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元晦醉下祝融 文
平时兄弟间十三章四句送定叟弟之官桂林 文
时为桂林之役前一日刑部刘公置酒相饯曾节夫 文
通籍念无补,先庐获归休。
所忻三载间,暇日从公游。
城中十亩园,颇复依清流。
渺渺送归雁,翩翩下轻鸥。
驾言欲南鹜,踟蹰眷林丘。
况且远晤言,公唱孰与酬。
祖席近佳日,呼客仍我俦。
相与千载思,谁复念此下。
新诗更纡余,用以宽离忧。
它年南阜约,剥啄时相求。
四月四日饮吴仲立家海桐花下吴伯承以事不至 文
和元晦雪压竹韵 文
和元晦咏雪 文
立春偶成 文翻注译赏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时近年终冰霜渐渐减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晓。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眼前只觉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摇。
参考资料: 1、 汤霖.千家诗注析.1982年05月第1版:甘肃人民出版社,17-18 2、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9
律回岁(suì)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
岁晚:年终。
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节变化影响的事物,如动植物、水、山等等。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cēn)差(cī)。
生意:生机、生气。
满:遍布,充满。
参差:高低不齐。
形容水面波纹起伏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汤霖.千家诗注析.1982年05月第1版:甘肃人民出版社,17-18 2、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9
律回岁(suì)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时近年终冰霜渐渐减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晓。
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
岁晚:年终。
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节变化影响的事物,如动植物、水、山等等。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cēn)差(cī)。
眼前只觉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摇。
生意:生机、生气。
满:遍布,充满。
参差:高低不齐。
形容水面波纹起伏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汤霖.千家诗注析.1982年05月第1版:甘肃人民出版社,17-18 2、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9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诗的前二句“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写立春节气到来时的景象:冰霜渐渐融化,暖气渐渐回生,冬眠的小动物蠢蠢欲动,花草树木都感觉到了春的信息,万物仿佛从沉睡中睁开了朦胧的眼睛,看着时令的更新,考虑着迎接新春的到来。
“冰霜少”,透露出立春以后天气逐渐暖和。
“草木知”,透露出冬眠的蛰虫将要苏醒,草木将要萌发抽芽。
诗的首句写出今年立春的特殊性,在旧岁未尽时已经“律回”,抓住冰霜渐少作为春意萌动的表征,写冰霜显得比往年要少。
次句写自然界的变化,以拟人笔法写草木发绿,以代替具体的描写,最先告知了春天到来的消息。
后两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写诗人的悠然遐想:诗人不再有残冬寒冷瑟缩的感觉,走出室外,满目清新,似乎看见了萋萋芳草,灼灼红桃,碧烟轻浮,莺歌燕舞,鹅鸭戏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致。
回到眼前,只见宽广的湖面上,东风轻拂,波纹粼粼,水天一色,远帆点点。
这就使人进入了一个现实的立春境界,向往着那万紫千红、充满生意的春天早日到来。
“生意满”,让读者从中隐现看到茸茸芳草,碧烟轻浮,千红孕苞,鹅鸭戏于晴江,好鸟翔于佳木,春意盎然,处处生机勃勃的景致。
诗的三、四句,诗人借立春来阐发自己的人生哲理,启迪人们要善于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注意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融情人景,十分形象。
末句描绘了春水春风的生动景象,使全诗增色不少,读来如沐春风,有身临其境之感。
一个“满”字,把春意写尽,也进而折射出了诗人欣慰的心态。
诗人从立春这个节日“阴极阳生”的特点,命意也不过说“一阳复始,万象更新”。
但诗人在内容上略加提炼,在表达上以“春才到便觉得生意满”的“夸饰”手法,预示春浓的景象,以显示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对春天美景的爱好,使人默默地意会到,诗人所热情歌颂的是:只要有积极的因素,便会有积极的反应。
此诗形象地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所见所感,语言朴质清新,以景句结尾,意味无穷。
感情丰富,比喻形象,给读者以生机盎然的感觉。
诗人捕捉大地回春景象,眼光敏锐,诗语生动,表达的是一种欣喜的心情。
在写法上,对仗工整,用词传神,而又不露斧凿痕迹。
全诗以“律回”为契机,律一回,就冰霜少,则春天的温煦可知;
“春到人间草木知”,以拟人化的手法:开春草木最先发芽。
颇含韵外之致,与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句“东风吹水绿参差”,亦是状物准确生动的好句。
以绿波荡漾,把视野引入水天相接的境界,以景结,面余味无穷,给人以开朗畅快的感染,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悠然自得而又有无穷遐思。
参考资料: 1、 汤霖.千家诗注析.1982年05月第1版:甘肃人民出版社,17-18 2、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