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

作者: 刘攽 朝代: 宋代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夏日初晴,诗人午睡醒来,只看到窗外的绿树和青苔。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忽然一阵南风把房门吹开,又掀起桌上的书页,诗人说这是他的老相识,来偷偷访问他了。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72-73页 .

青苔(tái)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初晴:天刚放晴;

刚放晴的天气。

青苔:苔藓。

梦余:梦后。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72-73页 .

青苔(tái)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夏日初晴,诗人午睡醒来,只看到窗外的绿树和青苔。

初晴:天刚放晴;

刚放晴的天气。

青苔:苔藓。

梦余:梦后。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忽然一阵南风把房门吹开,又掀起桌上的书页,诗人说这是他的老相识,来偷偷访问他了。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72-73页 .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李白《春思》诗说:“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这里说南风是我的老朋友,是反用其意。

唐人薛能《老圃堂》诗道:“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一本正经地埋怨春风吹落他正在阅读的书,这里的构思与薛诗相近,但称南风为老朋友,说它招呼不打一声,推门而入又翻书,比薛诗更见机趣活泼。

又,宋释显忠《闲居》诗:“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贺铸《题定林寺》诗:“蜡屐旧痕寻不见,东风先为我开门。

”句意也相近,可比读。

  第一句正好和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相反,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青苔满地”,比起刘禹锡“苔痕上阶绿”来,这“苔”要多得多。

同样描写幽静的境界,无苔,有苔,多苔之差是巨大的,王安石用无苔以表现“净”,刘禹锡用上阶绿之苔写独处陋室之“静”,这首诗满地之苔则因久雨初晴,其中差异不能不辨,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二句写午梦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一树碧无情”,但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

经过长时间雨洗之后,树更是绿油油的,多么令人惬意!

诸葛亮高卧隆中,一觉醒来,不是还高吟:“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吗?

想到这,诗人会心地笑了。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后两句。

诗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

诗人为读者种了一株诗苑“惹笑树”,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

其实,这样写并非诗人首创,发明权当属唐人,薛能的《老圃堂》有“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李白的《春思》有“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融薛、李诗句于一炉,经过锤炼锻造,又添上绝妙的“偷”字,表达效果远远超过了原作。

这绝不是“偷”,而是创新。

  而诗人在《致斋太常寺以杖画地成》中又用这一意境,写了:“杖藤为笔沙为纸,闲理庭前试草书。

无奈春风犹制肘,等闲撩乱入衣裾。

”可见,诗人对这一意境和这一手法是情有独钟。

但相比较而言,还是“偷开门户又翻书”来得更自然亲切,也更有趣些。

  清风翻书固然有趣,但也曾翻出莫大的悲剧来,金圣叹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翻出个文字狱来,丢了脑袋。

悲乎,秦始皇首创的中国文字狱!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260-261页 .

城南行

作者: 刘攽 朝代: 宋代

八月江湖秋水高,大堤夜坼声嘈嘈。

前村农家失几户,近郭扁舟屯百艘。

蛟龙婉蜒水禽白,渡头老翁须雇直。

城南百姓多为鱼,买鱼欲烹辄凄恻。

雨后池上

作者: 刘攽 朝代: 宋代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参考资料: 1、 李奎福.《历代名诗三百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237 2、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92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yán)楹(yíng)。

一雨池塘:一处雨后池塘。

淡磨:恬静安适。

淡,安静。

明镜:如同明镜。

檐楹:这里指房屋。

檐,房檐。

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舞:飘动。

更作:化作。

荷心:荷花。

参考资料: 1、 李奎福.《历代名诗三百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237 2、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92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yán)楹(yíng)。

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

一雨池塘:一处雨后池塘。

淡磨:恬静安适。

淡,安静。

明镜:如同明镜。

檐楹:这里指房屋。

檐,房檐。

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舞:飘动。

更作:化作。

荷心:荷花。

参考资料: 1、 李奎福.《历代名诗三百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237 2、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92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

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

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

“淡磨”二字颇可玩味。

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

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

“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

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

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

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

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

“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本是约句的一般造法(见《唐音癸签》卷三引杨仲弘语)。

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南田家

作者: 刘攽 朝代: 宋代

种田江南岸,六月才树秧。

借问一何晏,再为霖雨伤。

官家不爱农,农贫弥自忙。

尽力泥水间,肤甲皆疥疮。

未知秋成期,尚足输太仓。

不如逐商贾,游闲事车航;

朝廷虽多贤,正许赀为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