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逐人来·星河明淡

作者: 李持正 朝代: 宋代

星河明淡。

春来深浅。

红莲正、满城开遍。

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

皓月随人近远。

天半鳌山,光动凤楼两观。

东风静、珠帘不卷。

玉辇待归,云外闻弦管。

认得宫花影转。

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

作者: 李持正 朝代: 宋代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春风轻柔,小桃上指枝头,脱却厚重冬装,换上新春的罗衣。

每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华美的灯相互竞美的地方,人月两团圆。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御街上箫鼓沸腾,漫长的夜晚寒气四处弥漫,与所爱恋的美人重逢,手携手漫游。

夜色将尽,游人渐散,欢声笑语流溢的千门万户,笑声在帘幕后。

参考资料: 1、 萧希凤注.《宋词三百首简注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27页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该词上片第一句“小桃枝上春风早”,起笔便以花期点明节令。

紧接着下句就写自己对早春的切身感受。

“初试薄罗衣。

”这句大意是说脱却冬装,新着春衫,感到浑身的轻快,满心的喜悦。

此刻,词人所喜悦的何止于此,下边纵笔直出本意。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寥寥几笔,不但华灯似海、夜明如昼、游人如云、皓月当空,境界全出,而且极高妙地表现了词人自己喜悦之满怀。

词人如此喜悦的心怀,也只有遇到这盛大的境界可以充分表现。

“人月圆时”,这句话完整地描写出人间天上的美满景象,也包含着词人自己与所爱之人欢会的一份莫大喜悦。

虽然“年年乐事”,透露出自己此乐只是一年一度,但将自己此乐融入了全人间的欢乐,词境便阔大,意趣也高远。

上片通过描绘华灯似海极从视觉角度写元宵之盛。

  下片第一句“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此处箫鼓沸腾则突出元宵听觉感受之盛。

热烈的节日气氛,融化了正月料峭的春寒。

欢闹的人群,沉浸于金吾不禁的良宵。

词人笔调,带有浪漫色彩。

在美好的环境里,词人与所爱恋的美人重逢,手携手漫游欢乐的海洋里。

这三句从满街箫鼓写到纤手重携,词人仍然是把一己的欢乐融入人间的欢乐来写的。

“更阑人散”说的是夜色将尽,游人渐散,似乎元宵欢乐也到了尽头。

然而不然。

“千门笑语,声在帘帏”,这两句最后再度把元宵之欢乐推向新境。

结笔三句用的是“扫处即生”的手法。

扫处即生法,一般是用词的开端,如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即是显例。

此词用之于结笔,更见别致。

这三句一收一纵、一阖一开,深刻有力地表现了人们包括词人自己此夕欢乐之无极。

欢声笑语流溢的千门万户,其中也有词人与情人约会的那一处。

所以,结笔是把一己之欢乐融入了人间欢乐。

  这首词的上片写观灯的盛况,下片写节日的欢腾与喜悦。

全词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生动地表现了节日气氛。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2-1243页

明月逐人来

作者: 李持正 朝代: 宋代

星河明淡。

春来深浅。

红莲正、满城开遍。

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

皓月随人近远。

天半鳌山,光动凤楼两观。

东风静、珠帘不卷。

玉辇待归,云外闻弦管。

认得宫花影转。

人月圆令/人月园

作者: 李持正 朝代: 宋代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