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岑郎中 文
感春 文
咏史 / 和蕃 文翻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石家庄市: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319-320页 2、 范凤驰.新选唐诗精华.北京市: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223-224页
霁雪 / 韩舍人书窗残雪 文翻赏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大风卷走寒冷的云朵,昨晚虽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气晴朗了。
江边的烟雾一扫而空,于是柳树的枝条显得更加轻盈。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诗人目光所及处)屋檐下几片空地的积雪没有人打扫,(诗人挑灯夜读)不经意间,又是一个晚上过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首句点出残雪产生的背景。
“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
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轻摆。
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极好的铺垫。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
雪后天晴,烟云荡尽,江天高朗明净,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
“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
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
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
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
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
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
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三句转笔蓄势。
目光由远处转向近处,范围从整个江郊转向韩舍人的檐前,景象从壮阔转向细微。
“数片”说明雪之残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
“无人扫”突出环境之幽雅清静,故能映雪夜读。
如此蓄足笔势,结句的出现便如顺水之舟了。
结句“又得书窗一夜明”仍紧扣住“残雪”写想象中之虚景。
说明雪还没有融尽,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显得环境格外清幽,可以像晋代孙康那样映雪夜读。
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残雪一化,雪的踪迹全无,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
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
据《尚友录》载:“晋孙康,京兆人。
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此句暗用其事,还兼有赞美韩舍人刻苦好读之意。
如此用典,咸淡自知,却了无痕迹,真是进入了化境。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77-178页
塞下曲 文
惨惨寒日没,北风卷蓬根。
将军领疲兵,却入古塞门。
回头指阴山,杀气成黄云。
上山望胡兵,胡马驰骤速。
黄河冰已合,意又向南牧。
嫖姚夜出军,霜雪割人肉。
塞北无草木,乌鸢巢僵尸。
泱渀沙漠空,终日胡风吹。
战卒多苦辛,苦辛无四时。
晚渡西海西,向东看日没。
傍岸砂砾堆,半和战兵骨。
单于竟未灭,阴气常勃勃。
城上画角哀,即知兵心苦。
试问左右人,无言泪如雨。
何意休明时,终年事鼙鼓。
塞下曲 文翻注译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
将领们扫空敌营归来,高举旌旗直入玉门关东。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三千战马放蹄飞奔,冷冷的落日沉入平原秋草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
汉将:唐朝的将领塞:要塞玉关:玉门关。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
将领们扫空敌营归来,高举旌旗直入玉门关东。
汉将:唐朝的将领塞:要塞玉关:玉门关。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三千战马放蹄飞奔,冷冷的落日沉入平原秋草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