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文登营 文
韬钤深处 文翻译赏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小楼生活暂时是高枕无忧的,但别忘了虎狼在侧(日本倭寇)。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倒酒招呼客人,坐下来挥麈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戚继光看兵书一直看到天黑,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看兵书的感想和体会,直到满天星辰,宝剑也是横放在身边,不敢有丝毫懈怠,随时准备上阵杀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小楼生活暂时是高枕无忧的,但别忘了虎狼在侧(日本倭寇)。
小筑:小楼。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倒酒招呼客人,坐下来挥麈谈兵。
挥麈(zhǔ):挥动麈尾。
晋人清谈时,常挥动麈尾以为谈助。
后因称谈论为挥麈。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戚继光看兵书一直看到天黑,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看兵书的感想和体会,直到满天星辰,宝剑也是横放在身边,不敢有丝毫懈怠,随时准备上阵杀敌。
云护:云层遮掩,即天黑。
牙签:即书签,代指书籍。
如孔尚任《桃花扇》:“堂名二酉 ,万卷牙签求售”。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的《韬钤深处》这首诗出自戚继光的诗文集《止止堂集·横槊稿》,是他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时所写。
当时戚继光的生活十分平静,但是,他不甘心这种碌碌无为的生活,渴望做出一番事业,为边疆的安宁奉献一生。
于是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题武夷 文
出塞二首 文
塞外观音岩 文
辛未除夕 文
宿石门驿闻马嘶 文
望阙台 文翻注译赏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
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参考资料: 1、 王英志主编.历代名家绝句评点: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04 2、 傅德岷,李书敏主编.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重庆出版社,1997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chén)銮(luán)。
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
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
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宸銮:皇帝的住处。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参考资料: 1、 王英志主编.历代名家绝句评点: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04 2、 傅德岷,李书敏主编.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重庆出版社,1997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chén)銮(luán)。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
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
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
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宸銮:皇帝的住处。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参考资料: 1、 王英志主编.历代名家绝句评点: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04 2、 傅德岷,李书敏主编.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重庆出版社,1997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
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
“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
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
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
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
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
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
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
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
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
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
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
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
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
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
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朱枝富.边塞军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2、 韩盼山,詹福瑞,李广增,梁志林编著.中华诗魂——历代爱国诗词选析: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1
马上作 文翻注译赏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边草 一作:边月)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边草 一作:边月)驰聘疆场、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北方边关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北驱(qū)驰(chí)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边草 一作:边月)南北驱驰:戚继光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宼的侵扰,又曾镇守北方边关。
主:指明朝皇帝。
边月:边塞的月亮。
这里的边塞指山东沿海登州卫等地。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江花边草:南方江边和北方边塞的花草树木。
横戈:手里握着兵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北驱(qū)驰(chí)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边草 一作:边月)驰聘疆场、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北方边关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
南北驱驰:戚继光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宼的侵扰,又曾镇守北方边关。
主:指明朝皇帝。
边月:边塞的月亮。
这里的边塞指山东沿海登州卫等地。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江花边草:南方江边和北方边塞的花草树木。
横戈:手里握着兵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边草 一作:边月)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从福建、广东到蓟州,可说一在天南,一在地北。
“南北驱驰”四字,概尽戚继光一生大节。
“报主情”,并非不喜欢安定的生活,只是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
全句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襟怀。
而次句一“笑”字更是意极浑含,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
为了抗倭事业,一生中到过山清水秀的南方,也到过波涛汹涌的山东海防,行色匆匆间,总无暇顾及周围美好的景色。
作者说:江畔紫嫣红的鲜花和江防皎洁明朗的月亮恐怕要笑我不懂得欣赏了吧。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这两句是“平生”、“南北驱驰”的更具体的说明。
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形像跃然纸上,他是紧紧与战马与横戈联在一起,不能须臾分离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初读似乎是一个凑句,其实很有妙用。
它出现在“都是横戈马上行”的点睛之笔的前面,起到了必要的渲染作用,使读者感到,一日横戈马上英勇奋战并不难,难的是三百六十天如一日,更难的是年年如此,“平生”如此。
这首诗平易自然,琅琅上口。
而作者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更让人钦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