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秋同卢侍御、薛员外白蘋洲月夜

作者: 皎然 朝代: 唐代

隔暑蘋洲近,迎凉欲泛舟。

荣从宪府至,喜会夕郎游。

气夺沧浪色,风欺汗漫流。

谁言三伏夜,独此月前秋。

月夜散策县圃,有飞蝶,仍闻笛声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月明未许人早睡,笛声鲜与秋争清。

夜深不应有飞蝶,渠侬似欲伴人行。

月夜江行 / 旅次江亭

作者: 权德舆 朝代: 唐代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

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

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

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

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

  这是一首写羁旅之思的五言律诗。

  开头二句:“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

这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悲伤满面、夜不能寐的行旅者。

他忧思重重,满腹愁肠。

却又不知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只是机械地用手敲着船舷。

夜深了,繁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凉意,但却依然痛苦地伫立在船头。

上一句,“扣舷”二字,不仅点出题中的“江行”,而且是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

下一句,“浩露”,即繁露。

它暗示出时间已至深夜,而旅人待在船头的时间也已很久,因此衣襟都清凉起来。

诗人以饱尝旅途风霜雨露的境况,映衬出心境的凄凉,这是以内在的感受来写内心痛苦的。

  第三、四句,是点明其痛苦的原因:“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前一句是对开头二句的总括。

并且进一步说,在这孤舟远行的夜晚,处处都在触发着惹人伤感的情怀。

这就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那种无法诉说的苦情。

关于如此难耐的原由,后一句接着说:因为自己的一颗心正与万里之外的那颗心相系着。

这句诗妙在不是从单方面入手来写相思之情的。

而是说,自己与亲人虽相隔万里,但却心心相印。

因此,“远结万里心”比起单说“远思万里人”来,诗的意蕴就丰富得多,诗的韵味也更加深醇了。

  第五、六句:“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

”诗人抒写了相思离别的情怀。

上一句,“惜瑶草”江淹《别赋》有云:“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

”是说丈夫出外为官,闺中少妇自怜青春独处。

“瑶草”,即香草,为少妇自喻。

此处借用其意,以不无解嘲的语气说:我的深趣就在于怜惜妻子的青春独处。

下一句,“鸣琴”,即琴。

意思是说:今夜我要以琴声来寄托自己平日的怀抱,这或许能够排遣我内心的苦闷吧!

这两句诗不仅注意对仗的工整,而且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惜瑶草”,是对前面诗意的承接;

“寄鸣琴”,又开启了后面的诗意。

  最后两句:“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

”诗人通过展现一幅孤寂凄清的寒江月夜图,进一步表达羁旅苦情。

“三奏月初上”,既点出题中的“月夜”,又写出反复弹奏鸣琴的情景。

诗人原想借弹琴排遣苦闷的,无奈苦闷尚未消除,又见到了冉冉升起的明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对孤身远客来说,又添了一层行役情思。

也使原已悲苦的旅人,其苦情又向前推进了一层。

然而,还不仅如此。

诗人此时面对的是月色溶溶下的寂静空旷的令人生寒的大江。

而诗人的心境,也好似这条凄凉寂寞的“寒江”。

这儿的“深”字用得十分精当。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426-427页

点绛唇(月夜)

作者: 赵长卿 朝代: 宋代

离绪千重,角声偏著羁人枕。

那堪酒醒。

句引愁难整。

门锁黄昏,月浸梅花冷。

人初静。

斗垂天迥,雁落清江影。

月夜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代

人间执热难为睡,起听松风视月明。

天净略无云一点,夜深已是鹤三更。

自经秋后可曾雨,才入山来如许清。

能得风多残暑生,草根何处不蛩声。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作者: 颜真卿 朝代: 唐代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

——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

——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

——李崿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

——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

——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

——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

——陆士修

早夏月夜问王开

作者: 刘商 朝代: 唐代

清风首夏夜犹寒,嫩笋侵阶竹数竿。

君向苏台长见月,不知何事此中看。

月夜

作者: 刘方平 朝代: 唐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77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 3、 霍雷.唐诗总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793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lán)干南斗斜。

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77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 3、 霍雷.唐诗总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793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lán)干南斗斜。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77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 3、 霍雷.唐诗总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793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

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

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

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

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

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

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

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

第三句的“春气暖”。

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

于是春意俱足。

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

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

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

然而。

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

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

就更为寥寥。

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

次韵转运使鲜于侁新堂月夜

作者: 苏辙 朝代: 宋代

长爱陶先生,闲居弃官后。

床上卧看书,门前自栽柳。

低徊顾微禄,毕竟谁挽袖。

索莫秋后蜂,青荧晓天宿。

惟将不系舟,托此春江溜。

尺书慰穷独,秀句惊枯朽。

遥知新堂夜,明月入杯酒。

千里共清光,照我茅檐漏。

和刘元乐月夜寄贾耘老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胡床欲上庾公楼,那复周南叹滞留。

皓魄光连鲛室午,疏星冷浸洞庭秋。

锦袍有兴思姑熟,桃楫无心问莫愁。

唤取长江来入社,不劳牛渚问行舟。

678910 共47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