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文
清平乐·春风依旧 文翻注译
春风依旧,著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春风依旧,著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春风和往年一样,十分关心隋堤上的杨柳;
清明时节温暖时分,它把柳枝儿揉搓成鹅儿黄的颜色。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去年春天,我与你在京城的大道上,在城门外的隋堤上,一起流连;
今夜,我却只能在梦中和你化为云雨的魂魄相见。
我如此的悲痛,只需要几个夜晚,就会令我的一生憔悴不堪。
参考资料: 1、 林霄选编,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08,第128页 2、 江龙主编;
廖亚,李苗苗,王坤娜等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词典 学生彩图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01,第199页
春风依旧,著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著意:著,显露;
显著。
意,情景。
隋堤柳:指隋炀帝时在运河堤岸所植的杨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搓,用手掌来回揉摩,此处喻谓给柳树染色;
鹅儿黄,即鹅黄色‘就,成。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紫陌:指京师郊外的路。
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系青色,俗称青门。
此指京城的城门。
雨魄云魂:比喻作者的行踪像雨中的魄、云中的魂一样飘泊无定。
参考资料: 1、 林霄选编,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08,第128页 2、 江龙主编;
廖亚,李苗苗,王坤娜等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词典 学生彩图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01,第199页
春风依旧,著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春风和往年一样,十分关心隋堤上的杨柳;
清明时节温暖时分,它把柳枝儿揉搓成鹅儿黄的颜色。
著意:著,显露;
显著。
意,情景。
隋堤柳:指隋炀帝时在运河堤岸所植的杨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搓,用手掌来回揉摩,此处喻谓给柳树染色;
鹅儿黄,即鹅黄色‘就,成。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去年春天,我与你在京城的大道上,在城门外的隋堤上,一起流连;
今夜,我却只能在梦中和你化为云雨的魂魄相见。
我如此的悲痛,只需要几个夜晚,就会令我的一生憔悴不堪。
紫陌:指京师郊外的路。
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系青色,俗称青门。
此指京城的城门。
雨魄云魂:比喻作者的行踪像雨中的魄、云中的魂一样飘泊无定。
参考资料: 1、 林霄选编,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08,第128页 2、 江龙主编;
廖亚,李苗苗,王坤娜等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词典 学生彩图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01,第199页
乌夜啼·春思 文赏
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
年年春事关心事,肠断欲栖鸦。
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
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
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
年年春事关心事,肠断欲栖鸦。
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
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
上片由写外景步步侵入内心,引发连绵不断的春思。
“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两句对起,通过景物描写首先点明地点和时间。
地点是一处有院墙围护着的楼房里,而时间又是飞絮落花暮春季节的晚上。
同时还可以从“萦帘、”碍月“的细致心理反应和”弱絮“、”低花“的视觉观察所见,衬映出芳春夜月怀远的闺人形象。
寥寥十二个字,把背景和人物全然活现出来,堪称妙笔。
下面紧接以”年年春事关心事“一句,便正式表明她感情的趋向和分量,重点”春事“二字。
所谓”春事“即历来诗词中经常咏叹的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或”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一类的离情别绪。
这里说“年年关心”,可见离人远去之久。
春归而人不归,教她怎不思量!
所以当她听到楼外哑哑啼叫的欲栖而未定的乌鸦时,怎能不为之柔肠寸断!
“肠断”二字,下得何等沉重,而思妇的哀痛情绪也就可想而知。
下片由内景转向心理刻画,表现相思感情的进一步深化。
这内景就是由“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两句所展现的春夜闺房画面。
“鸾衾翠减”是指绣有鸾鸟图案的翠色被面已经褪色,而“舞镜”只是对图案上鸾鸟形象的修饰,它是根据古代传说独鸾不鸣,见镜中影即鸣不止的典故,活用来增加鸾鸟形象的生动性,并作为下句“啼珠”的字面对仗。
“鸾衾翠减”也是回应上片的“年年”二字,从翠被褪色暗示离人别去时间的长远。
而“凤蜡红斜”则是指思妇的深宵不寐,痴对着缀有凤凰形象的蜡烛,看它不断消熔的红泪直到烧残斜坠了。
“啼珠”是指蜡烛点燃后流的蜡珠,如唐人元稹诗“柳误啼珠密,梅惊粉汗融”,又“夜久清露多,啼珠坠还结”即是,这里把凤蜡消熔的蜡珠称为“啼珠”带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
总之,两句词中的物象无不和思妇当前的处境心事相关,即所谓景中见人之法。
结末两句把主人公孤栖难耐、百无聊赖,苦闷压抑的情怀,以凄惋慰藉的语言娓娓道出:“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
”这两句是从五代词人顾敻《虞美人》“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化出“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慰,也是幻想,反衬现实的矛盾,突出闺人离思的沉重。
此词以巧思蕴藉见长,体现了作者笔致含蓄,语婉意深的独特风格。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乌夜啼·春思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文翻注译赏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红杏枝头花几许?
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红杏枝头花几许?
啼痕止恨清明雨。
想要脱掉厚重的外套,怎奈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寒气尚未完全消歇。
门上的珠帘懒懒地垂着,闷在闺阁深处的人儿,实在是无心卷起帘儿,就这样独自闷坐在家中。
余寒未消,那枝头的杏花,又能绽放得了多久?
深闺思妇的青春就如这凋零的杏花一般,韶颜易逝,红颜不觉已老,清明的雨淅淅沥沥,淋雨的花瓣儿就像那花儿啼哭的泪痕。
她惆怅难安,不由得怨恨起这不眠不休的细雨来,恨它过于无情,寒气袭人,苦雨摧花。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昨夜借酒浇愁以忘忧,宿酒过量而醒来很迟。
酒醒后的她,终日只有一缕沉香相伴。
本已百无聊赖,她又被这恼人的天气撩得愈发心烦意乱。
空中有燕子飞过,她不禁欢喜雀跃,以为传来了夫君归家的喜讯,谁知却是空欢喜一场,着实让人烦恼难堪,她不由将一腔恼怨都发向飞燕。
这莫名的怨恨正表达了她对离人的深切相思。
她想象着离人在异乡的种种来排遣寂寞,就像他仍在自己身边一样。
参考资料: 1、 (清)上彊村民编选.宋词三百首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119页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红杏枝头花几许?
啼痕止恨清明雨。
想不卷珠帘: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景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人在深深处:语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
红杏枝头花几许:化用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句。
啼痕:泪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迹。
止恨:只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沉烟:点燃的沉香。
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饮的酒。
恼:撩惹。
飞燕又将归信误:古有飞燕传书的故事。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参考资料: 1、 (清)上彊村民编选.宋词三百首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119页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红杏枝头花几许?
啼痕止恨清明雨。
想要脱掉厚重的外套,怎奈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寒气尚未完全消歇。
门上的珠帘懒懒地垂着,闷在闺阁深处的人儿,实在是无心卷起帘儿,就这样独自闷坐在家中。
余寒未消,那枝头的杏花,又能绽放得了多久?
深闺思妇的青春就如这凋零的杏花一般,韶颜易逝,红颜不觉已老,清明的雨淅淅沥沥,淋雨的花瓣儿就像那花儿啼哭的泪痕。
她惆怅难安,不由得怨恨起这不眠不休的细雨来,恨它过于无情,寒气袭人,苦雨摧花。
不卷珠帘: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景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人在深深处:语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
红杏枝头花几许:化用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句。
啼痕:泪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迹。
止恨:只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昨夜借酒浇愁以忘忧,宿酒过量而醒来很迟。
酒醒后的她,终日只有一缕沉香相伴。
本已百无聊赖,她又被这恼人的天气撩得愈发心烦意乱。
空中有燕子飞过,她不禁欢喜雀跃,以为传来了夫君归家的喜讯,谁知却是空欢喜一场,着实让人烦恼难堪,她不由将一腔恼怨都发向飞燕。
这莫名的怨恨正表达了她对离人的深切相思。
她想象着离人在异乡的种种来排遣寂寞,就像他仍在自己身边一样。
沉烟:点燃的沉香。
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饮的酒。
恼:撩惹。
飞燕又将归信误:古有飞燕传书的故事。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参考资料: 1、 (清)上彊村民编选.宋词三百首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119页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红杏枝头花几许?
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首句别开生面,不以景语起兴,而纯以陈述语气,描写闺中女子心绪:“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寒未去”说明此时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受天气影响,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无常。
“深深处”点出女子忧闷之深,渲染出一种深重、孤寂的氛围。
“不卷珠帘”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绪萦怀而心生恹懒;
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帘之后,望见满目春色,更添愁绪。
愁之深沉难去,可见一斑。
春来,百花盛开。
本来是春光骀荡,美景无限,“红杏枝头花几许?
”红杏满枝,繁花怒放,可是她却想到,它究竟能开多久呢?
“惜春长怕花开早。
”既盼又怕,对花是如此,对自己的青春又何尝不如此。
愿青春如花朵般娇艳,而青春又不会久驻,不正像枝头的红杏花,很快就不会剩有多少么?
对于久望游子的闺中人,岂不更怕“一朝春尽红颜老”?于是,泪流满面,更恨起“清明雨”来。
说“止恨清明雨”,可能所思之人因雨不能迅速归来的意思。
不过另方面,“清明雨”也可说是泛指。
因为这雨,如“雨横风狂三月暮”的雨,如“雨打梨花深闭门”的雨。
总之,它会使得花儿凋残,人的青春老去,那怎么能不恨它呢?
“止恨”,分量很重,映照出人的恨深怨极而又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情。
“尽日沉烟香一缕”,这一句写闺中情景,女主人公的生活是多么寂静凄清,她终日对着一缕袅袅香烟出神,心中苦闷至极。
她的愁闷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
“宿酒醒迟”,她心中有无限恨,不觉中喝了很多酒, 以至于久睡不醒。
紧接着一句“恼破春情绪”,径直说出她的春愁。
结尾两句“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让我们知道了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真正原因:原来她是盼望着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又令人失望。
一个“又”字,点明了失望之久。
这里不说所惦记着的人没有捎信回来,却怪燕子忘了带信,构思巧妙。
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
画屏上烟水茫茫,那条蜿蜒的水路,不正是当初心爱的人远去时所走的西江之路吗?
写出了闺中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参考资料: 1、 艾治平.宋词名篇100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01:第127页 2、 (清)朱孝臧编选;
思履.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 超值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191页 3、 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学生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06:第420页
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文注赏
卷絮风头寒欲尽。
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
新酒又添残酒困。
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
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恼乱横波秋一寸。
斜阳只与黄昏近。
(横波秋 一作:层波横)
卷絮风头寒欲尽。
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
新酒又添残酒困。
今春不减前春恨。
“卷絮”句:意思是说落花飞絮,天气渐暖,已是暮春季节。
蝶去莺飞无处问。
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恼乱横波秋一寸。
斜阳只与黄昏近。
(横波秋 一作:层波横)双鱼:书简。
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秋一寸:即眼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卷絮风头寒欲尽。
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
新酒又添残酒困。
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
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恼乱横波秋一寸。
斜阳只与黄昏近。
(横波秋 一作:层波横) 词的上片以惜花托出别恨,起首三句描绘春深花落景象。
所谓“卷絮风头”,可参看章质夫咏絮词的形容:“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昔人又多以飞絮落花作为寒意将尽的晚春季节的特色,如“绿阴春尽、飞絮绕香阁”,“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下面“坠粉飘香”等等,进一步形象地刻绘了花儿的飘谢,斜风过处,但见落英纷纷,清芬沁人,真如小晏词所云:“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
”这些虽说是写晚春景色,而惜春之意也蕴含其中。
“新酒”两句。
转而直接抒情,情感的内涵由惜春转向怀人,并通过以酒遣愁的细节强化这种情感。
“又添”两字,加强语气,径直道出因怀人而中酒频仍。
“残酒困”,是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生发而来。
全句与”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意思接近。
”不减“两字,作一回旋。
虽说所思远道,只能以酒消愁,而离恨却并不因为分别时间久长而稍有减退。
这样,语气更显得委婉,而语意也深入了一层。
词的下片,因音问断绝而更增暮愁过片三句,极写孤独之感,不惟无人可问,连蝴蝶儿、黄莺儿也都飞往别处,只剩下自己独倚高楼,凝望碧水。
双鱼,指书信。
古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小晏《留春令》曰:“别浦高楼曾漫倚,对江南千里。
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
”前者以碧水兴起双鱼,引出倚楼盼望来书而终归失望之情。
后者从流水声中联想当年倚楼怀人泪滴入水的景象;
一是盼而不得,一为忆而弥悲,都能表达出真挚的情意。
结末两句,抒写了因怀人,伤春而生发的绵绵愁恨。
横波,指美目。
李白诗云:“昔为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秋一寸”,也指目,李贺诗有“一双瞳人剪秋水”之句。
“恼乱”犹言撩乱,黄昏景色撩乱她的眼目,更触动了她的愁绪。
沈际飞云:“斜阳目,各有其境,不必相同。
一云‘却照深深院’,一云‘只送平波远’,一云‘只与黄昏近’,句句沁入毛孔皆透。
”“斜阳却照深深院”,是说午梦酒醒,但见小院深深,春色已尽,只有斜阳一片,徘徊不去。
“斜阳只送平波远”写行人乘舟去远,唯见一抹残阳,映照平波,悠悠而逝。
两者都是以夕照下的景色衬托离愁。
而“只与黄昏近”是接上面“恼乱”句而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眼见白昼将尽,长夜即至,送春滋味,念远情怀,此处不说愁恨而愁恨自见。
王灼《碧鸡漫志》云:“赵德麟、李方叔皆东坡客,其气味殊不近,赵婉而李俊,各有所长。
”的确,赵氏之词以清丽婉转见长,此词正体现了这一风格。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