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饮酒二十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道丧士失已,出语辄不情。

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

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

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

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闻钱道士与越守穆父饮酒,送二壶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龙根为脯玉为浆,下界寒醅亦漫尝。

一纸鹅经逸少醉,他年鹏赋谪仙狂。

金丹自足留衰鬓,苦泪何须点别肠。

吴越旧邦遗泽在,定应符竹付诸郎。

寒夜思饮酒不果与律同噉药渣鱼戏作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我老畏作病,杯酒久不持;

读书寒雨中,比夕颇思之。

呼童欲洗酌,顾以病自疑。

清坐叹寂寞,痛饮愁淋漓。

三爵醒醉间,此理当徐思。

一掬琴高鱼,且复伴吾儿。

以菜茹饮酒自嘲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山泽有臞儒,残年病满躯。

拙疏难救药,贫困不枝梧。

海客留苔浦,山僧饷笋枯。

衰颜得村酒,犹解蹔时朱。

钱道人不饮酒食肉囊中不畜一钱所须饭及草屦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万里飘如不系船,空囊短褐过年年。

食时无饭芒鞋破,只向街头旋乞钱。

饮酒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陆生学道欠力量,胸次未能和盎盎。

百年自笑足悲欢,万事聊须付酣畅。

有时堆阜起峥嵘,大呼索酒浇使平。

世间岂无道师与禅老,不如闭门参麴生。

朋旧年来散如水,惟有铛杓同生死。

一日不见令人愁,昼夜共处终无尤。

世言有毒在麴蘖,腐胁穿肠凝血脉。

人生适意即为之,醉死愁生君自择。

八月五日夜半起饮酒作草书数纸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有漏神仙有发僧,碧幮欹枕对秋灯。

忽然起索三升酒,飒飒蛟龙入剡藤。

饮酒·其五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 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jiàn)南山。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 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jiàn)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 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

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

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

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饮酒·十八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当然,你问攻伐别国的计谋,不肯说。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hào)事人,载醪(láo)祛所惑。

时:常常。

赖:依赖,依靠。

好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

载醪:带着酒。

祛所惑:解除疑惑问题。

《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嗜)酒,人希至其门。

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觞(shāng)来为之尽,是谘(zī)无不塞。

觞:饮酒。

是谘:凡是所询问的。

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

塞,充实,充满。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

’柳下惠曰:‘不可。

’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

’”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

失:过失,失误。

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

畴昔:往昔,过去。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饮酒·十九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昔日苦于长饥饿,抛开农具去为官。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休息调养不得法,饥饿严寒将我缠。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那时年近三十岁,内心为之甚羞惭。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坚贞气节当保全,归去终老在田园。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日月运转光阴逝,归来己整十二年。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世道空旷且辽远,杨朱临歧哭不前。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家贫虽无挥金乐,浊酒足慰我心田。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畴(chóu)昔苦长饥,投耒(lěi)去学仕。

投耒:放下农具。

这里指放弃农耕的生活。

将养不得节,冻馁(něi)固缠己。

将养:休息和调养。

不得节:不得法。

节,法度。

馁:饥饿。

固缠己:谓陶渊明无法摆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向立年:将近三十岁。

渊明二十九岁始仕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

志意多所耻:指内心为出仕而感到羞耻。

志意:指志向心愿。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遂:于是。

尽:完全使出,充分表现出来。

介然分:耿介的本分。

介然,坚固貌。

”田里:田园,故居。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冉冉:渐渐。

星气流:星宿节气运行变化,指时光流逝。

亭亭:久远的样子。

一纪:十二年。

这里指诗人自归田到写作此诗时的十二年。

世路廓(kuò)悠悠,杨朱所以止。

世路:即世道。

廓悠悠:空阔遥远的样子。

杨朱:战国时卫人。

止:止步不前。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shì)。

挥金事:《汉书·疏广传》载:汉宣帝时,疏广官至太子太傅、后辞归乡里,将皇帝赐予的黄金每天用来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挥金甚多。

恃:依靠,凭借。

这里有慰籍之意。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畴(chóu)昔苦长饥,投耒(lěi)去学仕。

昔日苦于长饥饿,抛开农具去为官。

投耒:放下农具。

这里指放弃农耕的生活。

将养不得节,冻馁(něi)固缠己。

休息调养不得法,饥饿严寒将我缠。

将养:休息和调养。

不得节:不得法。

节,法度。

馁:饥饿。

固缠己:谓陶渊明无法摆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那时年近三十岁,内心为之甚羞惭。

向立年:将近三十岁。

渊明二十九岁始仕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

志意多所耻:指内心为出仕而感到羞耻。

志意:指志向心愿。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坚贞气节当保全,归去终老在田园。

遂:于是。

尽:完全使出,充分表现出来。

介然分:耿介的本分。

介然,坚固貌。

”田里:田园,故居。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日月运转光阴逝,归来己整十二年。

冉冉:渐渐。

星气流:星宿节气运行变化,指时光流逝。

亭亭:久远的样子。

一纪:十二年。

这里指诗人自归田到写作此诗时的十二年。

世路廓(kuò)悠悠,杨朱所以止。

世道空旷且辽远,杨朱临歧哭不前。

世路:即世道。

廓悠悠:空阔遥远的样子。

杨朱:战国时卫人。

止:止步不前。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shì)。

家贫虽无挥金乐,浊酒足慰我心田。

挥金事:《汉书·疏广传》载:汉宣帝时,疏广官至太子太傅、后辞归乡里,将皇帝赐予的黄金每天用来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挥金甚多。

恃:依靠,凭借。

这里有慰籍之意。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1112131415 共49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