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

作者: 张旭 朝代: 唐代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6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1-72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jī)西畔(pàn)问渔船。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西畔:西边的水岸边。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6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1-72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jī)西畔(pàn)问渔船。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西畔:西边的水岸边。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6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1-72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

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

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

“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

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

三、四句,是问讯渔人的话:但见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断漂出,却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么地方呢?

这里,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从问话中虚写的,诗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难求的心情,也是从问话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来的。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巧妙。

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

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

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

清溪泛舟

作者: 张旭 朝代: 唐代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

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

山中留客

作者: 张旭 朝代: 唐代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

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

山光物态弄春晖(huī),莫为轻阴便拟归。

春晖:春光。

莫:不要。

轻阴:阴云。

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纵使:纵然,即使。

云:指雾气、烟霭。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

山光物态弄春晖(huī),莫为轻阴便拟归。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

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春晖:春光。

莫:不要。

轻阴:阴云。

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纵使:纵然,即使。

云:指雾气、烟霭。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

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

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

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充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

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机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艳。

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

“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

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

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

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

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

……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

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

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

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

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

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

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

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

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

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

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

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很有想法。

(赵其钧的评价)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便是上边所说,其实可以有另一种理解。

世界如此美好,天地万物都展现着美好的姿态。

但是不要因为一点挫折便觉得受挫,丧失信心。

你看,就算是万事如常,也会有看不见的矛盾会使你受伤。

山中留客,不是在山中留,而是在人生中留;

客,不是作者的朋友,而是在人生中遭受挫折的朋友们。

  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又把山中之景细致精确的表达了出来,这是因为“弄”的本意是卖弄,而在此却加以引申了,有“起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

  “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

首先,春天雨水多,山中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山中的游客从“云”中出来时衣服就已经变的湿润润的了。

其次,是在对客人进行挽留。

你怕下雨吗?

下雨不过是把你的衣服打湿而已,在这山中,即使是晴天也不会让你的衣服干着,那么你又何必害怕下雨了?

留下来吧!

何不欣赏欣赏这雨中美景呢,可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作者: 张旭 朝代: 唐代

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

春草

作者: 张旭 朝代: 唐代

春草青青万里馀,边城落日见离居。

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春游值雨

作者: 张旭 朝代: 唐代

欲寻轩槛列清尊,江上烟云向晚昏。

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华园。

山行留客

作者: 张旭 朝代: 唐代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