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曲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4

渌(lù)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pín)。

渌水曲:古乐府曲名。

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4

渌(lù)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pín)。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渌水曲:古乐府曲名。

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4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

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

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

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

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

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

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

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

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

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

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

《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

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

《关雎》中,哀止于“反侧”;

《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7677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