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唝曲六首

作者: 刘采春 朝代: 唐代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

自无枝叶分,莫恐太阳偏。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昨日北风寒,牵船浦里安。

潮来打缆断,摇橹始知难。

啰唝曲·那年离别日

作者: 刘采春 朝代: 唐代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采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军戏。

元稹曾有一首《赠刘采春》诗,赞美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选词能唱《望夫歌》”。

《望夫歌》就是《啰唝曲》。

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乐曲》云:“啰唝犹来罗。

”“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

据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见当时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况。

  《全唐诗》录《啰唝曲六首》,以刘采春为作者。

此曲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诗评家的推重。

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说:“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起黄莺儿’……刘采春所歌之‘不喜秦淮水’、盖嘉运所进之‘北斗七星高’,或天真烂漫,或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

”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更称此曲为“天下之奇作”。

这类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在文人诗篇之外,确实另有风貌,一帜别树,以浓厚的民间气息,给人以新奇之感。

其写作特色是: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语言上脱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纯用白描,全无烘托,而自饶姿韵,风味可掬,有司空图《诗品》所说的“不取诸邻”、“着手成春”之妙。

“那年离别日”是这组诗的第四首。

  这首诗写夫婿逐利而去,行踪无定。

张潮有首《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所写情事,与这首诗所写有相似之处。

“朝朝江口望”,一心望夫婿归来,而不料愈行愈远。

这正是望而终于失望的原因,正是每次盼到船来以为是夫婿的归船、却总是空欢喜一场的原因。

正如李鍈在《诗法易简录》中所分析:“桐庐已无归期。

今在广州,去家益远,归期益无日矣。

只淡淡叙事,而深情无尽。

”长期分离,已经够痛苦了;

加上归期难卜,就更痛苦;

再加以行踪无定,愈行愈远,是痛苦上又加痛苦。

在这情况下,诗中人只有空闺长守,一任流年似水,青春空负,因而接着在下一首诗中不禁发出“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的近乎绝望的悲叹了。

  随着唐代商业的发达,嫁作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因而有《啰唝曲》之类的作品出现,而闺妇、行人之所以听到此曲“莫不涟泣”,正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写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啰唝曲

作者: 刘采春 朝代: 唐代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