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病寄苗员外

作者: 李端 朝代: 唐代

故人初未贵,相见得淹留。

一自朝天去,因成计日游。

月明应独醉,叶下肯同愁。

因恨刘桢病,空园卧见秋。

宿深上人院听远泉

作者: 李端 朝代: 唐代

泉声宜远听,入夜对支公。

断续来方尽,潺湲咽又通。

何年出石下,几里在山中。

君问穷源处,禅心与此同。

杂曲歌辞。春游乐二首

作者: 李端 朝代: 唐代

游童苏合带,倡女蒲葵扇。

初日映城时,相思忽相见。

褰裳踏露草,理鬓回花面。

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

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

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

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

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作者: 李端 朝代: 唐代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

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

猿声寒过水,树色暮连空。

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

题郑少府林园

作者: 李端 朝代: 唐代

谢家今日晚,词客愿抽毫。

枥马方回影,池鹅正理毛。

竹筒传水远,麈尾坐僧高。

独有宗雷贱,过君著敝袍。

送杨皋擢第归江东(一作送表丈杨皞)

作者: 李端 朝代: 唐代

隋堤望楚国,江上一归人。

绿气千樯暮,青风万里春。

试才初得桂,泊渚肯伤蘋.拜手终凄怆,恭承中外亲。

闺情

作者: 李端 朝代: 唐代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月落星稀眼看东方就要发亮,一夜未睡孤灯还摇曳着昏光。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披起衣服走到门前急切探看,恼恨那报喜的鹊声把人欺谎。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石家庄市: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571-572页 2、 尚永亮.唐诗观止.西安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591-592页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梦难成:指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fèn)朝来鹊喜声。

不忿:不满、恼恨。

一作“不问”。

鹊喜声:古人认为鹊声能预报喜事。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石家庄市: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571-572页 2、 尚永亮.唐诗观止.西安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591-592页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月落星稀眼看东方就要发亮,一夜未睡孤灯还摇曳着昏光。

梦难成:指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fèn)朝来鹊喜声。

披起衣服走到门前急切探看,恼恨那报喜的鹊声把人欺谎。

不忿:不满、恼恨。

一作“不问”。

鹊喜声:古人认为鹊声能预报喜事。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石家庄市: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571-572页 2、 尚永亮.唐诗观止.西安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591-592页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述环境并叙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营造出了这首诗的整体氛围。

月落星稀,月亮已经快要不见了,天马上就亮了,星星也非常稀少,这样的夜色并非心旷神怡,却有着一种挥之不尽的忧愁和伤感。

然后诗人将视角由窗外逐渐移向窗内,一盏孤灯和不能入眠的女主人公兀自相对。

诗人并未直接诉说女主人公的不眠是因思念的缠绵,而是从侧面描写“月落星稀”的天色,以及女子深夜不眠的场景,所以就多了一些委婉曲折之致。

“孤灯”,说明了众人皆睡而女子独醒,暗示女子必是心有所思。

“孤”字更是对女子孤寂的心境起到了深刻的暗示作用。

  上面的两句可谓静之极矣。

万篇俱寂,众人都沉醉在梦乡之中,只有一个满怀心事的女子独自醒着。

到了第三句,写了一个动静之间的转折:女子起身张望动作。

“不忿朝来鹊喜声”,原来,是黎明时分勤快的喜鹊飞到门前树枝上,那声音让女子误以为是郎君归来。

一刹那的惊喜随即转为恼恨,因此对喜鹊“不忿”起来。

不忿,是一个十分口语化的词,女子那一刻的恼恨是没来得及掩饰、自然而然产生的,因此用口语来表现,就比雕琢过的书面语更传神、更贴切。

在这一瞬间仿佛能看到女子皱起的眉头,或者嘟起的小嘴。

其实,这罪过不是喜鹊的,女子的不忿,表面是怨恨喜鹊让自己空欢喜一场,实际上是对迟迟不归的郎君的痴怨,对自己独守空房、在相思之苦中煎熬的气恼。

儒家传统的诗教讲究“怨而不怒”,方不失“温柔敦厚”之旨。

此诗这种表里两面的写法,恰是这种旨趣。

  这首诗借助景物和氛围来暗示情绪,使得情绪的幽深缓缓展开。

前两句用有着一致意味的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后两句用人物动作和心理的描画,使得诗意活动了起来,由“静”而“动”,再转入“静”,在结构和意蕴上都起了波折,有了变化,整首诗就此生动完整起来,添了许多“生气”。

诗人用清新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含蓄细腻,楚楚动人,令读者读了之后,自然对她产生深厚的同情。

这首诗尾句不仅带着口语色彩,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在简洁明快中包容着丰富的情韵。

诗人作了十分精炼的概括,把少妇起床和后来恼恨的原因都略去不提,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

这样诗意就变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北京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年:344-345页

关山月

作者: 李端 朝代: 唐代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

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感兴

作者: 李端 朝代: 唐代

香炉最高顶,中有高人住。

日暮下山来,月明上山去。

送友人游江东

作者: 李端 朝代: 唐代

江上花开尽,南行见杪春。

鸟声悲古木,云影入通津。

返景斜连草,回潮暗动蘋.谢公今在郡,应喜得诗人。

12345 共22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