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咏桐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登临高高的楼阁,那横七竖八的山峦、空旷的原野像是笼罩在烟雾之中,透出一点微弱的光亮,很稀薄。

微光稀薄,乌鸦飞回巢穴以后,黑夜里听到传来的军中号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香火就要熄灭,酒也所剩无几,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

严酷萧瑟的秋风,催逼、加快了梧桐的飘落。

梧桐落,就是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独、冷落。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110-112 . 2、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 . 3、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qī)鸦归后,暮天闻角。

乱山:“乱”,在这里是无序的意思。

平野:空旷的原野。

烟光薄:烟雾淡而薄。

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

苏轼《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朝随白云去,暮与栖鸦归”。

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

角”:画角。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

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折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

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

西风:《全芳备祖》原缺此二字,据《花草粹编》编补。

即秋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中的“西风”同义,皆喻指金兵每当秋高马肥之时,便对南宋发动南扰、东进之攻势,而作为“亡人”之象征的“梧桐落”,正是在“西风“催”遏的背景之下。

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

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一徐安国《红梅未开以汤催趁》诗:“频将温水泛花枝,催得红梅片片飞。

”以温水浇梅,催花未开,谓之“催趁”;

亦犹西风催梧桐,催其叶落,谓之“催衬”也。

趁与衬,同音假借。

另说,“衬”,施舍,引申为帮助。

梧桐落:在古典诗词中,桐死、桐范既可指妻安的丧亡,亦可指丧失。

前者如贺铸《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后者如《大唐新语》:“安定公主初降王同蚊,后降韦拐.又降崔铣。

铣先卒,及公主亮,同咬子隘为骈马,奏请与其父合葬,救旨许之。

给事中夏侯镊驳曰:‘公主初昔降婚,招桐半死;

遗乎哥酪、琴瑟两亡’……”“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劲吹,帮助即将凋落的梧桐叶更快飘落了。

《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赵在旁,又帮衬许多好言。

夸吴氏名门富室。

”又:杨金本《草堂诗余》作“天”。

还:回,归到。

另说,当“已经”讲。

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

还:仍然,另说,当“更”讲。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110-112 . 2、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 . 3、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qī)鸦归后,暮天闻角。

登临高高的楼阁,那横七竖八的山峦、空旷的原野像是笼罩在烟雾之中,透出一点微弱的光亮,很稀薄。

微光稀薄,乌鸦飞回巢穴以后,黑夜里听到传来的军中号角。

乱山:“乱”,在这里是无序的意思。

平野:空旷的原野。

烟光薄:烟雾淡而薄。

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

苏轼《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朝随白云去,暮与栖鸦归”。

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

角”:画角。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

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折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香火就要熄灭,酒也所剩无几,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

严酷萧瑟的秋风,催逼、加快了梧桐的飘落。

梧桐落,就是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独、冷落。

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

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

西风:《全芳备祖》原缺此二字,据《花草粹编》编补。

即秋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中的“西风”同义,皆喻指金兵每当秋高马肥之时,便对南宋发动南扰、东进之攻势,而作为“亡人”之象征的“梧桐落”,正是在“西风“催”遏的背景之下。

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

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一徐安国《红梅未开以汤催趁》诗:“频将温水泛花枝,催得红梅片片飞。

”以温水浇梅,催花未开,谓之“催趁”;

亦犹西风催梧桐,催其叶落,谓之“催衬”也。

趁与衬,同音假借。

另说,“衬”,施舍,引申为帮助。

梧桐落:在古典诗词中,桐死、桐范既可指妻安的丧亡,亦可指丧失。

前者如贺铸《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后者如《大唐新语》:“安定公主初降王同蚊,后降韦拐.又降崔铣。

铣先卒,及公主亮,同咬子隘为骈马,奏请与其父合葬,救旨许之。

给事中夏侯镊驳曰:‘公主初昔降婚,招桐半死;

遗乎哥酪、琴瑟两亡’……”“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劲吹,帮助即将凋落的梧桐叶更快飘落了。

《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赵在旁,又帮衬许多好言。

夸吴氏名门富室。

”又:杨金本《草堂诗余》作“天”。

还:回,归到。

另说,当“已经”讲。

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

还:仍然,另说,当“更”讲。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110-112 . 2、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 . 3、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

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

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

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

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是作者的所见所闻。

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

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

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

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

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

“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

“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

“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

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

而此时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

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

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

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

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

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

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

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717342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