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作者: 高蟾 朝代: 唐代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天上的碧桃树用露水浇种,日边的红杏倚着云彩而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边,不必去向春风抱怨花不开。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23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天上的碧桃树用露水浇种,日边的红杏倚着云彩而栽。

天上:指皇帝、朝廷。

碧桃:传说中仙界有碧桃。

和:带着,沾染着。

倚云:靠着云。

形容极高。

唐宋之问《奉和幸三会寺应制》诗:“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听。

”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边,不必去向春风抱怨花不开。

芙蓉:荷花的别名。

《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23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唐代科举尤重进士,因而新进士的待遇极优渥,每年曲江会,观者如云,极为荣耀。

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

“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

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花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一联现成诗句。

谜底是“凌霄花”。

非常切贴。

“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所以非凡,不就在于其所处地势“凌霄”吗?

这里可以体会到诗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

唐代科举惯例,举子考试之前,先得自投门路,向达官贵人“投卷”(呈献诗文)以求荐举,否则没有被录取的希望。

这种所谓推荐、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后来弊端大启,晚唐尤甚。

高蟾下第,自慨“阳春发处无根蒂”,可见当时靠人事“关系”成名者大有人在。

这正是“碧桃”在天,“红杏”近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不是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比拟的。

  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显然是作者自比。

作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连类生发出来的。

虽然彼此同属名花,但“天上”、“日边”与“秋江”之上,所处地位极为悬殊。

这种对照,与左思《咏史八首》名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类似,寄托贵贱之不同乃是“地势使之然”。

这里还有一层寓意。

秋江芙蓉美在风神标格,与春风桃杏美在颜色妖艳不同。

《唐才子传》称“蟾本寒士,……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

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不受”,又说“其胸次磊块”等等。

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调与作者的人品是统一的。

末句“不向东风怨未开”,话里带刺。

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时候(正值东风),却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

与“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同样“怨而切”,只不过此诗全用比体,寄兴深微。

  诗人向“大人物”上书,不卑不亢,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这在封建时代,是较为难得的。

说“未开”而非“不开”,这是因为芙蓉开花要等到秋高气爽的时候。

这里似乎表现出作者对自己才具的自信。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14-1315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7702623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