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当年,中原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太平,安史叛军燃起的战火,烧到了东西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随驾回京的老臣呵,又孤身流落万里之外,在那秋冬间寒冷的时节,来听这滔滔的江声!

参考资料: 1、 吴明贤,蒋罗.唐宋四家诗 陆游咏蜀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年:128-129 2、 张永鑫,刘桂秋.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陆游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121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当年,中原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太平,安史叛军燃起的战火,烧到了东西两京。

中原:关中地区,今陕西、河南等地,唐代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在此地,是国家的中心地带。

草草:仓卒。

承平:继承已往治平之世,后泛指太平。

这句是说唐代安史之乱一起。

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仓卒间就失去了以往的太平。

戍火:边疆的战火。

胡尘。

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据范阳叛变。

率领由契丹、奚、突厥等族所组成的军队攻陷了洛阳。

第二年攻陷长安,当时人称北方的少数民族为胡人,胡尘即指由少数民族带来的战乱。

两京。

唐代的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随驾回京的老臣呵,又孤身流落万里之外,在那秋冬间寒冷的时节,来听这滔滔的江声!

扈跸(hù bì)老臣:指杜甫。

扈:护卫。

跸:帝王出行的车驾。

身万里:指杜甫跟随肃宗的车驾。

辗转万里。

安禄山陷长安后,唐玄宗逃到四川,太子李亨即位灵武。

为唐肃宗。

杜甫听到消息,从沦陷地长安奔到风翔。

谒见肃宗。

拜左拾遗。

肃宗还长安后。

杜甫又随从回京。

后来因救房瑁被调出京。

穷困流离。

辗转万里,来到忠州。

“天寒”句:陆游诗中自注:“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间寓此州也。

寺门闻江声甚壮。

”杜甫一生为国颠沛漉离。

晚年却流落西南。

在落木萧萧,天寒水冷的秋季。

面对滚滚长江。

心中无限感慨。

而这种感慨几百年后又在诗人陆游的心中响起。

参考资料: 1、 吴明贤,蒋罗.唐宋四家诗 陆游咏蜀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年:128-129 2、 张永鑫,刘桂秋.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陆游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121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诗的前两句,高度凝练地追述了杜甫亲身遭际的战乱背景。

由于唐玄宗晚年的淫奢昏聩,触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中原大地顿时惊惶纷乱,两京相继失陷,玄宗仓猝奔蜀,多年的繁华景象化作一片狼烟胡尘,大唐帝国的“太平盛世”从此一去不返。

这是对历史的沉痛回顾,也是对当世中原沦陷、金人主北的现实形势的概括。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历史惊人重复的现象,在追念怀古的同时,又曲折地反映了当今国土沦丧的时世,一箭双雕,天衣无缝。

正如《唐宋诗醇》引张完臣所云: “‘草草’二字,状尽衰世景象,谓之咏少陵可,谓之自咏亦可。

”   诗的后两句,概写杜甫乱后的遭遇及晚年寄居于此的情状。

当年肃宗初立,杜甫自沦陌的长安潜逃奔风翔投效,任左拾遗。

长安光复,又随驾入京。

可是这样忠心为国的老臣,却因疏救宰相房瑭而不公正地被贬官华州司功参军。

适又遭受大饥荒,被迫奔蜀,流落西南。

报国济世壮志不酬,忧国忧民之情难消,悲愤哀凉,辗转万里。

晚年时,穷困潦倒、贫病交迫,于是买舟东下归里。

陆游在龙兴寺凭吊当年杜甫的寓居时,不禁联想当时情势,想象那时的诗圣在此的情状,老诗人面对凄凉萧瑟的秋景,怀着孤寂、悲凉、忧愤的心境,独伫寺门,谛听阵阵汹涌悲壮的江涛声。

陆游在诗后自注云: “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间寓此州也。

寺门闻江声甚壮。

”陆游与杜甫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遭际十分类似,两人的理想,追求与爱国精神也毫无二致,因而这阵阵江声同样敲击着不同时代两位大诗人的心房,悲壮呜咽的江涛正是他们真实心声的共同写照。

涛声将大自然的景与诗人的情交融应合,也将古今两位大诗人的心灵交融应合,吊古即是抒今,借前人之情来抒发自身的悲愤,大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的深沉感慨。

  全诗吊古伤今,借历史喻现实,借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情怀。

意境是博大的,一实一虚,是两个时代的缩影。

画面是广阔的,万里风烟入画幅。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

诗人善于把诗歌从千军急进的宏大战役,浪迹万里的苦难历程,一下缩小到龙兴寺门前,画出孤独者倚门而立,侧耳而听的死象,成为特写镜头。

江水在奔啸,人物在静听,一静一动,为全诗创造了感伤的气氛,加浓了诗情。

诗的风格,沉雄中不乏细腻;

诗的结构,紧密中显得松活,诗的语言,雄浑中透出朴素之美,确是一首吊古佳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097-1098 2、 康锦屏,陈刚,刘扬体.陆游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101-104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932195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