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涣之深秋月夜书事

作者: 狄遵度 朝代: 宋代

洞庭叶下凉飕飕,冻天顽白凝不流。

圆月拟缺不忍缺,轻露欲浮终未浮。

忆吹朱籁凤軿上,更采紫芝云峤陬。

玉楼天半几千尺,珠树玲珑悬上头。

月夜汎舟姚江

作者: 楼钥 朝代: 宋代

秋暑不可能,几思泛中川。

晚来兴有适,溪船偶及门。

凉月才上弦,平潮可黄昏。

倚楫纵所知,卧看龙泉山。

长虹跨空阔,过之凛生寒。

坐稳兴益佳,夜气方漫漫。

草虫鸣东西,飞乌相与还。

仰头数明星,垂手摇碧澜。

坐客惜此景,不及携清樽。

无酒要不恶,徜徉足幽欢。

幽欢有何好,叩舷澹无言。

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前次韵,后不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去岁游新堂,春风雪消后。

池中半篙水,池上千尺柳。

佳人如桃李,胡蝶入衫袖。

山川今何许,疆野已分宿。

岁月不可思,驶若船放溜。

繁华真一梦,寂寞两荣朽。

惟有当时月,依然照杯酒。

应怜船上人,坐稳不知漏。

明月入华池,反照池上堂。

堂中隐几人,心与水月凉。

风萤已无迹,露草时有光。

起观河汉流,步屐响长廓。

名都信繁会,千指调丝簧。

先生病不饮,童子为烧香。

独作五字诗,清卓如韦郎。

诗成月渐侧,皎皎两相望。

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娟娟云月稍侵轩,潋潋星河半隐山。

鱼钥未收清夜永,凤箫犹在翠微间。

凄风瑟缩经纟玄柱,香雾凄迷着髻鬟。

共喜使君能鼓乐,万人争看火城还。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这首诗的题目为“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所以除了写人还要写月、写花、写酒,既把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完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诗的开头两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开门见山,托出花与月。

首句写花,花落春归,点明了时令。

次句写月,月色入户,交代了具体时间和地点。

两句大意是说,在一个暮春之夜,随风飘落的杏花,飞落在竹帘之上,它的飘落,似乎把春天的景色都给驱散了。

而此时,寂寞的月,透过花间,照进庭院,来寻觅幽闲雅静之人。

“寻幽人”的“寻”字很有意趣。

李白有诗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是主,明月是客,说明诗人意兴极浓,情不自禁地邀月对饮。

而在此诗中,明月是主,诗人是客,明月那么多情,入户来寻幽人。

那么,被邀之人就不能不为月的盛情所感,从而高兴地与月赏花对饮。

  接下来“褰衣步月踏花影,炯虹流水涵青苹”二句,是说诗人应明月之邀,揽衣举足,沿阶而下,踱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赏这空明涵漾、似水涵青苹的神秘月色。

这两句空灵婉媚,妙趣横生。

诗的上下两句都是先写月光,后写月影。

“步月”是月光,“踏花”是月影;

“炯如流水”是月光,“涵青苹”是月影。

“炯如流水”,是说月光清澈如水,“炯”字写月光的明亮,如杜甫《法镜寺》:“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

”“涵青苹”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之后,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一般。

流动的月光与摇曳的青苹,使沉静的夜色有了动感,知月惜花的诗人,沐浴在花与月的清流之中,正好可以一洗尘虑,一涤心胸。

这两句诗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两句写花与酒。

杜甫《遣兴》诗中有“狂风挽断最长条”之句,白居易《晚春》诗中则说:“百花落如雪。

”“花间置酒”两句化用了杜甫、白居易诗意,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

美酒置于花间,酒香更显浓郁;

香花,趁着酒兴观赏,则赏花兴致也就更高。

花与酒互相映发。

诗人此时的情怀,与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意趣迥然不同,不是寂寞孤独,而是兴致勃勃。

  “山城”以下四句,前两句写借月待客,突出“爱月”之心。

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则补酒薄之不足。

“劝君且吸杯中月”一句,是从白居易《寓龙潭寺》诗“云随飞燕月随杯”中化出,表明诗人对月之爱远远超出了对酒之爱。

后两句情绪渐转低沉,见诗人“惜月”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光的流转,悠扬的箫声渐渐停息,月下花间的几案之上,杯盘已空,诗人忧从中来。

此时诗人最忧虑的不是别的,而是月落。

这里含着十分复杂的情感,被排挤出朝廷的诗人,虽然此时处境略有好转,但去国之情总会带来凄清之感,在此山城,唯有明月与诗人长相陪伴。

月落西山,诗人情无以堪。

  诗的最后两句转写花,不过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凋零之花。

月落杯空,夜将尽矣,于是对月的哀愁转为对花的怜惜。

月下之花如此动人,第二天一阵恶风刮起,便会落英遍地,而满树杏花也就只剩下点点残红。

诗中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韵味淳厚,声调流美,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物与人的映衬,情与景的融入。

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

首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是一派晚春景色,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

接着“明月入户寻幽人”一句,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

诗人因情设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出神入化。

  构思的错落有致,变化自如,使全待情致显得更浓。

开篇两句既写花又写月。

三、四句重点写月,其中也有写花之笔。

五、六句写花、写酒,但重在写花。

七、八句写爱月之深。

九、十句写惜月之情。

最后两句是虚笔,借花的凋零写惜春之情,并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层。

通观全篇,诗人紧扣诗题,不断变换笔墨,围绕花、月、酒三者,妙趣横生。

  诗人笔下的月,不仅是含情脉脉,而且带着一股仙气与诗清。

这种仙气与诗情,是诗人超脱飘逸风格的体现,也是诗人热爱自然的心情的流露。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94-395

月夜过灵彻上人房因赠

作者: 权德舆 朝代: 唐代

此身会逐白云去,未洗尘缨还自伤。

今夜幸逢清净境,满庭秋月对支郎。

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

作者: 钟辂 朝代: 唐代

月满缑山夜,风传子晋笙。

初闻盈谷远,渐听入云清。

杳异人间曲,遥分鹤上情。

孤鸾惊欲舞,万籁寂无声。

此夕留烟驾,何时返玉京。

唯愁音响绝,晓色出都城。

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

作者: 厉玄 朝代: 唐代

缑山明月夜,岑寂隔尘氛。

紫府参差曲,清宵次第闻。

韵流多入洞,声度半和云。

拂竹鸾惊侣,经松鹤对群。

蟾光听处合,仙路望中分。

坐惜千岩曙,遗香过汝坟。

月夜阻风,泊舟太湖石塘南头四首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新年乘兴看春风,来过垂虹东复东。

谁有工夫寒夜底,独寻水月五湖中。

今宵顿觉乾坤大,下笔惟愁造化穷。

太白青山谢公海,可怜一笑偶然同。

月夜观雪三首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月光雪色两清寒,见月初疑是雪团。

看得雪光还似月,元来雪月一般般。

678910 共47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