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开始的时候,微雨像树林中浮动的雾气一样,时有时无,若隐若现;

渐渐地,分掉了一点夜晚的凉意,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夜深了,它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冰凉;

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7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林霭(ǎi):林中的云气。

霭,雾气。

稍:渐渐。

共:与,跟。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迥(jiǒng):远。

一作“逼”。

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7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开始的时候,微雨像树林中浮动的雾气一样,时有时无,若隐若现;

渐渐地,分掉了一点夜晚的凉意,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林霭(ǎi):林中的云气。

霭,雾气。

稍:渐渐。

共:与,跟。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夜深了,它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冰凉;

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迥(jiǒng):远。

一作“逼”。

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7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

这首《微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此诗咏微雨。

微雨是不易察觉的,很难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

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

  开头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

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

后面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

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

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

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

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这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着笔,雨中有人。

朦胧,迷离,似愁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全诗不着一个雨字,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却是很成功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832495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