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文
帝尧平百姓,高祖宅三秦。
子弟分河岳,衣冠动缙绅。
盛名恒不陨,历代几相因。
街巷涂山曲,门闾洛水滨。
五龙金作友,一子玉为人。
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
风标自落落,文质且彬彬。
共许刁元亮,同推周伯仁。
石城俯天阙,钟阜对江津。
骥足方遐骋,狼心独未驯。
鼓鼙鸣九域,风火集重闉。
城势馀三板,兵威乏四邻。
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
耿介酬天子,危言数贼臣。
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
受禄宁辞死,......更多
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 文
铜门初下辟,石馆始沉研。
游雾千金字,飞云五色笺。
楼台横紫极,城阙俯青田。
暄入瑶房里,春回玉宇前。
霞文埋落照,风物澹归烟。
翰墨三馀隙,关山四望悬。
颓峰暌酌羽,流水旷鸣弦。
虽欣承白雪,终恨隔青天。
和酬虢州李司法 文
唇齿标形胜,关河壮邑居。
寒山抵方伯,秋水面鸿胪。
君子从游宦,忘情任卷舒。
风霜下刀笔,轩盖拥门闾。
平野芸黄遍,长洲鸿雁初。
菊花宜泛酒,浦叶好裁书。
昔我芝兰契,悠然云雨疏。
非君重千里,谁肯惠双鱼。
夜送赵纵 文翻译赏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自古来天底下人人称赞。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今晚上送你回赵州故乡,空中月明如水洒满前川。
参考资料: 1、 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9 2、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18-19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自古来天底下人人称赞。
赵纵:杨炯友人,赵州人。
赵氏连城璧(bì):战国时,赵国得到一块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后,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故称连城璧。
此处用赵氏喻指赵纵,连城璧喻指其才华。
连城璧,价值很多座城市的宝玉。
这里指战国时赵国的和氏璧。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今晚上送你回赵州故乡,空中月明如水洒满前川。
君:指赵纵。
旧府:赵国的故地,指赵纵的家乡山西。
参考资料: 1、 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9 2、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18-19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夜送赵纵》是一首送别诗,写得气魄宏大。
赵纵是赵地的赵姓人,诗人为他送别,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下尽人皆知的战国时赵惠文王那块和氏璧的故事。
首句“赵氏连城璧”,是诗人以国之瑰宝和氏璧比喻赵纵的品貌。
次句“由来天下传”,借美玉的名传天下,进一步比喻赵纵的名气。
他是名声远播四海之内的。
诗人用比兴手法,明写和氏璧价值连城,盛名久传,暗比赵纵才华出众,天下闻名,符合地点,符合姓氏,显得非常贴切自然。
诗人借助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称赞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发。
第三句“送君还旧府”,这本来是平铺直叙,但力托全诗,可举千斤。
照应首句寓意深邃,扣住题目中的“送”字,含有“完璧归赵”的意思,让主题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一路顺风,平安到达的祝愿。
诗人构思巧妙,立意高远,使人折服。
从诗意推测,赵纵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辞归故里。
在诗人眼中,他是远离尘嚣,冰清玉洁,“完璧归赵”。
“送君还旧府”,这近似白话之句确是一个点睛之句,它使前面的喻句有落脚点,后面的景句有依托,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内容。
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抚慰、称颂、仰慕之情,也都淋漓尽致再现出来。
末句“明月满前川”,纯粹地描写景物,暗应题目中的“夜”字,以明月隐喻玉璧,璧如月洁,月如璧明,进一步称颂赵纵。
同时,一个“满”字,既描绘了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的满腹别情。
诗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地点在奔流不息的河边。
当朋友张帆远离之后,诗人伫立遥望,但见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空旷孤寞之意袭人。
结束语真实地表达出诗人送别故人后的深切感受:惆怅、虚渺。
但他又庆幸朋友“完璧归赵”隐退故里,流露出憎恶官场、甚至逃避现实的情绪。
全诗融叙事、写景于一炉,巧用典故,比兴得体,语言明白晓畅,形象鲜明可感。
深入浅出,比喻设譬通俗易懂,写景自然贴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借情写景,意境深邃,别有情致。
参考资料: 1、 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9 2、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18-19 3、 袁忠岳.唐人咏怀绝句精品赏析:花城出版社,1991:17-18
刘生 文
梅花落 文赏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辞”。
这首诗通过女主人公的赏梅来表现了她对行人(即她的丈夫)的思念,反映了战争的长久,亲人无音信。
读者从妻子思念丈夫的切切情感中可以看出当时边关战争的时间之长,守疆的重要性。
此诗既是咏物诗,又是闺情诗。
前四句咏物,后四句写人。
首联的梅花引出了尾联中对春恨的感慨,“一株梅”则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
诗味醇厚,形象逼真。
参考资料: 1、 诗词评析内容由朝阳山人提供
从军行 文翻注译赏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
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
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27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zhāng)辞凤阙(què),铁骑绕龙城。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27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zhāng)辞凤阙(què),铁骑绕龙城。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
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
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27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
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
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27
出塞 文
巫峡 文赏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
灵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
灵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垂拱元年(685)诗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司法参军途经巫峡时。
诗人此次由太子詹事司直光崇文馆学士调出为梓州司法参军,是受从弟杨神让附徐敬业叛乱的牵连,带有贬谪的性质,因此心境郁悒,沿途写下的几首山水诗都有忧郁不平之气,而本诗是较典型地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灵活动的一篇。
全诗十六句,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所见,后八句写所思。
首四句总写巫峡的气势,先化用古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盛弘之《荆州记》)之意,叙述巫峡之长,然后通过对悬崖峭壁的描绘衬托巫峡之险:岩峦重叠一望无际,层层壁立的峭崖上摩云霄(苍苍,天色,出《庄子》)。
三四两句用平视和仰视的角度展现了巫峡的幽深窅远和两岸峭壁的险峻。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曾这样描写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杨炯这里显然是受其影响的,但诗人并没停留在这一般的描绘上,从第五句开始,诗人对巫峡的险状进行了具体刻划。
“绝壁横天险”四句应是写一处具体的险要,它横立江中,上面长满青苔,就是在夜里也看得很清楚。
下面流急浪险,哪怕没风也波涛喷激,令人心惊。
这是诗人夜中乘舟途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看来诗人不知其地名。
难以称名指实,但这么一来,就使得它由实变虚,部分地超脱了现实,带上一种象征意义——与诗人的境遇相映衬,成为仕途凶险的象征。
诗人遭到政治上的打击,远贬殊方。
此刻面对巫峡风波之险,自然就联想到仕途的凶险莫测,于是一连串的感触油然而生。
从第九句开始,诗转入后半部的情绪抒写,与前面的景物描绘构成对称的格局。
“忠信”四句承上用比喻表达自己的信念:只要自己光明磊落,恪守着以忠事君、以信处世的准则,象这样泛舟历险又有什么可忧惧?“砥柱”在河南三门峡,俗称三门山,黄河分流包山而过,是水流极险急之处。
“吕梁”即吕梁山,在山西省西部,相传大禹治水曾闢吕梁洪通黄河。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两句一言其险,一言其远,泛言可以行于四方,化险为夷。
诗人由行舟所历的天险联想到宦途所遭人祸,就信笔借行舟为喻,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
虚实之间,过渡巧妙自然,了无痕迹。
至此为止,诗中的情调一直是开朗自信的,前途充满了希望。
然而诗人毕竟身处逆境,当走上贬谪之途的此际,怎么可能没有一丝伤感呢,尤其是自己遭贬纯属无故株及,自不免怨愤不平。
“美人”两句就表达了这种情绪。
古诗中美人常用来比喻理想或君主、友人,这里是比喻君王,而以灵芝自喻,两句意思说自己远离朝廷,空有忠贞和才干不能进用、报效。
托词虽婉,心情却颇为激切,诗人对自己忠而见疏、怀才不用的遭际深觉不平,可是又无可奈何。
在这种心情下,听到峡中凄厉哀绝的猿啸,他不由得一阵伤感,潸然泪下了。
《水经注》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屡引凄异,空岫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诗人在这里将典故与现实、环境与心情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情景交融、联想丰富的艺术境界,读来令人对作者的遭遇产生深深的同情。
写山水而寄托自己的情思,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特色。
在这样的山水诗中,山水景物不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
而成为与作者的心境相感发相映衬的表现媒介。
作者寄意于山水,是为了抒发情感,因此,诗中的景物描绘有时就不那么刻意求工。
杨炯这首诗就是如此,它写景雄浑开阔而不求工细,为主体的情感活动构成了恰当的背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