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 文
瓜洲夜泊 文
归思 文
宋汴道中 文
春 文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文翻译赏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天上的碧桃树用露水浇种,日边的红杏倚着云彩而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边,不必去向春风抱怨花不开。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23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天上的碧桃树用露水浇种,日边的红杏倚着云彩而栽。
天上:指皇帝、朝廷。
碧桃:传说中仙界有碧桃。
和:带着,沾染着。
倚云:靠着云。
形容极高。
唐宋之问《奉和幸三会寺应制》诗:“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听。
”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边,不必去向春风抱怨花不开。
芙蓉:荷花的别名。
《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23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唐代科举尤重进士,因而新进士的待遇极优渥,每年曲江会,观者如云,极为荣耀。
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
“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
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花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一联现成诗句。
谜底是“凌霄花”。
非常切贴。
“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所以非凡,不就在于其所处地势“凌霄”吗?
这里可以体会到诗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
唐代科举惯例,举子考试之前,先得自投门路,向达官贵人“投卷”(呈献诗文)以求荐举,否则没有被录取的希望。
这种所谓推荐、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后来弊端大启,晚唐尤甚。
高蟾下第,自慨“阳春发处无根蒂”,可见当时靠人事“关系”成名者大有人在。
这正是“碧桃”在天,“红杏”近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不是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比拟的。
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显然是作者自比。
作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连类生发出来的。
虽然彼此同属名花,但“天上”、“日边”与“秋江”之上,所处地位极为悬殊。
这种对照,与左思《咏史八首》名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类似,寄托贵贱之不同乃是“地势使之然”。
这里还有一层寓意。
秋江芙蓉美在风神标格,与春风桃杏美在颜色妖艳不同。
《唐才子传》称“蟾本寒士,……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
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不受”,又说“其胸次磊块”等等。
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调与作者的人品是统一的。
末句“不向东风怨未开”,话里带刺。
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时候(正值东风),却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
与“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同样“怨而切”,只不过此诗全用比体,寄兴深微。
诗人向“大人物”上书,不卑不亢,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这在封建时代,是较为难得的。
说“未开”而非“不开”,这是因为芙蓉开花要等到秋高气爽的时候。
这里似乎表现出作者对自己才具的自信。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14-1315
金陵晚望 文翻注译赏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可都画不出内心的伤感。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
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
欧阳修有《秋声赋》,以各种比喻描摹秋天的声响。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丹青手:画师,画工。
丹青,图画。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
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
欧阳修有《秋声赋》,以各种比喻描摹秋天的声响。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可都画不出内心的伤感。
丹青手:画师,画工。
丹青,图画。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
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
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
”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
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
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