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联句

作者: 李忱 朝代: 唐代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黄檗 出身:此指出处。

瀑布由山岩高处泻落,出身自然极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 作波涛:谓掀起波涛。

此处当有一个渐进过程:瀑布注成溪流,溪流汇成江河,江河入海,掀起波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

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

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

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

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

’宣宗曰:‘当为续成之。

’(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

”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

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

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

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

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

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

“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

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

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

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

“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

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

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

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

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

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

“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

“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

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幸华严寺

作者: 李忱 朝代: 唐代

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

帐殿出空登碧汉, 遐川俯望色蓝笼。

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

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

重阳锡宴群臣

作者: 李忱 朝代: 唐代

款塞旋征骑,和戎委庙贤。

倾心方倚注,叶力共安边。

百丈山

作者: 李忱 朝代: 唐代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 山河长在掌中看。

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题泾县水西寺

作者: 李忱 朝代: 唐代

大殿连云接爽溪,钟声还与鼓声齐。

长安若问江南事,说道风光在水西。

吊白居易

作者: 李忱 朝代: 唐代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童子”:二句重点突出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

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对其诗的喜爱,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诗的首联运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艺术成就。

“缀玉联珠”是形容他诗文的艳丽光彩,而“六十年”,则指他的创作生涯。

“诗仙”,是溢美之辞,是对白居易的高度评价。

  “谁教冥路作诗仙”一句其悲可见,其哀可闻。

唐宣宗是说,对于这位世间不可多得的诗仙,我敬重不够、仰慕不够呀!

你怎么就突然间走到冥路上去了呢?

读到这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多情的皇帝,正眼含热泪,仰望长天,低声呼唤,令人感动。

  诗的颔联则表达了诗人无比惋惜之情。

唉!

浮云,造化也没有办法挽留住白乐天了,他永远地去了,我又有什么回天之力呢?

只有扼腕长叹罢了。

这里运用对仗和互文的修辞,将作者对白居易的浓浓思念之情凝聚在精练的语句中,情愫深,意韵长。

  接下来的颈联,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

“童子解吟”“胡儿能唱”蕴涵深意:其诗所知人多,所晓域广,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圆润悦耳。

作者没有直接说他的诗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尾联则进一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和对白居易去世的无比悲怆之情。

这是在颈联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文章已满行人耳”,白居易的诗如风一般流行,与行人形影不离: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听到吟诵白诗的声音。

而作者听到吟诵之声,就会牵动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内心充满无比悲伤与哀痛。

  全诗语言通俗凝练,感情真挚,既表现了对白居易仙逝的哀痛,又表现了对他诗歌的赞赏,同时突出了白诗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作者: 李忱 朝代: 唐代

海岳宴咸通。

七载秉钧调四序,一方狱市获来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