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别业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赶上耕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0-181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春田:春季的田地。

《宋书·周朗传》:“春田三顷,秋园五畦。

”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堪:可以,能够。

欲:一作“亦”。

然:同“燃”。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

比丘:亦作“比邱”。

佛教语。

梵语的译音。

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

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

经论:佛教指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

《梁书·谢举传》:“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

”伛(yǔ)偻(lǚ)丈人:《庄子》外篇·卷七上《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

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

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伛偻:特指脊梁弯曲,驼背。

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倒屣(xǐ):急于出迎,把鞋倒穿。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志·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语笑:谈笑。

《南史·袁粲传》:“郡南一家颇有竹石,粲率尔步往,亦不通主人,直造竹所,啸咏自得。

主人出,语笑款然。

”衡门:横木为门。

指简陋的房屋。

《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汉毛氏传:“衡门,横木为门,言浅陋也。

栖迟,游息也。

”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0-181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内容点评   《辋川别业》是一首写景言情的七律,写王维在辋川隐居时期的田园生活。

此诗先写作者未到辋川将近一年,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

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色,足可染物;

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十分迷人。

作者与乡间的人们相处无间,无论是僧人还是隐居乡里的老人,一听说作者回来了,都披衣倒屣赶来相见,开怀畅谈柴门之前。

这与陶渊明的“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样,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情翻覆似波澜”的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喜爱。

  前四句诗中作者运用了夸张的设色法。

春播的季节,山野之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春草与桃花。

春草是怎样的,桃花是怎样的,人们大都有亲身感受。

所以,要处理得使人如身临其境,是不大容易的。

但王维自有见地,他使用了“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这就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用色法。

把红与绿给予高度的强调——红得似乎要燃烧起来;

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

于是盎然的春意,便通过红绿二色的突出与夸张而跃然纸上了。

  颔联两句为传世名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

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

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

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格律分析   从格律上看,此诗有四处拗,其中前两处可以确定有救。

全诗后半部分平仄较为混乱,出律颇多。

第一处是第三句“雨中草色绿堪染(仄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对句“水上桃花红欲燃(仄仄平平平仄平)”第三字变仄为平救。

第二处是第六句“伛偻丈人乡里贤(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三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句内第三字变仄为平救。

第三处是第七句“披衣倒屣且相见(平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

第四处是第八句“相欢语笑衡门前(平平仄仄平平平)”,首先,第八句与第七句失对;

其次,第五字本应用仄声,这里用了平声,三平尾在格律诗中几乎是一种错误句式,但在此诗的特殊情况下,或可理解为是对第七句拗的一种另类补救。

此诗还存在“失对”现象。

第六句根据第五句平仄情况,格律本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此处却用了粘,是为失对。

第八句根据第七句平仄情况,格律本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此处却用了粘,再次失对。

此诗后半部分发生的连续失对,拗而不救,三平尾等现象的集中出现,在格律诗中非常罕见。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0-18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731798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