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素鱼贻友人 文
八至 文翻注译赏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最近也是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和月,最亲也是最疏的是夫妻。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733 .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最。
八至:此以诗中有八个“至”字为题。
东西:指东、西两个方向。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疏:生疏,关系远,不亲近。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733 .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最近也是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溪。
至:最。
八至:此以诗中有八个“至”字为题。
东西:指东、西两个方向。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和月,最亲也是最疏的是夫妻。
疏:生疏,关系远,不亲近。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733 .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首诗很有哲理意味。
由于首字“至”字在诗中反复出现八次,故题名“八至”,这在文人诗中很别致。
此诗由远近东西至深浅清溪,再至高明日月,又至亲疏夫妻,诉尽人生无奈颓靡之态。
全诗二十四个字, 却是一程生命由盛及衰的花开花落,道破了人生的真相。
首句“至近至远东西”,写的是一个浅显而至真的道理。
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极,任何地点都具有这两个方向。
两个物体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东西区别。
所以“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为零,“至近”之谓也。
如果东西向的两个物体方向相反,甚至无穷远,仍不外乎一东一西,可见“东西”说远也远,乃至“至远”。
这“至近至远”统一于“东西”,是常识,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
“至深至浅清溪”,清溪不比江河湖海,一目了然能看到水底,“浅”是实情,是其所以为溪的特征之一。
然而,它又有“深”的假象,特别是水流缓慢近于清池的溪流,可以倒映云鸟、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测浅深,因此也可以说是深的。
如果说前一句讲的是事物的远近相对性道理,这一句所说的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属于辩证法的不同范畴。
同时这一句在道理上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世态人情。
总此两句对全诗结穴的末句都具有兴的意味。
“至高至明日月”,因为旁观者清,站得高望得自然就远看得自然明朗。
日月高不可测;
遥不可及,这个道理很浅显。
这第三句,也许是最肤浅的。
“高”是取决于天体与地球的相对距离,而太阳与月亮本不一样。
“明”指天体发光的强度,月亮借太阳的光,二者更不一样。
但是日月同光是人们的感觉,日月并举是向有的惯例,以此入诗,也无可挑剔。
这个随口吟出的句子,在全诗的结构上还有其妙处。
警句太多容易使读者因理解而费劲,不见得就好。
而警句之间穿插一个平凡的句子,恰有松弛心力,以便再度使之集中的调节功能,能为全诗生色。
诗人作此句,应当是意在引出下句。
前三句虽属三个范畴,而它们偏于物理的辩证法,唯有末句专指人情言之,是全诗结穴所在——“至亲至疏夫妻”。
因为夫妻是没有血缘的亲人,在一起就是一个人,分开则形同陌路,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之。
当代某些学者试图以人的空间需求来划分亲疏关系。
而“夫妻关系”是属于“密切空间”的,特别是谈情说爱之际。
从肉体和利益关系看,夫妻是世界上相互距离最近的,因此的确是“至亲”莫若夫妻。
然而世间的事情往往是复杂的,伉俪情深固然有之,貌合神离而同床异梦者也大有人在。
夫妻间也有隐私,也有冲突,也有反目成仇的案例,正所谓“爱有多深,恨有多深”,不相爱的夫妻的心理距离又是最难以弥合的,因此为“至疏”。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夫为妻纲,男女不平等的地位造成了夫妻不和谐的关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了没有爱情的婚姻,而女子的命运往往悲苦。
这些都是所谓“至疏”的社会根源。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妙在饶有哲理和兴义,则末句之妙,专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这首诗和一般讲究起承转合的诗不同,这诗语言淡致,和唐代诗僧王梵志的诗一样平白如话,但平中见奇绝。
诗的前三句是个过场,其存在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
层云叠嶂,前三句过后,才显出最后一句峰峦。
“至亲至疏夫妻”这话满是饱经人事的感觉,比一般的情诗情词要深刻得多,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
夫妻间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不共戴天。
这当中爱恨微妙,感慨良多,寻常年轻小姑娘想说也说不出来,必得要曾经沧海,才能指点归帆。
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些,李冶才宁愿放纵情怀。
因此,即使隔了千年,也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233-234 .
寄朱放(一作昉) 文
句 文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季兰五六岁时,其父抱于庭, 令咏蔷薇云云。
父恚曰:“必失行妇也。
”后竟如其言) 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
(《卧病》) 鞞鼓喧行选,旌旗拂座隅。
(《陷贼寄故人》) 不睹河阳一县花,空见青山三两点。
(《寄房明府》, 以上俱见《吟窗杂录》)
送阎二十六赴剡县 文
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 文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泉常自闻。
玉琴弹出转寥夐, 直是当时梦里听。
三峡迢迢几千里,一时流入幽闺里。
巨石崩崖指下生,飞泉走浪弦中起。
初疑愤怒含雷风, 又似呜咽流不通。
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
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令仲容听不足。
一弹既罢复一弹, 愿作流泉镇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