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声木兰花(梅) 文
浣溪沙(陈虚中席上和李商老雪词) 文
如梦令(陈虚中席上作,赠李商老) 文
鹊桥仙·月胧星淡 文赏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
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
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
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
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此为七夕词。
作者记述的是七夕夜触景生情,伤心怀人之事。
上片起首三句,写七夕所见天空景象,并及七夕传说。
七夕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节日,《艺文类聚》卷四中有七夕天上牛女相会和民间乞巧习俗的早期记载。
至于牵牛、织女星分隔天河东西,只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传说就更早,后来又发展为乌鹊填桥之说。
七夕这一晚,当阴历七月的上旬,月相为上弦,其状如弓,光线本来就不太亮,当云彩遮蔽时,从地上望去,就更显得朦朦胧胧,而星光也就显得暗淡了,故曰“月胧星淡”。
这时候,作者想起了今夕是双星渡河之夕,于是便写出了“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两句,以咏其事。
“月胧星淡”正是最好的相会环境。
这几句,叙事、写景之外,还蕴含着对牛女相会的歆羡、赞美之意。
上片歇拍句,写自己此佳节中的情况。
“锦楼”句是说没有庆节摆设。
《东京梦华录。
七夕》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
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
”可见到了宋代,七夕已成为一个相当热闹的节日,庆节摆设是繁多的。
“锦楼”即“彩楼”,总指节日铺陈。
作者是个山野隐士,他不作此种铺陈,故曰“彩楼不到野人家”。
眼前所对的,仅“门外清流叠嶂”而已。
此句大有深意。
我们知道,七夕这天,年轻妇女结彩缕穿针,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了,恩爱夫妻向此对象征永恒爱情的神仙盟誓,祈求爱情的进一步净化与持久。
而作者独对“清流叠嶂”而不结“锦楼”乞巧,则充分透露出作者心情的枯槁孤寂,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以此作结,为下片带来抒情叙事的文阔余地。
过片紧承前文,进一步敞示心灵的创痛。
“一杯相属”三句,以沉痛的询问,抒发出丧失伴侣的悲哀。
“一杯相属”,常有的表现。
“佳人何?
不见绕梁清唱”,这是痛苦的呼喊:劝我以美酒、娱我以清歌的佳人不了。
——其中包括多少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对今日形单影只的伤心!
从“绕梁清唱”句可看出,作者失去的那位“佳人”,本是一位歌女。
词写至此,作者为什么不结彩楼以庆七夕,已得到了充分的解答,很好地呼应了前文结尾二句,以天上爱情的美满反衬人间爱情的不幸,返回牛女事作结。
“人间平地亦崎岖”,同天上的牛郎、织女相比,有着多么大的差距!
于是,作者最后唱出一句:“叹银汉何曾风浪!
”银河里是不起风浪的,牛女的爱情,亘千万亿年以至永恒,不衰不灭。
这是有力的反衬,弥觉人间的不美满,骨子里是突出作者自己的不幸。
这一结束,议论而兼抒情,接触到一个普遍性、永恒性的感慨,耐人寻味。
从结构上来说,它回应了开头,紧扣七夕话题,使全词显得圆融、完整。
这首词把眼前景、心内情,仙凡恋、男嫒巧妙地揉合一起。
起承转合一起。
起承转合,流畅天间,当为佳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