谢恐怕连这斜风细雨都难以承受,真让人伤景。

远岫:远山。

岫:山峰。

薄暮:日将落日薄暮,意指黄昏。

范仲淹《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宋代韩淲《蝶恋花》:“斜日清霜山薄暮。

行到桥东,林竹疑无路”轻阴:暗淡的轻云。

唐·张旭《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晚自开,青春白日映楼台”。

“梨花”句:意谓梨花盛开之日正春色浓郁之时,而它的凋落使人为之格外伤感,甚至难以禁受。

难禁:难以阻止。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年. 2、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春已深 一作:春色深)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小、闲、深,正是空闺写照。

而春色深浓,未许泄漏,故重帘不卷,一任暗影沉沉。

春情躁动,更不能形之言语,只可托之瑶琴矣!

  “深”字是上片之眼。

闺深、春深、情深,“倚楼无语”,说三藏七,“此时无声胜有声”,蕴藉未吐之深情,更具有无限的韵味。

  下片宕天,由室内而室外。

“远岫出云”见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云出云归,时光亦随之荏苒而逝,不觉晚景催逼。

夜来更兼细风吹雨,轻阴漠漠,“弄”既指风雨之弄轻阴,还指此时、此境中,词人乍喜还愁的情感波动。

结末仍结穴在风雨摧花,欲谢难禁的忧思上。

  历代诗评家评此词“雅练”,“淡语中致语”(沈际飞本《草堂诗馀》)。

写闺中春怨,以不语语之,又借无心之云,细风、疏雨、微阴淡化,雅化,微微逗露。

这种婉曲、蕴藉的传情方式,是符合传统诗歌的审美情趣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行香子·七夕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草际鸣蛩。

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草际鸣蛩。

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

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

牛郎和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鹊桥或许还未搭就,牵牛织女或许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参考资料: 1、 王德明,邓义昌 .宋词小令精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08 . 2、 唐圭璋 .唐宋词鉴赏辞典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646 .

草际鸣蛩(qióng)。

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chá)来,浮槎去,不相逢。

蛩:蟋蟀。

云阶月地:指天宫。

语出杜牧《七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纵浮槎”三句:张华《博物志》记载,天河与海可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来往从不失期。

有人矢志要上天宫,带了许多吃食浮槎而往,航行十数天竟到达了天河。

此人看到牛郎在河边饮牛,织女却在很遥远的天宫中。

浮槎:指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此三句系对张华上述记载的隐括,借喻词人与其夫的被迫分离之事。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shà)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星桥鹊驾:传说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时,喜鹊为之搭桥,故称鹊桥。

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 :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牵牛织女:二星宿名。

《文选·曹丕〈燕歌行〉 》: “牵牛织女遥相望。

”李善注:《史记》曰“牵牛为牺牲,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曹植《九咏》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

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甚霎儿:“甚”是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

霎儿:一会儿。

参考资料: 1、 王德明,邓义昌 .宋词小令精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08 . 2、 唐圭璋 .唐宋词鉴赏辞典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646 .

草际鸣蛩(qióng)。

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chá)来,浮槎去,不相逢。

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

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

牛郎和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

蛩:蟋蟀。

云阶月地:指天宫。

语出杜牧《七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纵浮槎”三句:张华《博物志》记载,天河与海可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来往从不失期。

有人矢志要上天宫,带了许多吃食浮槎而往,航行十数天竟到达了天河。

此人看到牛郎在河边饮牛,织女却在很遥远的天宫中。

浮槎:指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此三句系对张华上述记载的隐括,借喻词人与其夫的被迫分离之事。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shà)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鹊桥或许还未搭就,牵牛织女或许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星桥鹊驾:传说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时,喜鹊为之搭桥,故称鹊桥。

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 :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牵牛织女:二星宿名。

《文选·曹丕〈燕歌行〉 》: “牵牛织女遥相望。

”李善注:《史记》曰“牵牛为牺牲,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曹植《九咏》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

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甚霎儿:“甚”是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

霎儿:一会儿。

参考资料: 1、 王德明,邓义昌 .宋词小令精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08 . 2、 唐圭璋 .唐宋词鉴赏辞典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646 .

草际鸣蛩。

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这首双调小令,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词首从人间的七夕着笔,写周围环境的沉寂和抒发主人公孤独痛苦的心情。

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大兴夸张之笔,说那几张飘然落地的梧桐老叶是。

呜蛩”所“惊落”,极写出万籁俱静的环境特点,烘托了词人内心孤寂凄怆的心情,引出了“正人间。

天上愁浓”的联想,把自己的心境与牛郎织女的离愁紧紧地编织在一起,成为所托之事与所言之情的纽带。

下面写牛郎织女的故事:“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描写牛郎,织女远隔云阶月地、莽莽星河不得相见的痛苦,正抒发了自己与丈夫身在异地,心相牵系的离愁;

描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瞬息离散的苦难,正倾吐了自己与丈夫远隔千里、不得欢聚的别恨。

正所谓:“纵浮搓来,浮槎去,不相逢。

”整个上片由人间写到天上,于叙述中旬旬含情,句句扣紧着词人的感情脉搏。

最后,在下片词人的感情已经完全化他为我,将自己夫妻的境况与牛郎、织女的境况融合为一,因此,她从现实自我处境出发,展开了奇特的联想:“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天宇间风雨变幻莫测,鹊桥或许还未搭就,牵牛织女或许现在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这种推测联想,完全是移情的结果,含蓄婉转地抒写了人间七夕夫妻不得相见的难言苦衷。

  尾句写天上七夕的自然景色,与首句人间七夕之景遥相呼应:一边是风雨飘忽,阴晴不定的银河两岸,一边是蟋蟀低吟、梧桐落叶的深闺庭院,这就开创出一种清冷凄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词人孤寂悲伧的心情。

尾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成功地提炼了口语,用排句形式集中描绘了宇宙天体的瞬息万变,在创造意境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增添了词的音乐美。

  总的看,这首词的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开头是寂静的人间七夕,结尾是风云变幻的天上七夕。

全篇以描绘牛郎织女的离愁,衬出词人自身的绵绵别恨。

描绘天下七夕又把自己的真情融于其中,以自己痛苦的切身感受,深切体验为天帝所责,为天河所阻的牛郎和织女的境遇。

这首词鼓起想象的羽翼,翱翔于天地之间。

开头,从静夜蛩鸣、梧桐叶落,想到自己身处在离恨孤寂之中;

再由自身的孤寂,联想到将要相会的天上的牛郎织女的艰难处境。

她为牛郎织女感叹,感叹他们为浓重的离愁所苦,纵浮槎来去,也不能相逢;

她为牛郎织女忧虑,忧虑他们经年才见,见后又别,别恨难穷。

最后,又遥望太空,寄情于风云变幻的天宇,希望天帝不再从中作梗,盼望牛郎织女不再有波折,顺利实现一年一度的会晤。

从而,使真、善、美得到统一。

这首词是咏七夕诗词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唐宋词鉴赏辞典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646 .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

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迹,让花显得更楚楚动人。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犯猜疑,认为我的容颜不如花的漂亮。

我这就将梅花插在云鬓间,让花与我的脸庞并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个比较漂亮。

参考资料: 1、 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523-524 . 2、 苏焦宜 等 .李清照词集 :岳麓书社 ,1996年 :262 .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一枝春欲放:此指买得一支将要开放的梅花。

泪:指形似眼泪的晶莹露珠。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bìn)斜簪(zān)。

徒要教郎比并看。

奴:作者自称。

云鬓:形容鬓发多而美。

“徒要”一句:意谓自己比花更好看。

徒:只、但。

郎:在古代既是妇女对丈夫的称呼,也是对她所爱男子的称呼。

这里当指前者。

比并:对比。

参考资料: 1、 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523-524 . 2、 苏焦宜 等 .李清照词集 :岳麓书社 ,1996年 :262 .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

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迹,让花显得更楚楚动人。

一枝春欲放:此指买得一支将要开放的梅花。

泪:指形似眼泪的晶莹露珠。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bìn)斜簪(zān)。

徒要教郎比并看。

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犯猜疑,认为我的容颜不如花的漂亮。

我这就将梅花插在云鬓间,让花与我的脸庞并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个比较漂亮。

奴:作者自称。

云鬓:形容鬓发多而美。

“徒要”一句:意谓自己比花更好看。

徒:只、但。

郎:在古代既是妇女对丈夫的称呼,也是对她所爱男子的称呼。

这里当指前者。

比并:对比。

参考资料: 1、 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523-524 . 2、 苏焦宜 等 .李清照词集 :岳麓书社 ,1996年 :262 .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作于建中靖国年间,其时词人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挚着。

全篇截取了作者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显示她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

    上片主旨是买花。

宋朝都市常有卖花担子,一肩春色,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进千家万户。

似乎小丫环入报以后,女主人李清照随即作了吩咐,买下一枝最满意的鲜花。

整个上片便是截取了买花过程中最后一个画面,所写的便是女主人公手执鲜花,满怀深情地进行欣赏。

“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的由衷喜爱,其中“春”字用得特别好,既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儿本身。

“春” 字境大,能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联想。

下面“泪染轻匀”二句,写花的容态。

这花儿被人折下,似乎为自己命运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此时还泪痕点点,愁容满面。

着一“泪”字,就把花拟人化了,再缀以“轻匀”二字,便显得哀而不伤,娇而不艳,其中似乎渗透着女主人对它的同情与爱抚。

前一句为虚,出自词人的想象;

后一句属实,摹写了花上的露珠。

“犹带彤霞晓露痕”,花朵上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不仅显出了花之色彩新鲜,而且点明时间是清晨,整个背景写得清新绚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新婚的欢乐与甜蜜。

    下片主旨写戴花。

首先,作者从自己一方说起,侧重于内心刻画萋。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忌的心理。

她青年妇女中,本已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似乎还不够娇美,因此怀疑新郎是否爱她。

这里表面上是说郎猜疑,实际上是她揣度郎心,曲笔表达,轻灵有致。

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拟人,这里是以人比花,角度虽不同,但所描写的焦点都是新娘自己。

接着二句,是从人物的思想写到人物的行动。

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她就把花儿簪鬓发上,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

然却终未说出谁强,含蓄蕴藉,留有余味。

“云髻斜簪”,丰神如画。

这里李清照,写出了一点闺房的乐趣。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性。

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216-1217 . 2、 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523-524 . 3、 刘长贺 .宋代诗词典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 :608-609 .

忆秦娥·咏桐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登临高高的楼阁,那横七竖八的山峦、空旷的原野像是笼罩在烟雾之中,透出一点微弱的光亮,很稀薄。

微光稀薄,乌鸦飞回巢穴以后,黑夜里听到传来的军中号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香火就要熄灭,酒也所剩无几,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

严酷萧瑟的秋风,催逼、加快了梧桐的飘落。

梧桐落,就是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独、冷落。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110-112 . 2、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 . 3、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qī)鸦归后,暮天闻角。

乱山:“乱”,在这里是无序的意思。

平野:空旷的原野。

烟光薄:烟雾淡而薄。

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

苏轼《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朝随白云去,暮与栖鸦归”。

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

角”:画角。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

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折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

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

西风:《全芳备祖》原缺此二字,据《花草粹编》编补。

即秋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中的“西风”同义,皆喻指金兵每当秋高马肥之时,便对南宋发动南扰、东进之攻势,而作为“亡人”之象征的“梧桐落”,正是在“西风“催”遏的背景之下。

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

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一徐安国《红梅未开以汤催趁》诗:“频将温水泛花枝,催得红梅片片飞。

”以温水浇梅,催花未开,谓之“催趁”;

亦犹西风催梧桐,催其叶落,谓之“催衬”也。

趁与衬,同音假借。

另说,“衬”,施舍,引申为帮助。

梧桐落:在古典诗词中,桐死、桐范既可指妻安的丧亡,亦可指丧失。

前者如贺铸《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后者如《大唐新语》:“安定公主初降王同蚊,后降韦拐.又降崔铣。

铣先卒,及公主亮,同咬子隘为骈马,奏请与其父合葬,救旨许之。

给事中夏侯镊驳曰:‘公主初昔降婚,招桐半死;

遗乎哥酪、琴瑟两亡’……”“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劲吹,帮助即将凋落的梧桐叶更快飘落了。

《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赵在旁,又帮衬许多好言。

夸吴氏名门富室。

”又:杨金本《草堂诗余》作“天”。

还:回,归到。

另说,当“已经”讲。

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

还:仍然,另说,当“更”讲。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110-112 . 2、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 . 3、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qī)鸦归后,暮天闻角。

登临高高的楼阁,那横七竖八的山峦、空旷的原野像是笼罩在烟雾之中,透出一点微弱的光亮,很稀薄。

微光稀薄,乌鸦飞回巢穴以后,黑夜里听到传来的军中号角。

乱山:“乱”,在这里是无序的意思。

平野:空旷的原野。

烟光薄:烟雾淡而薄。

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

苏轼《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朝随白云去,暮与栖鸦归”。

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

角”:画角。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

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折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香火就要熄灭,酒也所剩无几,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

严酷萧瑟的秋风,催逼、加快了梧桐的飘落。

梧桐落,就是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独、冷落。

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

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

西风:《全芳备祖》原缺此二字,据《花草粹编》编补。

即秋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中的“西风”同义,皆喻指金兵每当秋高马肥之时,便对南宋发动南扰、东进之攻势,而作为“亡人”之象征的“梧桐落”,正是在“西风“催”遏的背景之下。

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

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一徐安国《红梅未开以汤催趁》诗:“频将温水泛花枝,催得红梅片片飞。

”以温水浇梅,催花未开,谓之“催趁”;

亦犹西风催梧桐,催其叶落,谓之“催衬”也。

趁与衬,同音假借。

另说,“衬”,施舍,引申为帮助。

梧桐落:在古典诗词中,桐死、桐范既可指妻安的丧亡,亦可指丧失。

前者如贺铸《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后者如《大唐新语》:“安定公主初降王同蚊,后降韦拐.又降崔铣。

铣先卒,及公主亮,同咬子隘为骈马,奏请与其父合葬,救旨许之。

给事中夏侯镊驳曰:‘公主初昔降婚,招桐半死;

遗乎哥酪、琴瑟两亡’……”“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劲吹,帮助即将凋落的梧桐叶更快飘落了。

《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赵在旁,又帮衬许多好言。

夸吴氏名门富室。

”又:杨金本《草堂诗余》作“天”。

还:回,归到。

另说,当“已经”讲。

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

还:仍然,另说,当“更”讲。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110-112 . 2、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 . 3、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

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

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

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

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是作者的所见所闻。

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

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

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

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

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

“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

“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

“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

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

而此时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

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

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

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

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

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

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

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

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

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

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

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

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

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池塘生春草,庭院有绿荫,夕阳透过纱窗照射进来却带着一丝寒意。

有人扣响门上的金锁,那定是有客人来了。

可是坐上无客,杯中无酒,只愁这临安非我的故乡。

能留住什么?

酴釄花已经落尽,幸好还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

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

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想当年我也是赏会的风流人物,常常因为点香熏香了袖子,在火上煮茶然后注入到大家的盏中。

什么龙骄马,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的事。

当年曾尽情享受生活,也不在意如今的狂风暴雨,依旧煮我的酒看这风雨后的残花。

眼下,心情十分沉重,与从前那种无忧无虚的光景,不可同日而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

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

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芳草:香草,一种能散发芬芳香气的植物。

汉· 班固《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

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

” 后蜀·毛熙震《浣溪沙》词:“花榭香红烟景迷,满庭芳草绿萋萋。

” 明· 沉鲸《双珠记·家门始终》:“万古千愁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

”这里词人以芳草自喻,有忠贞贤德之意。

玉钩:新月。

南朝·宋·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窓。

” 唐·李白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诗:“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 宋·张元干 《花心动·七夕》词:“断云却送轻雷去,疎林外,玉钩微吐。

” 明·无名氏 《还带记·二郎诮裴》:“疎影荡银河,漾清光,映碧波,玉钩斜挂,冰轮堕。

”管是:必定是;

多半是。

宋·曾觌《醉落魄》词:“百般做处百廝惬,管是前生,曾负你寃业。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这妮子慌忙则甚那?

管是妈妈使来唦!

” 元·詹玉 《清平乐》词:“管是夜来浑不睡,那更今朝早起。

”唦: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天涯海角:形容非常偏僻遥远的地方 。

这里借指被沦陷金统治的宋都的大好河山。

唐· 白居易《浔阳春三首》: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酴醿:本是酒名,亦作“ 酴醾 ”,这里指花名。

以花颜色似之,故取以为名。

酴醿,属蔷薇科落叶小灌木,于暮春时(4-5月)开花,有香气。

《全唐诗》卷八六六载《题壁》诗:“禁烟佳节同游此,正值酴醿夹岸香。

” 宋· 陆游《东阳观酴醾》诗:“ 福州正月把离杯,已见酴醾压架开。

” 宋 ·姜夔 《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词:“鹅儿真似酒,我爱幽芳,还比酴醿又娇绝。

” 清· 厉鹗 《春寒》诗:“梨花雪后酴醿雪,人在重帘浅梦中。

”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

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

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胜:优美之意,一如今天的旅游胜地。

笺花:比喻美妙的词章。

唐·李元纮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馔玉趋丹禁,牋花降紫墀。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

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

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池塘生春草,庭院有绿荫,夕阳透过纱窗照射进来却带着一丝寒意。

有人扣响门上的金锁,那定是有客人来了。

可是坐上无客,杯中无酒,只愁这临安非我的故乡。

能留住什么?

酴釄花已经落尽,幸好还有梨花。

芳草:香草,一种能散发芬芳香气的植物。

汉· 班固《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

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

” 后蜀·毛熙震《浣溪沙》词:“花榭香红烟景迷,满庭芳草绿萋萋。

” 明· 沉鲸《双珠记·家门始终》:“万古千愁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

”这里词人以芳草自喻,有忠贞贤德之意。

玉钩:新月。

南朝·宋·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窓。

” 唐·李白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诗:“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 宋·张元干 《花心动·七夕》词:“断云却送轻雷去,疎林外,玉钩微吐。

” 明·无名氏 《还带记·二郎诮裴》:“疎影荡银河,漾清光,映碧波,玉钩斜挂,冰轮堕。

”管是:必定是;

多半是。

宋·曾觌《醉落魄》词:“百般做处百廝惬,管是前生,曾负你寃业。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这妮子慌忙则甚那?

管是妈妈使来唦!

” 元·詹玉 《清平乐》词:“管是夜来浑不睡,那更今朝早起。

”唦: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天涯海角:形容非常偏僻遥远的地方 。

这里借指被沦陷金统治的宋都的大好河山。

唐· 白居易《浔阳春三首》: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酴醿:本是酒名,亦作“ 酴醾 ”,这里指花名。

以花颜色似之,故取以为名。

酴醿,属蔷薇科落叶小灌木,于暮春时(4-5月)开花,有香气。

《全唐诗》卷八六六载《题壁》诗:“禁烟佳节同游此,正值酴醿夹岸香。

” 宋· 陆游《东阳观酴醾》诗:“ 福州正月把离杯,已见酴醾压架开。

” 宋 ·姜夔 《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词:“鹅儿真似酒,我爱幽芳,还比酴醿又娇绝。

” 清· 厉鹗 《春寒》诗:“梨花雪后酴醿雪,人在重帘浅梦中。

”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

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

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想当年我也是赏会的风流人物,常常因为点香熏香了袖子,在火上煮茶然后注入到大家的盏中。

什么龙骄马,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的事。

当年曾尽情享受生活,也不在意如今的狂风暴雨,依旧煮我的酒看这风雨后的残花。

眼下,心情十分沉重,与从前那种无忧无虚的光景,不可同日而语。

胜:优美之意,一如今天的旅游胜地。

笺花:比喻美妙的词章。

唐·李元纮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馔玉趋丹禁,牋花降紫墀。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

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

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

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

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满庭芳,因唐·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诗句而得名。

又名《锁阳台》、《满庭霜》、《潇湘夜雨》等。

有平韵、仄韵二体。

平韵正体为双调九十五字,上下阕各四平韵, 或上阕四平韵,下阕五平韵。

转调,据《词学概说》里说,一个词牌都有一个宫调,凡是改变原来句式或者增减字数的,称为转调。

李清照这首《满庭芳》就是这样。

  易安写这首词已经是54岁,也就是南宋初期(1138年),易安通过回忆当年的“胜赏”,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词苑千载,盛开只一女儿花。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女词人。

这与她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李清照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

”   池塘边香草芬芳,一片绿油油的庭院,有些阴凉。

在这晴朗的傍晚,丝丝寒意侵透薄薄的窗纱。

词人此刻的心思恰似池塘的水,在晴朗的傍晚,斜阳映红的表面,深藏着无边的思绪,有故国之思,有亲人之眷念,还有对朋友的向往。

而这些都不在,自己就像香草一样,孤独的芬芳,在渐行渐浓的秋天里,逐日的凋零。

  芳草,香草,一种能散发芬芳香气的植物。

汉· 班固《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

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

” 后蜀·毛熙震《浣溪沙》词:“花榭香红烟景迷,满庭芳草绿萋萋。

” 明· 沉鲸《双珠记·家门始终》:“万古千愁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

”这里词人以芳草自喻,有忠贞贤德之意。

  晚晴,傍晚晴朗的天色。

南朝·梁 ·何逊 《春暮喜晴酬袁户曹苦雨》诗:“振衣喜初霁,褰裳对晚晴。

” 唐·高适 《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

” 明·唐寅 《题画》诗:“草阁吟秋倚晚晴,云山满目夕阳明。

”   “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

”   弯弯的月牙点亮夜空,门上的金锁静静的低垂。

如若往日,必定是有朋友来啊,我们一起赏月,浅酌低唱。

南渡以后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后的颠沛流离,相爱的丈夫已经离去。

短短数语,不加修饰的白描,口语的信守拈来,浑然天成,凄凉憔悴之处境,让人不忍卒读。

平淡的景致,穿透而来的是故国之思,没有深厚的语言驾驭能力是办不到的。

古人之于月,可思、可念、可爱更可恨和怨,无数关于月的诗词佳句不断。

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

  玉钩,新月。

南朝·宋·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窓。

” 唐·李白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诗:“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 宋·张元干 《花心动·七夕》词:“断云却送轻雷去,疎林外,玉钩微吐。

” 明·无名氏 《还带记·二郎诮裴》:“疎影荡银河,漾清光,映碧波,玉钩斜挂,冰轮堕。

”   管是,必定是;

多半是。

宋·曾觌《醉落魄》词:“百般做处百廝惬,管是前生,曾负你寃业。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这妮子慌忙则甚那?

管是妈妈使来唦!

” 元·詹玉 《清平乐》词:“管是夜来浑不睡,那更今朝早起。

”   唦,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寂寞尊前席上,惟愁海角天涯。

能留否?

”   面对席上佳肴,突然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美酒一杯一杯,寂寞一重又一重,万分的孤寂,想想沦陷的故国,似“海角天涯”,那么的遥远,不能触及的过往,又上心头。

叫人不能释怀,不去想它!

  天涯海角,形容非常偏僻遥远的地方 。

这里借指被沦陷金统治的宋都的大好河山。

唐· 白居易《浔阳春三首》: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酴醿落尽,犹赖有梨花。

”   酴醾谢了,满地飘落,甚是惋惜,不过,还好有雪白的梨花开放,香气袭人,也算是一种安慰。

人事全非,花开花落皆有意,花开人不在,花落情难留。

片片飘落的不是花瓣,而是词人一颗破碎的心。

  酴醿,本是酒名,亦作“ 酴醾 ”,这里指花名。

以花颜色似之,故取以为名。

酴醿,属蔷薇科落叶小灌木,于暮春时(4-5月)开花,有香气。

《全唐诗》卷八六六载《题壁》诗:“禁烟佳节同游此,正值酴醿夹岸香。

” 宋· 陆游《东阳观酴醾》诗:“ 福州正月把离杯,已见酴醾压架开。

” 宋 ·姜夔 《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词:“鹅儿真似酒,我爱幽芳,还比酴醿又娇绝。

” 清· 厉鹗 《春寒》诗:“梨花雪后酴醿雪,人在重帘浅梦中。

”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   当年曾经美好的地方,赏心悦目,淡淡的花香熏衣袖,跳动的火苗,沸腾了水,闲情雅致的为朋友分茶。

词人回忆当年“胜赏”的美好时光,带有花香的衣袖,守着火炉,等水沸腾,给友人分茶不过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与今日寂寞尊前席上之凄凉憔悴形成鲜明的对比。

说不尽的愁苦,来的这般跃然。

  胜,优美之意,一如今天的旅游胜地。

  “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

”   信步走在大街上,远望繁华的都市,车如流水马如龙。

当年宋都的繁华不言而喻,字里行间不经意流淌的是对故国深深的眷念,也有对软弱的朝廷的讥讽。

南渡以后,赵明诚在城中的一次叛乱中,选择的不是与城池和百姓共存亡,而是选择了逃走。

逃走这还不说,在逃走的途中,还不忘嘱咐李清照,什么金银财宝,古玩字画都可以丢,而赵家的宗器却不可以丢。

试问,作为一个男人自己却逃命,而把这些丢给一个柔弱的女子,情何以堪?

李清照是不齿于这种行为的,他挥毫而就那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作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逃命之后的赵明诚知道后,不久抑郁而死。

宋朝是一个诗家词人的天堂,历来重文轻武,大家都贪图享乐,歌舞升平,这就为后来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繁华的都市,在金统治者的铁蹄下,犹如风卷残云。

  极目,远望,尽目力所及。

王粲《登楼赋》: 平原远而极目兮。

  “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

”   哪管外面狂风骤雨,一样才思涌动,煮酒赋新词。

南渡以前的李清照,笔下的闺情,天真淳朴,栩栩如生生,自然风光,让人迷恋忘返。

“绿肥红瘦”的海棠,“沉醉不知归路”的溪亭,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人比黄花瘦”的重阳相思,想想都是那么的美好。

  笺花,比喻美妙的词章。

唐·李元纮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馔玉趋丹禁,牋花降紫墀。

”   “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   而如今,物是今非,不敢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龙涎香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

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

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参考资料: 1、 杨海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

原为象声词,如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马蹄声。

《诗经·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楚辞·九怀·蓄英》有“秋风兮萧萧”,《史记·刺客列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琐窗:镂刻连锁纹饰之窗户。

多本作锁窗,当以琐窗为胜。

酒阑:酒尽,酒酣。

阑: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团茶:团片状之茶饼,饮用时则碾碎之。

宋代有龙团、凤团、小龙团等多种品种,比较名贵。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

随分:随便,随意。

尊前:指宴席上。

尊:同“樽”。

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参考资料: 1、 杨海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

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

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

“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

茶能解酒;

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

酒饮得多,表明愁重。

“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

“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

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

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

“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

结句是为超脱语。

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

“随分”犹云随便、随意。

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

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失调名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条脱闲揎系五丝。

摊破浣溪沙/山花子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三年复六月,天子视朝久。

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

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

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

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

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

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祐与建中,为政有臬夔。

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

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辞难,此亦......更多

12345 共10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