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咏示客 文翻注译赏
衰发萧萧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 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 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衰发萧萧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
我已经白发萧萧了却还是一个郡丞,又一次在隆兴府观看上元节的花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 宁走东西就斗升。
我也不屑和那些无耻之徒争什么长短高低,还不如东奔西走,挣二斗米糊口吃饭。
吏进饱谙箝纸尾, 客来苦劝摸床棱。
小吏操办公文时对上司低声下气,有人来苦声劝说,却模棱两可,含糊其事。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我正准备归里赋闲的行装,不信你看,我游走用的藤杖都准备好了。
参考资料: 1、 李中原选编.历代倡廉养操诗选: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03月:240
衰发萧萧老郡(jùn)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
郡丞:即郡县长官的帮手、杂务之类。
丞,各官府长官的佐僚为丞。
洪州:隋朝置郡,南宋升为隆兴府,治所即今南昌市。
上元: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羞将枉(wǎng)直分寻尺, 宁走东西就斗升。
枉直:曲与直,比喻是非、好坏。
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东西:东边与西边。
斗升:斗与升,喻少量、微薄。
吏进饱谙(ān)箝(qián)纸尾, 客来苦劝摸床棱(léng)。
饱谙:最熟悉。
箝纸尾:恭恭敬敬地请上司在纸尾署名签字。
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日:‘当署!
’丞涉笔占位署,惟谨。
”摸床棱:谓模棱两可,含糊其事,这实际是作者的牢骚话。
《新唐书·苏味道传》:“尝谓人曰:‘决事不欲明白。
误则有悔。
模棱持两端可也。
’”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jiàn)藤。
古涧藤:指藤杖。
参考资料: 1、 李中原选编.历代倡廉养操诗选: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03月:240
衰发萧萧老郡(jùn)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
我已经白发萧萧了却还是一个郡丞,又一次在隆兴府观看上元节的花灯。
郡丞:即郡县长官的帮手、杂务之类。
丞,各官府长官的佐僚为丞。
洪州:隋朝置郡,南宋升为隆兴府,治所即今南昌市。
上元: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羞将枉(wǎng)直分寻尺, 宁走东西就斗升。
我也不屑和那些无耻之徒争什么长短高低,还不如东奔西走,挣二斗米糊口吃饭。
枉直:曲与直,比喻是非、好坏。
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东西:东边与西边。
斗升:斗与升,喻少量、微薄。
吏进饱谙(ān)箝(qián)纸尾, 客来苦劝摸床棱(léng)。
小吏操办公文时对上司低声下气,有人来苦声劝说,却模棱两可,含糊其事。
饱谙:最熟悉。
箝纸尾:恭恭敬敬地请上司在纸尾署名签字。
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日:‘当署!
’丞涉笔占位署,惟谨。
”摸床棱:谓模棱两可,含糊其事,这实际是作者的牢骚话。
《新唐书·苏味道传》:“尝谓人曰:‘决事不欲明白。
误则有悔。
模棱持两端可也。
’”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jiàn)藤。
我正准备归里赋闲的行装,不信你看,我游走用的藤杖都准备好了。
古涧藤:指藤杖。
参考资料: 1、 李中原选编.历代倡廉养操诗选: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03月:240
衰发萧萧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 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 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把自己这些年的生活、情怀写给朋友们看,提笔便有许多辛酸。
诗人把这许多辛酸,融铸在“衰发萧萧老郡丞”这个起句里,先给朋友们展示一幅自画像:白发稀疏,老态颓唐,这已是一层辛酸;
官位又不过是辅佐州长官的郡丞,而且是“老郡丞”——多年来一直作一些细碎事务,更加上一层辛酸。
计自三十四岁初入官场,在宦海中沉沦二十多年,始终未曾独当一面,以展其抗敌救国的壮志雄心。
岁月流逝,人生倏忽,自然界的酷暑严冬与政治生涯中的风刀霜剑,交相煎迫,他安得不老。
虚捐少壮之年,空销凌云之志,又安得不颓。
这个起句,挟半生忧患俱来,把斯人憔悴的形象描绘得逼真,读之便令人泫然。
第二句“洪州又看上元灯”是反接,以上元灯火的彻夜通明,反衬此翁的颓唐潦倒,更有酒酣耳热,悲从中来的感慨。
于是引出颔联直抒胸臆,诗情步步展开:“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这十四个字是近年宦海生涯的概括。
谗言可畏,三人成虎,世间枉直,一时谁能评断清楚。
即以放翁而论,他一生受了多少冤枉,哪一件又曾得到公正的裁判。
早在四川,他就有“讥弹更到无香处,常恨人言太深刻”(《海棠》)的感慨;
去岁奉诏东归,孝宗有意任为朝官,又被曾觌等人从中梗阻,这些政治上的枉和直,是和非,语言是不能分辨其寻尺高低的。
何况,他本来就不屑向他们分辩,甚至以这种分辩为“羞”。
显然,他对政治上的翻云覆雨、钩心斗角是十分厌恶的,对那些吠影吠声的群小是不屑一顾的。
他宁愿作外郡佐僚,东奔西跑,就升斗之俸以糊口,这样到能避开许多风波。
这是陆游郑重的选择,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诗句中“羞”字、“宁”字,下的很重,感慨遥深。
但是,高飞远引,甘居下僚,这不能使自己的心安适下来。
远郡佐僚生涯,带给他的是更大的苦恼:“吏进饱谙钳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
”“钳纸尾”用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故事,说明自己现任分管茶盐的佐僚,对主官只能唯唯诺诺,天天在公文上随着主官的意志画押签名,丝毫不能做主;
甚至,连属吏也不把他放在眼里。
他尝尽了俯仰随人的滋味。
“饱谙”二字,浓缩了无限屈辱辛酸。
下句“摸床棱”用《新唐书·苏味道传》中事,全句说,好心的朋友来了,总是苦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不要固执己见。
当然,这不失为一种处世自全之道;
但,这不是壮夫所为,也不是陆游所愿。
看来,进而分枉直,论是非,诗人不屑;
退而走东西,就斗升,更是屈辱难忍,真是“乾坤大如许,无处著此翁”(《醉歌》),他是走投无路了。
愈转愈深的诗情,逼得他说出了一句隐忍已久又不得不说的话——“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归隐山林,这是更大的退却,是在他心中酝酿了多年的无可奈何的退却。
但是,他真正打算退隐么。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还得联系他一生出处行藏来看。
他毕生心存社稷,志在天下,到老不忘恢复:“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杂感》之三),怎么会真的想到退隐山林。
就在早一年,他也写过“向来误有功名念,欲挽天河洗此心”(《夜坐偶书》)的话。
显然,这不是认真的后悔,而是愤激的反语,应该从反面读。
那么,“笑指庐山”这层归隐山林的意思,自然也只能从反面来理解了。
从无可奈何的一再退却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颠倒是非、不辨枉直的朝政的愤慨。
所谓《自咏示客》者,也就是出示这样一种愤世嫉俗之情。
这首七律写的是一种特殊的人生痛苦,一种壮志难酬的苦恼悲哀,感情十分深沉。
诗的抒情契机,全在一个“羞”字,一个“笑”字。
这两个字是全诗线索,兴起许多波澜,构成许多转折,包含许多苦恼。
在“羞”字里可以看到诗人的尊严,在“笑”字里可以看出诗人的眼泪。
从句法上看,颔联属对工整,颈联用事贴切,增加了诗的容量。
在章法上,诗意层层退却,诗情却层层推进,愈转愈深,尽曲折回旋之能事,而全诗以衰颓气象起,以苦笑终,更加强了这首诗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95-97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936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