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月下有怀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

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

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

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相隔遥远。

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178页 2、 吴霞,陆险峰本册主编.小学生天天诵读 5年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7:第32页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第一,二句“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第三,四句“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飞”,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

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

  而第五,六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

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

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

  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

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

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参考资料: 1、 陆坚主编.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第194-195页 2、 吴颖民总主编.华南师大附中语文科课题组实验班学生作品选集: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53页 3、 吴颖民总主编.华南师大附中语文科课题组实验班学生作品选集: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53-354页

月下呈章秀才(八元)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

夜蛩偏傍枕,寒鸟数移柯。

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

家贫惟好月,空愧子猷过。

重九後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

领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

天既爱酒自古传,月不解饮真浪言。

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犹在天。

老夫大笑问客道,月是一团还两团。

酒入诗肠风火发,月入诗肠冰雪泼。

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

焉知万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团月。

月下闻笛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天色熔成水,蟾光链出银。

碧香三酌半,玉笛一声新。

小婉还清壮,多欢忽苦辛。

何人传此曲,此曲怨何人。

月下杲饮七首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一年遇暑一番愁,六月梢时七月头。

今夕追凉还得热,何时遇夏却逢秋。

蝶恋花(月下有感)

作者: 程垓 朝代: 宋代

小院秋光浓欲滴。

独自钩帘,细数归鸿翼。

鸿断天高无处觅。

矮窗催暝蛩催织。

凉月去人才数尺。

短发萧骚,醉傍西风立。

愁眼望天收不得。

露华衣上三更湿。

月下听孙季蕃吹笛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代

孙郎痛饮横长笛,玉雪胸襟铁石颜。

解喷清霜飞座上,能呼凉月出云间。

病创冻马嘶荒塞,失侣穷猿叫乱山。

可惜调高无听者,紫髯白尽鬓毛斑。

溪中月下寄扬子尉封亮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蘅若夺幽色,衔思恍无悰。

宵长霜雾多,岁晏淮海风。

团团山中月,三五离夕同。

露凝朱弦绝,觞至兰玉空。

清光液流波,盛明难再逢。

尝恐河汉远,坐窥烟景穷。

小人谅处阴,君子树大功。

永愿厉高翼,慰我丹桂丛。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晚上恋人相会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结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们的理由。

酒醒之后,美梦断了,花儿谢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花开不败,月亮也会升起,我们的心思也会永远一样。

这个时候,多希望我是杨柳的枝叶,这样就可以一直和春风相伴随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晚上恋人相会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结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们的理由。

酒醒之后,美梦断了,花儿谢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

苦恨:甚恨,深恨。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花开不败,月亮也会升起,我们的心思也会永远一样。

这个时候,多希望我是杨柳的枝叶,这样就可以一直和春风相伴随了。

绊惹:牵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词表现了不甘屈服于邪恶势力的美好爱情,表现出不幸命运中心灵的高贵、圣洁,表现出苦难人生中一对情侣的至爱情深,堪称爱情词中的千古绝唱。

  全词从上片的悲怆沉痛转向下片的美好期待。

心灵升华,笔力不凡,波澜起伏,感人至深。

词中用“花”、“月”的形象贯穿而成,既写了“花前月下”的相恋,也写了“花谢月朦胧”的爱情受阻,还写了“花”不尽,月无穷的美好祝愿。

随着花月意象所呈示的象征意义的流转,词人情感精神所经历的曲折变化也凸现出来。

  起首一句缅怀昔日两人相恋的幸福情境。

花前月下相逢,原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

但句中插入一“暂”字,便暗透出一丝悲意。

次句进一步点出恋人隔绝、欢会难再的现实。

“苦恨”二字叠下,足见词人痛苦之深重。

接下来“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用比兴的手法,喻说爱情受阻的现实。

“酒醒”,有“愁醒”之意。

“梦断”,喻往事已成空,而“花谢月朦胧”,则见证昔日美好爱情的春花已经衰谢,明月已经黯淡,竟成为情缘中断的象征。

“何况”二字,强调好事难成,不仅写恋人隔绝,而词情因之倍加悲怆沉痛。

  过片以千钧之力,从悲怆沉痛中陡然振起,将词情升华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花不尽,月无穷”两句是对偶,用比兴:花不尽,是期愿青春长;

月无穷,是期愿永远团圆。

紧接着,迸出“两心同”,则是坚信情人与自己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

由此可见恋人之间的离别,决非出于心甘情愿,实有难以明言的隐痛,则爱情实为横遭外来势力之摧残可知。

衰谢了的春花再度烂漫,而且永远盛开;

黯淡了的月亮再度光明,而且永远团圆。

这是美丽的幻境,也是美好的期愿,这些要升现词人破碎痛苦的心中,需要的正是“两心同”这种极大的力量。

如果没有对情人无比的爱和最大的信任,是决不可能产生这种精神力量的。

作者《千秋岁》词云“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可以注解“两心同”的深刻意蕴。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词人把甘为挽回春天即挽回爱情而献身的意愿,寄托结笔这优美的比兴之中。

  综上,此词通过叙写一段横遭挫折的爱情,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美好期望不断升华的向上精神。

宋晁补之评张先曰:“子野韵高”,乃深透之语。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388页 .

贺新郎(六月十五日夜西湖月下)

作者: 史达祖 朝代: 宋代

同住西山下。

是天地中间,爱酒能诗之社。

船向少陵佳处放,尘世必无知者。

暑不到、雪宫风榭。

楚竹忽然呼月上,被东西,几叶云萦惹。

云散去,笑声罢。

清尊莫为婵娟泻。

为狂吟醉舞,毋失晋人风雅。

踏碎桥边杨柳影,不听渔樵闲话。

更欲举、空杯相谢。

北斗以南如此几,想吾曹、便是神仙也,问今夜,是何夜。

12345 共73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