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 文翻注译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参考资料: 1、 李丹,孟勋主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06:138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
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参考资料: 1、 李丹,孟勋主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06:138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
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参考资料: 1、 李丹,孟勋主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06:138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
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参考资料: 1、 高梓信主编.感动小学生300首古诗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5:168 2、 曾令衡 .于质朴中见真性情:湖南教育杂志编辑部,1983年:20
黄生借书说 文翻注译赏
峡江寺飞泉亭记 文翻译赏
山行杂咏 文翻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山路崎岖不平,山峰延绵不绝。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周围的青山就像蝉茧一样把人包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前面还有路可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文赏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
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
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
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
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
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
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
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
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
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
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一笛"指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
在中国古诗中,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
"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
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一转云:"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
作者先闻"水上声",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结束,才想起要与友人相会。
尾联云:“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此联乃回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但他们却久久的相对无语,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
他们的衣襟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犹如他们的心灵也被凄清的笛声净化了一般。
友人的心声已在笛声中倾诉殆尽,作为知心朋友,作者对此已经领会和理解,无须多问,亦不必多言,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
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歌的主旨在于表现作者与李晴江作为知音的深厚友谊,诗中却无一语表达此意,只是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月下吹笛"时的景象与两人相逢时无言的情状,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这也正体现了袁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夜话》)的诗论理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独秀峰 文翻赏
品画 文
马嵬 文翻注译赏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
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太多。
参考资料: 1、 吴家荣.元明清诗选:珠海出版社,2002:161-162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长恨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之诗,写的是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的政治悲剧与爱情悲剧。
银河:天河。
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
石壕(háo)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石壕村:“石壕村”二句:唐代诗人杜甫《石壕吏》诗,写在安史之乱中,官吏征兵征役,造成石壕村中一刘老年夫妻惨别的情形。
长生殿:长生殿:旧址在陕西骊山华清宫内。
参考资料: 1、 吴家荣.元明清诗选:珠海出版社,2002:161-162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
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长恨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之诗,写的是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的政治悲剧与爱情悲剧。
银河:天河。
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
石壕(háo)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太多。
石壕村:“石壕村”二句:唐代诗人杜甫《石壕吏》诗,写在安史之乱中,官吏征兵征役,造成石壕村中一刘老年夫妻惨别的情形。
长生殿:长生殿:旧址在陕西骊山华清宫内。
参考资料: 1、 吴家荣.元明清诗选:珠海出版社,2002:161-162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引发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
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长恨歌》和《石壕吏》是有名的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
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莫唱当年长恨歌”,莫唱是因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杨贵妃之死,对唐玄宗之无奈,表示了深切的同俏,并歌颂了他们的爱悄专一,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题材,如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白朴的《梧桐雨》,明吴世美的《惊鸿记》、清洪异的《长生殿》等等,莫不受其影响。
与其大书特书皇帝的悲欢离合,不如深入细致地描写人民群众的生离死别,故“莫唱”二宇又引出了第二句“人间亦自有银河”。
“人间”就将银河这个民间传说引入现实生活中来。
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战争频繁,有开边之战,也有内战,其中规模大的,如用兵吐蕃,讨伐南诏,尤其是安史之乱,伤亡惨重,丁壮或死于战场,或死于摇役,或久戍不归,在人间划出了无数条银河,而最令作者痛心的,要数石壕村的一对老夫妻了。
“老翁逾墙走”,老妇河阳役的惨状。
杜甫还在同一时期作品《新婚别》中拟写一个“席不暖君床”的新娘子,送别刚刚结婚的新郎官应征入伍,造成一对新婚夫妇“暮婚晨告别”的痛苦。
在《垂老别》中,又描写了一个“子孙阵亡尽”的老翁,在风烛残年之时还要应征入伍,与其老伴依依借别、“塌然摧肺肝”的情景。
由此可见,“石壕村里夫妻别”是当时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作者感叹地说:“泪比长生殿上多。
”长生殿上泪,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泪没有多少,而要大书特书,深表同情,而不书及比长生殿上泪更多的石壕村。
这里,作者严肃地批评了白居易,自有其道理在。
似乎可以这样悦,衰枚的这首《马嵬》诗,高出于前人所有咏马嵬之事者。
这首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
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
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
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
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
(《随园诗话》)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比照。
全诗两组比照:一组是《长恨歌》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比照。
这一比照,不仅批判了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且突出了人间牛郎织女才值得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银河”,对唐玄宗与杨贵妃讥笑牛郎织女攀进行了再讥笑,很有情趣。
第二组是石壕村与长生殿比照。
石壕村是人民群众的材落,长生殿是皇帝皇后的夜殿,这一比照,暗示出村里泪是殿上人造成的,马嵬事变,恶果自食,不值得同情,值得同情的倒是劳动人民。
这两组比照又有不同,前者深沉,后者浅近,前者重在映照,后者重在对比。
两相配合,共同表达了作者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198-1199 2、 萧哲庵.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639-640
十二月十五夜 文翻注译
春风 文翻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春风就像贵客一般,所到之地立刻繁华起来。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春风吹来时融化千山的积雪,吹过后留下万国的花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