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子·菡萏香莲十顷陂

作者: 皇甫松 朝代: 唐代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菡萏(hàndàn 翰淡):荷花。

《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朱熹注:“菡萏,荷华也。

”陂(bēi杯):水池。

《说文解字》“陂”字下段玉裁注曰:“陂得训池者,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中所蓄之水,故曰‘叔度汪汪,若千顷陂’,即谓千顷池也。

”这里“十顷陂”即言“十顷池”。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鸭儿:船家所喂养的小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这首词写出了采莲女子的活泼嬉戏情态。

  首写荷花满塘,香闻十里的背景以及采莲女子贪玩而忘了采莲的情景。

后二句是一个特写镜头,也是“贪戏”的进一步形象写照,欢笑之声可闻,活泼之状可见。

汤显祖评道:“人情中语,体贴工致,不减睹面见之。

  反映江南采莲优美风俗的第一首诗,是汉乐府《汉南可采莲》。

后来梁武帝制《采莲曲》,梁、陈、隋三代相沿之作不少,但多浮泛轻靡。

皇甫松是唐代人,生于江南,他的这组《采莲子》,则是清水出芙蓉,充满健康活泼的生活气息。

《采莲子》是唐代教坊曲,七言四句,句尾带有和声。

此组歌词,若去掉和声,则无异七言绝句,呈示的是一位少女采莲的情景,这是其第一境界。

包括和声在内则不同,展现的是采莲众少女一唱众和的情景,这是其第二境界。

此词和声既传,则应欣赏其作为有和声之歌词而不是无和声之绝句的全幅境界。

  两词的主角为同一位少女,两词回环映照,实不可分。

先看前一首。

“菡萏香连十顷破(举棹)。

”菡萏即荷花。

采莲是采莲蓬,但此时不妨还有迟开的荷花,如此则意境更美,荷花与红裙少女相映成趣。

陂是池沼,即荷塘。

香连二字,以荷花的清香把回塘十顷连了起来,并把采莲女曲曲引入荷塘深处,这样写法,有空灵之妙。

句尾和声“举棹”,与现境相关,分明唱出众少女打桨荡舟的情景。

诵之则仿佛一女歌声方余音袅袅,众少女已齐声相和。

“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小姑是歌中人,其实不妨就是唱歌的少女,如此则有戏剧性,意味更妙。

小姑平时藏深闺,今日入荷塘,林立的荷叶似乎隔开了人世的拘束,清清的水波更荡开了她的心扉。

小姑不禁贪玩戏水,流连忘返。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掉)”。

“晚来”承上句“采莲迟”,“弄水”点上句“贪戏”。

小姑弄水,大概是赤着双脚打水吧,到了兴头上,采莲船也给浇得水湿淋淋。

可是她的娇憨之态还不止于此呢。

“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小姑的无拘无束,憨态可掬,活脱脱就在眼前。

句尾和声一起,伴随着众少女的一片笑声,那不消悦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8586862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