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宫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长安的殿阁内弥漫着一片烟霞,杨广还想把芜城作为帝王之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如果不是李渊得到传国的玉玺,那么他的龙舟还会游遍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如今隋朝的宫苑中已不见萤虫,只有低垂的杨柳和归巢的乌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如果杨广在地下和陈后主相遇,有心欣赏淫逸辱国的《后庭花》吗?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58-360 2、 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02-205 3、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35-437 4、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66-167 5、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7-318 6、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3-166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wú)城作帝家。

紫泉:即紫渊,长安河名,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

司马相如《上林赋》描写皇帝的上林苑“丹水亘其南,紫渊径其北”。

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

锁烟霞:空有烟云缭绕。

“欲取”句:《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八月,上御龙舟幸江都。

”芜城,即广陵(今扬州)。

帝家,帝都。

玉玺(xǐ)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玉玺:皇帝的玉印。

日角:额角突出,古人以为此乃帝王之相。

此处指唐高祖李渊。

《旧唐书·唐俭传》:“高祖乃召入,密访时事,俭曰:‘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

”《后汉书·光武纪》注引郑玄《尚书中候注》:“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

”朱建平《相书》:“额有龙犀入发,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

”刘孝标《辨命论》:“龙犀日角,帝王之表。

”锦帆:隋炀帝所乘的龙舟,其帆用华丽的宫锦制成。

《开河记》:“帝自洛阳迁驾大梁,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

锦帆过处,香闻百里。

” 于今腐草无萤(yíng)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腐草无萤火:《礼记·月令》:“腐草为萤。

”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

《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这句采取夸张的手法,说炀帝已把萤火虫搜光了。

垂杨:隋炀帝自板诸引河达于淮,河畔筑御道,树以柳,名曰隋堤,一千三百里。

《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

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

”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地下”二句:陈后主: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荒淫亡国之君。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创,歌词绮艳。

《隋遗录》载隋炀帝在江都,“昏腼滋深,往往为妖祟所惑。

尝游吴公宅鸡台,恍惚间与陈后主相遇。

后主舞女数十许,中一人迥美,帝屡目之,后主云:‘即丽华也。

’因请丽华舞《玉树后庭花》。

丽华徐起,终一曲。

”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58-360 2、 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02-205 3、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35-437 4、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66-167 5、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7-318 6、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3-166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wú)城作帝家。

长安的殿阁内弥漫着一片烟霞,杨广还想把芜城作为帝王之家。

紫泉:即紫渊,长安河名,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

司马相如《上林赋》描写皇帝的上林苑“丹水亘其南,紫渊径其北”。

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

锁烟霞:空有烟云缭绕。

“欲取”句:《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八月,上御龙舟幸江都。

”芜城,即广陵(今扬州)。

帝家,帝都。

玉玺(xǐ)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如果不是李渊得到传国的玉玺,那么他的龙舟还会游遍到天涯。

玉玺:皇帝的玉印。

日角:额角突出,古人以为此乃帝王之相。

此处指唐高祖李渊。

《旧唐书·唐俭传》:“高祖乃召入,密访时事,俭曰:‘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

”《后汉书·光武纪》注引郑玄《尚书中候注》:“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

”朱建平《相书》:“额有龙犀入发,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

”刘孝标《辨命论》:“龙犀日角,帝王之表。

”锦帆:隋炀帝所乘的龙舟,其帆用华丽的宫锦制成。

《开河记》:“帝自洛阳迁驾大梁,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

锦帆过处,香闻百里。

” 于今腐草无萤(yíng)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如今隋朝的宫苑中已不见萤虫,只有低垂的杨柳和归巢的乌鸦。

腐草无萤火:《礼记·月令》:“腐草为萤。

”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

《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这句采取夸张的手法,说炀帝已把萤火虫搜光了。

垂杨:隋炀帝自板诸引河达于淮,河畔筑御道,树以柳,名曰隋堤,一千三百里。

《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

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

”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如果杨广在地下和陈后主相遇,有心欣赏淫逸辱国的《后庭花》吗?

“地下”二句:陈后主: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荒淫亡国之君。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创,歌词绮艳。

《隋遗录》载隋炀帝在江都,“昏腼滋深,往往为妖祟所惑。

尝游吴公宅鸡台,恍惚间与陈后主相遇。

后主舞女数十许,中一人迥美,帝屡目之,后主云:‘即丽华也。

’因请丽华舞《玉树后庭花》。

丽华徐起,终一曲。

”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58-360 2、 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02-205 3、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35-437 4、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66-167 5、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7-318 6、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3-166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首联“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点题。

诗人把长安的宫殿和“烟霞”联系起来,形容它巍峨壮丽,高耸入云。

用“紫泉”代替长安,也是为了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映衬,从而烘托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而皇帝更愿意住在芜城。

上句着一“锁”字,也突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

经此一垫,下句顺势而来。

不居长安,另取江都,隋炀帝贪图享乐、为所欲为的本性已隐隐揭出。

一写景,一叙事,一暗写,一明说,写法虽异,但都是围绕批判亡国之君这一主皆而驱使笔墨的。

  三、四句“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诗人以虚拟的语气说:如果不是由于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渊的手中,杨广不会以游幸江都为满足,他的锦帆,大概一直要飘到天边去吧。

据史书记载:杨广不仅开凿了二千余里的通济渠,多次到江都去玩;

还开凿了八百余里的江南河,“又拟通龙舟,置驿宫”,准备到杭州去玩,只是未成行罢了。

诗人从隋炀帝贪图游乐的众多史实中,信笔拈取他耽于乘舟出游这一典型事例,予以讽刺。

用笔亦实亦虚,虚实结合。

说它“实”,是因为它是以历史故实和隋场帝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所以尽管夸大其事,而终不失史实和人物性格之真;

说它“虚”,是因为它揉入了诗人的艺术想象,是通过幻觉而产生出来的最高真实的假象。

实际生活中,锦帆之游是绝不会远及天涯的。

艺术创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玉玺”一联是深得此道的佳句。

在修辞上,此联采用了上下蝉联、一气奔腾的流水对,使诗句呈现出圆熟流美的动态。

  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涉及有关杨广逸游的两个故实。

一个是放萤:杨广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在江都也放萤取乐,还修了个“放萤院”。

另一个是栽柳: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树映龙舟。

”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

“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

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

“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上句说“于今”“无”,自然暗示昔日“有”;

下句说“终古”“有”,自然暗示当日“无”。

从前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

隋堤垂杨,暮鸦自然不敢栖息。

只有在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日暮归鸦才敢飞到隋堤垂杨上过夜。

这两句今昔对比,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只表现对比的一个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

  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实,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陈叔宝因荒淫亡国,投降隋朝,和当时隋朝的太子杨广很相熟。

杨广当了天子,乘龙舟游江都的时候,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相遇,请张丽华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

这首舞曲是陈叔宝所作。

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

诗人在这里特意提到它,意为杨广目睹了陈叔宝荒淫亡国之事,却不吸取教训,既纵情龙舟之游,又迷恋亡国之音,终于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诗在最后发问:他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吗?

问而不答,余味无穷。

  此诗取材于前朝亡国故实,以诗的语言,批判亡国之君,晓喻晚唐皇上,立意高远。

篇中以实词撑住全诗,以虚词斡旋其间,取得了既整饬工严又流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53-1155 2、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35-437 3、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66-167 4、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3-166 5、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49-251

岳阳楼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梅花开满了路边,亭亭而立,花容艳丽;

未到时节就开放了,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嫦娥与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样子;

青霄玉女之冷峭胜过了严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手中空握满把的梅花,却不知寄往何方;

与梅花伤心离别的时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愤欲绝。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为了谁造成了过早开花,而不等到报春才开花,成为旧历新年时的香花呢?

参考资料: 1、 (唐)李商隐.《李商隐集 (第二版)》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56页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梅花开满了路边,亭亭而立,花容艳丽;

未到时节就开放了,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匝路亭亭艳:匝(zā)路,围绕着路;

亭亭,昂然挺立的样子。

非时裛裛香:非时,不合时宜,农历十,一月不是开花的时节,梅花却开了,所以说“非时”;

裛裛(yìyì),气味郁盛的样子。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嫦娥与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样子;

青霄玉女之冷峭胜过了严霜。

素娥惟与月:素娥,嫦娥;

惟与,只给。

青女:霜神。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手中空握满把的梅花,却不知寄往何方;

与梅花伤心离别的时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愤欲绝。

赠远虚盈手:赠远,折梅寄赠远方的亲朋;

虚,空;

盈手,满手。

伤离适断肠:伤离,因为离别而感伤;

适,正。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为了谁造成了过早开花,而不等到报春才开花,成为旧历新年时的香花呢?

早秀:早开花。

十一月中旬开的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不待作年芳:待,等待。

作年芳,为迎接新年而开花芬芳。

参考资料: 1、 (唐)李商隐.《李商隐集 (第二版)》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56页

无题·八岁偷照镜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chǎ)。

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芙蓉:荷花。

《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zhēng),银甲不曾卸。

筝:乐器,十三弦。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背着女伴。

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chǎ)。

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芙蓉:荷花。

《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zhēng),银甲不曾卸。

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筝:乐器,十三弦。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背着女伴。

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

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

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

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

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

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

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

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

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

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

“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

”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

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

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楚吟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崔巍的山峰上耸立着离宫的的宫楼,宫楼前的江畔但见暮江东去沧海横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苍苍茫茫的楚国的天空黄昏总是风雨迷漫,宋玉即便是无愁也不能不发愁。

参考资料: 1、 刘琦.《李商隐诗选注》.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57 2、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511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山:指巫山。

离宫:巫山西北的楚宫。

即是宋玉在《高唐赋并序》里面所写的宋玉与楚襄王一同游览的地方。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长短:无论长短。

即“总之”,“横竖”。

宋玉:战国楚辞赋家,其在《九辩》中有“余萎约而悲愁”,诗人此处以宋玉自况,感慨身世之悲。

李商隐又有《宋玉》诗云:“何事荆台百万家,唯教宋玉擅才华?

”李商隐每每以宋玉自比,皆有感叹怀才不遇的意思。

张《会笺》云:“此亦荆楚感遇之作。

”刘、余《集解》云:“作者所感本非一事。

身世沉沦,仕宦坎坷,东西路塞,茫茫无之,值此楚天暮雨,江流渺渺,不觉触绪纷来,悲凉无限。

” 参考资料: 1、 刘琦.《李商隐诗选注》.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57 2、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511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崔巍的山峰上耸立着离宫的的宫楼,宫楼前的江畔但见暮江东去沧海横流。

山:指巫山。

离宫:巫山西北的楚宫。

即是宋玉在《高唐赋并序》里面所写的宋玉与楚襄王一同游览的地方。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苍苍茫茫的楚国的天空黄昏总是风雨迷漫,宋玉即便是无愁也不能不发愁。

长短:无论长短。

即“总之”,“横竖”。

宋玉:战国楚辞赋家,其在《九辩》中有“余萎约而悲愁”,诗人此处以宋玉自况,感慨身世之悲。

李商隐又有《宋玉》诗云:“何事荆台百万家,唯教宋玉擅才华?

”李商隐每每以宋玉自比,皆有感叹怀才不遇的意思。

张《会笺》云:“此亦荆楚感遇之作。

”刘、余《集解》云:“作者所感本非一事。

身世沉沦,仕宦坎坷,东西路塞,茫茫无之,值此楚天暮雨,江流渺渺,不觉触绪纷来,悲凉无限。

” 参考资料: 1、 刘琦.《李商隐诗选注》.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57 2、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511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此诗是一首咏史诗,是借吟咏楚国之事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首七绝。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这两句写了四种景物,句中的“山”指巫山,“离宫”是楚宫,“江”即长江。

这两句采用顶针的句式,重叠楼、宫,加重加深其意,强调其主体地位,以扣紧题中“楚”字。

头一句由“山上”到“离宫”,再到宫上之楼,由下而上,一层一层向高处描写;

次句又由楼而宫,由宫而江,由上而下,一层一层向低处描写,这样描写凸显出了明显的立体感。

“暮江流”的“流”字,又透露出时光流驰的无穷无尽。

从此宫此楼出现之日,流到此时,以后还将流到永远。

昔日的楚国已成陈迹,只有离宫依旧,暮江东流,景中充满古今变迁和岁月易逝的慨叹。

  上面两句,已写出一派荒凉景象,第三句“楚天长短黄昏雨”,又用重笔再加渲染。

这句取象构词,意含双关,构思非常巧妙。

它既是实写眼前之景,“黄昏雨”三字,又暗用宋玉《高唐赋并序》中巫山神女自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的语意和《神女赋并序》所载楚襄王梦神女事。

“长短”二字既可作偏义复词,取“长”之义,形容楚天,因为巫峡一带,江两岸削壁千仞,对峙入云,只见长天,幽远莫测,“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又可形容暮雨,言其长长短短,似断似续,给楚宫蒙上一层如梦似幻的气氛,与襄王梦会神女之事相合。

而上句之江特取“暮”江,此句之雨特写“黄昏”之雨,则是意在渲染环境的凄楚。

  以上三句均为写景,可以说画出了一幅“楚宫暮雨图”。

暮色凄迷,凄风苦雨洒落江上,楚宫一片荒废,一切都牵动人的愁怀。

所以结句说,当年宋玉对此情景,即使无愁,也会悲愁不已,点出全诗主旨。

“无愁”和“亦自愁”对比成文,故为跌宕,更见出悲愁之深。

  因为前面三句已把凄惋哀愁的气氛渲染得非常浓重,所以末句就显得非常自然。

“宋玉无愁亦自愁”一句中,这“愁”表面看去仅仅是因景而生,实则也是语义双关。

宋玉《九辩》说,楚国国势危殆,贤才失路,“坎廪(困顿,不得志)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余萎约(衰萎瘦损)而悲愁”。

此与上句用“黄昏雨”暗指襄王荒淫腐败,文意正是一贯,所以由此可见作者用意。

李商隐政治上亦是极不得志,几乎一生都在幕僚中度过。

所以诗中的宋玉,其实就是作者的化身,诗中表现的,就是作者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怨愤,对统治者不用贤才的愤懑,以及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

  全诗看来,此诗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构思非常巧妙。

诗中不实写史事,不发议论,而是用围绕主题的各种有代表意义的景物,构成一个特殊的环境,用它引发人的感叹,以此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但三、四两句语含双关,整首诗也意义双关。

以末句的“愁”来说,就有三层意思:宋玉因景而生之愁,宋玉感慨国事身世之愁,宋玉之愁亦即作者之愁,三者融为一个整体,不着半丝痕迹,正是此诗的高明之处。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1873-1875

夜意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

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huàn)梗(gěng)犹泛,故园芜(wú)已平。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huàn)梗(gěng)犹泛,故园芜(wú)已平。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

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

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

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

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

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

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

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

”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

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

”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

“梗”,树木枝条。

“泛”,漂流。

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

  “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

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

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

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

“君”,指蝉。

“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

蝉在告诫什么呢?

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

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

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青萝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

满地落叶,僧人何在?

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

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yān),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崦:即“崦嵫(zī)”, 山名,在甘肃。

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山海经》载:鸟鼠同穴山西南有山名崦嵫,日所入处。

独敲初夜磬(qìng),闲倚一枝藤(téng)。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黄昏。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世界”句:语本《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

”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

《楞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

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

”宁:为什么。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yān),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

满地落叶,僧人何在?

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

崦:即“崦嵫(zī)”, 山名,在甘肃。

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山海经》载:鸟鼠同穴山西南有山名崦嵫,日所入处。

独敲初夜磬(qìng),闲倚一枝藤(téng)。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

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初夜:黄昏。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世界”句:语本《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

”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

《楞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

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

”宁:为什么。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诗人在激烈的牛、李党争中被搞得心疲力尽,漂泊的生活,孤独的处境,使他感到生活在红尘中的不幸,迫切需要接触一下清净的佛家天地。

  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

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

“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

而诗人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

清苦人寻清苦地,孤独客访孤独僧,俗与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机。

  颔联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时当深秋,满山的林木飘下纷纷的黄叶,诗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却不知住在哪里。

“人何在”,使人联想到诗人于山林间四处张望的神态,显现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发表现出这位孤僧远避红尘的意趣,这正是诗人探访的目的。

对句更将僧人的幽藏作进一步的渲染: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已不知把那盘山之路走了几重。

山路入云,已见其高,何况入的是“寒云”。

“寒云路几层”不仅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也写出诗人不畏辛劳和艰险、—心追寻禅理的热切之举。

此联二句写景而兼记行踪,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言筒意丰,蕴藏极富,堪称方家妙笔。

  经过千回万转,诗人终于找到了茅屋,见到了孤僧,颈联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

”“初夜”二字与首句“残阳”相关照,写出到达茅屋的时间。

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

“独”字与次句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磐。

虽只身独处,而未怠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

诗人此时站在茅屋外边,耳听清脆的磐声,眼望寂静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静谧与安详,此中再无红尘之困扰。

待到僧人佛事已毕,诗人走进茅屋,与之交谈,对交谈的情状仅用“闲倚一枝藤”五个字概括,却内蕴丰富。

“藤”是藤条做的手杖,极为简朴,僧人所“倚”,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见;

难得的是僧人那份“闲”态,居清贫而安闲自如,从容不迫。

  尾联写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就是微尘而已。

诗人领悟了这个道理,表示今后不再纠缠爱憎,众心净虑,以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

  综观此诗,语言凝炼,富于蕴藏,层次清晰。

诗人先写出访,次写途中,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

诗人先将笔墨集中在探访之上,描写僧人居住状态的孤独。

用“独敲”一联勾勒,“独”字和“一”字均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孤”字。

用“闲”字写出佛家对红尘物欲的否定,突显出诗人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将爱憎抛却,求得内心的宁静。

最后写诗人访僧忽悟禅理之意,更衬出孤僧高洁的心灵。

此诗所表达的就是一种不畏辛劳艰险、—心追寻禅理、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的愿望,既赞美了僧人清幽简静的生活,又表现出诗人对惮理的领悟,淡泊之怀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仕途荣辱。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无题四首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更多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她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因为远别而积思成梦,梦里悲啼,久唤难醒;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飒飒的东风吹来阵阵的细雨,阵阵轻雷响彻荷花池塘内外。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从金蟾的炉内飘出缕缕清香,转动玉虎辘轳可以汲上饮水。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爱情的种子不要和春花开放寸寸相思只会化成寸寸尘灰。 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含情脉脉地凝望不觉春日已晚,短暂见上一面也已经是夜深时分。 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听到楼梯响起想登上去又胆怯,灯光明亮透出窗帘欲去探访又很难。 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不如钗上之燕,可整日接近其人;不如镜中之鸾,能频对其人倩影。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怅然归去经过横塘堤天已拂晓,微弱的晨星宛如在送着宝马金鞍。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哪儿传来阵阵清亮的筝声,伴随着急骤的箫管?在樱花怒放的深巷,在垂杨轻拂的河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东邻的贫家中有位姑娘,年纪大了还嫁不出去,对着这当空的丽日,对着这暮春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溧阳公主刚刚十四岁,在这清明回暖的日子,与家人一起在园墙里赏玩。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这位贫家姑娘回到家后一夜辗转无眠,只有梁间的燕子,听到她的长叹。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5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空言:空话,是说女方失约。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fěi)翠,麝(shè)熏微度绣芙蓉。蜡照:烛光。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麝熏:麝香的气味。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度:透过。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 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飒(sà)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芙蓉塘:荷塘。轻雷: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起二句以风、雨、雷等景物起兴,烘托女子怀人之情。 金蟾(chán)啮(niè)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jí)井回。金蟾:金蛤蟆。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啮:咬。玉虎: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虎状。丝:指井索。 贾氏窥帘韩掾(yuàn)少,宓(fú)妃留枕魏王才。贾氏:西晋贾充的次女。她在门帘后窥见韩寿,爱悦他年少俊美,两人私通。贾氏以皇帝赐贾充的异香赠寿,被贾充发觉,遂以女嫁给韩寿。韩掾:指韩寿。韩曾为贾充的掾属。宓妃:古代传说,伏羲氏之女名宓妃,溺死于洛水上,成为洛神。这里借指三国时曹丕的皇后甄氏。相传甄氏曾为曹丕之弟曹植所爱,后来曹操把她嫁给曹丕。甄后被馋死后,曹丕把她的遗物玉带金缕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途径洛水,梦见甄后来相会,表示把玉枕留给他作纪念。醒后遂作《感甄赋》,后明帝改为《洛神赋》。魏王:指魏东阿王曹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心:指相思之情。 含情春晼(wǎn)晚,暂见夜阑干。晼晚:日暮。春晼晚:春暮。晼:一作“院”。夜阑干:夜深。 楼响将登怯,帘烘(hōng)欲过难。烘:灯光明达透出窗帘的情状。 多羞钗(chāi)上燕,真愧镜中鸾(luán)。多羞钗上燕:《洞冥记》谓汉武帝元鼎间有神女留玉钗与帝,至昭帝时化白燕升天,因名玉燕钗。句言己不能如钗上燕接近其人,故“羞”。镜中鸾:指镜背的鸾鸟图案。句谓己不如镜中鸾之频对其人倩影。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华星:犹明星。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哀筝:高亢清亮的筝声。急管:急促的管乐。永巷:深长的街巷。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东家老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此处用此意暗示这位老女是容华美艳的姑娘。嫁不售:嫁不出去。 溧(lì)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溧阳公主:梁简文帝的女儿。这里泛指贵家女子。同墙看:谓东家老女也随俗游春,同在园墙里看花。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5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她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空言:空话,是说女方失约。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因为远别而积思成梦,梦里悲啼,久唤难醒;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 蜡照半笼金翡(fěi)翠,麝(shè)熏微度绣芙蓉。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蜡照:烛光。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麝熏:麝香的气味。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度:透过。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 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飒(sà)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飒飒的东风吹来阵阵的细雨,阵阵轻雷响彻荷花池塘内外。芙蓉塘:荷塘。轻雷: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起二句以风、雨、雷等景物起兴,烘托女子怀人之情。 金蟾(chán)啮(niè)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jí)井回。从金蟾的炉内飘出缕缕清香,转动玉虎辘轳可以汲上饮水。金蟾:金蛤蟆。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啮:咬。玉虎: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虎状。丝:指井索。 贾氏窥帘韩掾(yuàn)少,宓(fú)妃留枕魏王才。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贾氏:西晋贾充的次女。她在门帘后窥见韩寿,爱悦他年少俊美,两人私通。贾氏以皇帝赐贾充的异香赠寿,被贾充发觉,遂以女嫁给韩寿。韩掾:指韩寿。韩曾为贾充的掾属。宓妃:古代传说,伏羲氏之女名宓妃,溺死于洛水上,成为洛神。这里借指三国时曹丕的皇后甄氏。相传甄氏曾为曹丕之弟曹植所爱,后来曹操把她嫁给曹丕。甄后被馋死后,曹丕把她的遗物玉带金缕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途径洛水,梦见甄后来相会,表示把玉枕留给他作纪念。醒后遂作《感甄赋》,后明帝改为《洛神赋》。魏王:指魏东阿王曹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爱情的种子不要和春花开放寸寸相思只会化成寸寸尘灰。春心:指相思之情。 含情春晼(wǎn)晚,暂见夜阑干。含情脉脉地凝望不觉春日已晚,短暂见上一面也已经是夜深时分。晼晚:日暮。春晼晚:春暮。晼:一作“院”。夜阑干:夜深。 楼响将登怯,帘烘(hōng)欲过难。听到楼梯响起想登上去又胆怯,灯光明亮透出窗帘欲去探访又很难。烘:灯光明达透出窗帘的情状。 多羞钗(chāi)上燕,真愧镜中鸾(luán)。不如钗上之燕,可整日接近其人;不如镜中之鸾,能频对其人倩影。多羞钗上燕:《洞冥记》谓汉武帝元鼎间有神女留玉钗与帝,至昭帝时化白燕升天,因名玉燕钗。句言己不能如钗上燕接近其人,故“羞”。镜中鸾:指镜背的鸾鸟图案。句谓己不如镜中鸾之频对其人倩影。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怅然归去经过横塘堤天已拂晓,微弱的晨星宛如在送着宝马金鞍。华星:犹明星。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哪儿传来阵阵清亮的筝声,伴随着急骤的箫管?在樱花怒放的深巷,在垂杨轻拂的河岸。哀筝:高亢清亮的筝声。急管:急促的管乐。永巷:深长的街巷。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东邻的贫家中有位姑娘,年纪大了还嫁不出去,对着这当空的丽日,对着这暮春三月半。东家老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此处用此意暗示这位老女是容华美艳的姑娘。嫁不售:嫁不出去。 溧(lì)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溧阳公主刚刚十四岁,在这清明回暖的日子,与家人一起在园墙里赏玩。溧阳公主:梁简文帝的女儿。这里泛指贵家女子。同墙看:谓东家老女也随俗游春,同在园墙里看花。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这位贫家姑娘回到家后一夜辗转无眠,只有梁间的燕子,听到她的长叹。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5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无题四首》包括两首七律、一首五律和一首七古。体裁既杂,各篇之间在内容上也看不出有明显的联系,似乎不一定的同时所作的有统一主题的组诗。   第一首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写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梦为远别”为一篇眼目。全诗就是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首句凌空而起,次句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对句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第二首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是一篇“刻意伤春”之作。   首联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颈联出句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见《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见《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掾;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末联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第三首也是写失意的爱情。而这种失意的爱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爱情感慨中也可窥见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际。   第四首开头两句只是描写环境,人物并未出场,但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人物的感情活动。“哀筝随急管”,不只表现出急管繁弦竞逐的欢快、热烈和喧闹,也暗示出听者对音乐的那种撩拨心弦的力量的特殊感受。照一般的写法,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樱花永巷垂杨岸,哀筝急管相驰逐”,现在却以“何处”发问领起,先写闻乐,再写乐声从樱花盛开的深巷、垂杨飘拂的河边传出,传神地表现了听者闻乐神驰、寻声循踪的好奇心。   三、四句写“东家老女”婚嫁失时,自伤迟暮。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说:“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指女儿)。”可见东家老女之所以不嫁,并非貌不美,只是家境贫寒。这两句先推出人物,再展开一幅丽日当天,春光将暮的图景。不用任何说明,读者自能想见容华绝世而婚嫁失时的东家老女面对春光将暮之哀伤。五、六句写另一女子。溧阳公主是梁简文帝的女儿,嫁侯景,为景所宠。这里借用此名代称贵家女子。同样是阳春三月,丽日当天,一边是年长难嫁,形单影只;一边却是少年得志,夫妇同游。用对比鲜明的图景,表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的女子完全不同的境遇。   结尾写东家老女归来后的情景。暮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景色,丝管竞逐、赏心乐事的场面,贵家女子得意美满的生活,触动了她身世孤孑之感,增添内心的苦闷与哀怨。在漫长难挨的深夜展转难眠。末句以不解人意的梁燕犹“闻长叹”,反衬东家老女的痛苦心情却无人理解与同情,侧面虚点,倍觉隽永而有余味。   历代诗家都有以美女的无媒难嫁,朱颜的见薄于时,寓才士不遇的诗歌传统。这首无题从内容到写法,都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曹植的《美女篇》、《杂诗·南国有佳人》以及其他一些比兴寓言体作品。   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无题,以抒情的深细婉曲,意境的含蓄朦胧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很少叙写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这首七古无题却不主抒情,不作心理刻画,以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描写出一幕有人物、有事件的生活场景,诗的旨意通过生活场景表现出来。语言朴素无华,与七律无题那种华美而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语言有所区别,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60-1165

代赠二首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日出东南方照耀高楼,楼上心怀离愁的人唱着《石洲》。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纵然眉黛像春山、春山如眉黛,也不知承受得多少忧愁? 参考资料: 1、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5:189-190 2、 李元洛.在天愿作比翼鸟: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181 3、 张声启.中国历代爱情诗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71-272 4、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477-478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望欲休:远望黄昏景色,可是很快天黑了。玉梯横绝:华美的楼梯横断,无由得上。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芭蕉不展:蕉心紧裹未展。丁香结:丁香开花后其子缄结于厚壳之中。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日出东南方照耀高楼,楼上心怀离愁的人唱着《石洲》。石洲:见《乐府诗集》,为思妇怀远之作。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纵然眉黛像春山、春山如眉黛,也不知承受得多少忧愁?总:纵使。眉黛(dài):黛眉。古时妇女好以青黑色的颜料画眉。 参考资料: 1、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5:189-190 2、 李元洛.在天愿作比翼鸟: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181 3、 张声启.中国历代爱情诗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71-272 4、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477-478
12345 共5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