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富庄

作者: 谢枋得 朝代: 宋代

东观群儒作好官,束书不许散人看。

何时遂作西林友,读得韩文熟已难。

赠儒医陈西岩

作者: 谢枋得 朝代: 宋代

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

莫把眼前穷达论,要知良相即良医。

庆庵寺桃花

作者: 谢枋得 朝代: 宋代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当年的桃源人为了避秦之乱,找到这么一个男耕女织的佳地,但他们没有年历记载,只是看到桃花盛开,才知道是新的一年来到了。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倘若我住在桃花源里,就一定不让桃花瓣落入溪水之中,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见到水中桃花,随水找到洞口进来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庵:古时的庙的名称,和尚住居为庙,尼姑居处为庵;

亦有把文人的书斋称为庵的。

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地方。

故事说,有打渔的人顺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

由泂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

桃红:桃花开放。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遣:让。

津:渡口。

这里进入桃花源的洞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当年的桃源人为了避秦之乱,找到这么一个男耕女织的佳地,但他们没有年历记载,只是看到桃花盛开,才知道是新的一年来到了。

庵:古时的庙的名称,和尚住居为庙,尼姑居处为庵;

亦有把文人的书斋称为庵的。

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地方。

故事说,有打渔的人顺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

由泂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

桃红:桃花开放。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倘若我住在桃花源里,就一定不让桃花瓣落入溪水之中,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见到水中桃花,随水找到洞口进来啊!

遣:让。

津:渡口。

这里进入桃花源的洞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处于南宋末年的谢枋得,对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

统治者花天酒地,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劳动人民却动荡之中,过着艰辛的日子。

诗人见到庆金庵的桃花盛开,并没有引起他观赏的兴起,而是从桃花源流水,联想到了桃花源这个理想中的地方。

诗人由此落笔,驰骋想象,写下了这首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绝句。

首句从桃花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并用一“寻”字写出是“避秦”的好地方。

他们长期生活在这里,欢度着幸福的年月,无忧无虑,连后来的汉及魏晋这些朝代都不知道,自然更会知道神州又经过盛唐、二宋这些年代了。

他们是如何计算历法呢?

“桃红又是一年春”,是靠桃树开花,才知又是一年。

虽写得是计算历法的方法,但表达的诗意却远不仅如此,而是更进一步形容了这个美妙的绝俗之地。

三四两名在,作者又从实景出发,“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桃花一开,万一随流水出洞口,再有渔人发现怎么办呢?

如果我在那里,就决不会让桃花落入水中。

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桃源的向往。

当然,这种桃源佳景,只是向往而已,当时世上除了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过着动荡不定生活,哪还有这样的乐园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和叶爱梅韵

作者: 谢枋得 朝代: 宋代

道逢患难正当行,礼食从来孰重轻。

绿鬓行藏堪检点,白头去就要分明。

了知死别如龚胜,未必生还似子卿。

纬地经天文不丧,许君独擅大声名。

谢麪

作者: 谢枋得 朝代: 宋代

丰年自古说来牟,四月麦熟胜秋收。

天厨送食不待求,有麪馎饦吾何忧。

安得化身为儿童,戏沙作麪可报答。

授记或为阿育王,请铸八万四千塔。

庆全庵桃花

作者: 谢枋得 朝代: 宋代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小孤山

作者: 谢枋得 朝代: 宋代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明天我要登上峰顶,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首联中“人言”一词,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

上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

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

“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

“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

下句“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即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

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

此联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

  尾联中的“造”是“至、到”之意,全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之情。

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

  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作者: 谢枋得 朝代: 宋代

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

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

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

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

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

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

武夷山中

作者: 谢枋得 朝代: 宋代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

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的十年间从未还家。

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

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遗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总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权。

他的“无梦得还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节隐居。

这一句领起下文。

决绝到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栖息山间也就怡然自得了。

  “独立青峰野水涯”,“独立”使诗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间,是诗人直冲云霄的气节,是诗人不可一世的风骨。

“青峰野水涯”是眼前景, 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但这又不是纯写武夷奇观,当年宋朝的河山,空旷,寂静,没有着落;

独立于此,诗人的心情,有些悲怆孤独,有些若有所失。

没有人烟,脚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缭乱逐春生”;

不见渔舟,眼前只是烟波浩淼的野水,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

  第三句一转,“天地寂寥山雨歇”, 天地寂寥,淅淅沥沥的春雨在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时候停住了,田野清旷,冻云黯淡,有青草的气息,有天地的空旷,有黄昏的寂寞。

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象,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

  末句“几生修得到梅花” ?

梅花向来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质,如王安石写寒士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陆游写高士的梅:“零落成尘碾做泥,只有香如故”;

还有苏轼写的梅:“不知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梅花在数九隆冬这样最寒冷的日子里开放,百花之中,一枝独秀。

到次年春来草长,在群芳之中,依然默默无语,卓尔不群。

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啊!

诗人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间,以梅花品格相期许。

诗风自然朴素不加雕饰,清旷之中已带着几分苍凉沉郁,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深远绵长,发人深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蚕妇吟

作者: 谢枋得 朝代: 宋代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子规:杜鹃鸟的别称。

稠(chóu):多而密。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玉人:指歌女舞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这首诗描写了“蚕妇”和“玉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借富贵人家的女人歌舞彻夜不归,来反衬蚕妇生活之辛苦。

杜鹃啼叫到还只是四更天的时候,蚕妇不得不起来察视养的蚕是否吃的桑叶稀少了,以免影响到蚕茧的产量。

蚕妇日以继夜辛苦地劳作,对她来说,那些“玉人”夜深达旦地歌舞供贵人娱乐,直到楼头明月已经西沉,挂在柳梢枝头的时候还没有回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这首诗用以表达蚕妇之辛苦,将玉人和蚕妇置于同一时间内,因身份不同而苦乐不均的情况。

但评论亦认为和歌女对比起不到辛辣讽刺之效果,玉人歌舞并非自己纵情享乐,亦为身不由己。

  同样写蚕妇,北宋张俞的写法更为一针见血: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此诗矛头堪称“稳、准、狠”,直接对准不劳而获之人,因而也流传更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10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