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院早春 文
江行 文
凉州曲二首 文
听筝 文翻注译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70-672 .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
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似逐”两句:似,好像。
逐,追逐。
态,状态,情态。
随,追随。
识,认得,辨别。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
灯影:灯下的影子。
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更(gèng):更加,愈加。
几重(chóng):几层。
“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70-672 .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
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似逐”两句:似,好像。
逐,追逐。
态,状态,情态。
随,追随。
识,认得,辨别。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
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
灯影:灯下的影子。
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更(gèng):更加,愈加。
几重(chóng):几层。
“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70-672 .
秋怨 文
征人怨 / 征怨 文翻注译赏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zhāo)朝马策与刀环。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2-673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4-395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zhāo)朝马策与刀环。
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
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朝朝:每天,日日夜夜。
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
青冢(zhǒng):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2-673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4-395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zhāo)朝马策与刀环。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
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朝朝:每天,日日夜夜。
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
青冢(zhǒng):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2-673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4-395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
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 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令人凄绝。
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
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
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此诗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
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
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
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 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
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
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2-673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4-395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