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越人(与本调不同) 文
早朝 文
采桑子·画堂昨夜愁无睡 文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文翻注译
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 文赏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
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②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
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②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上片写“失却游春侣”、 “独自寻芳”之悲。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
”“花前月下”,原为游春男女的聚会之地;
而偏偏在这游乐之处,失却了游春之侣;
花前诚然可乐,但独自一人,徘徊觅侣,则触景生情,适足添愁,甚而至于举目四顾,一片凄凉,大好春光,亦黯然失色。
“纵有笙亦断肠。
”笙歌在游乐时最受欢迎,但无人相伴,则笙歌之声,适足令人生悲。
“纵有”两字,从反面衬托失去之痛:笙歌散尽,固然使人因孤寂而断肠,但他却感到即使笙歌满耳,也仍然是愁肠欲断。
下片写因见蝶燕双双,兴起孤独之感。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自己失却游春之侣而影单形只,但闲步四望,只见彩蝶双双,飞舞林间;
蒸儿对对,出入帘幕。
“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彩蝶、燕儿都成双做对,使他怎能再耐得住自己的孤独之感!
“绿树青苔半夕阳”一句,以景结情,夕阳斜照在绿树青苔之上的静景,正与上片的“满目悲凉”之句相拍合。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03:第81页 2、 徐庆宜选析.唐宋词三百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69页
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文翻注译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繁茂枝头,梅花飘落千万片,落时犹多情,学着雪花随风转。
昨夜歌舞草草散,酒醒又添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楼楼上清寒,寒山围四面,大雁过尽暮霭深深漫。
半晌凭栏不见人,罗帕掩泪把他思量遍。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胡言午.年光往事如流水 南唐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 2、 高文炳.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63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笙(shēng)歌:吹笙唱歌。
容易:轻易。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征鸿:远行的大雁。
征鸿过尽,昭示着节令的转换。
“暮景”句:远处近处,只有浓浓淡淡的烟霭装点着无边的暮色。
一晌:表示时间,有片刻多时二意。
鲛绡(jiāo xiāo):传说是南海鲛人所织之绡,这里指精美的手帕。
掩(yǎn)泪:掩面而泣。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胡言午.年光往事如流水 南唐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 2、 高文炳.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63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繁茂枝头,梅花飘落千万片,落时犹多情,学着雪花随风转。
昨夜歌舞草草散,酒醒又添愁无限。
笙(shēng)歌:吹笙唱歌。
容易:轻易。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楼楼上清寒,寒山围四面,大雁过尽暮霭深深漫。
半晌凭栏不见人,罗帕掩泪把他思量遍。
征鸿:远行的大雁。
征鸿过尽,昭示着节令的转换。
“暮景”句:远处近处,只有浓浓淡淡的烟霭装点着无边的暮色。
一晌:表示时间,有片刻多时二意。
鲛绡(jiāo xiāo):传说是南海鲛人所织之绡,这里指精美的手帕。
掩(yǎn)泪:掩面而泣。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胡言午.年光往事如流水 南唐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 2、 高文炳.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63
忆江南(二首,与本调不同) 文
去岁迎春楼上月,正是西窗,夜凉时节。
玉人贪睡坠钗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人非风月长依旧,破镜尘筝一梦经年瘦。
今宵帘幕扬花阴,空馀枕泪独伤心。
今日相逢花未发,正是去年,别离时节。
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 重来不怕花堪折,只恐明年花发人离别。
别离若向百花时,东风弹泪有谁知?
蝶恋花 文
窗外寒鸡天欲曙,香印成灰,坐起浑无绪。
庭际高梧凝宿雾,卷帘双鹊惊飞去¤ 屏上罗衣闲绣缕,一晌关情,忆遍江南路。
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情处。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
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
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
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更多
南乡子 文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细雨泣秋风,金凤花残满地红。
闲蹙黛眉慵不语,情绪。
寂寞相思知几许¤ 玉枕拥孤衾,挹恨还闻岁月深。
帘卷曲房谁共醉,憔悴。
惆怅秦楼弹粉泪。
抛球乐·逐胜归来雨未晴 文赏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
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
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
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
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早在钟嵘《诗品序》中,就曾说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话。
大自然中四时景物的变化足以感动人心,本来是千古以来诗歌创作中的一项重要质素,一般说来外界物象之所以能感动人心,大约主要有两种情形:其一是由于有生之物对于生命之荣谢生死的一种共感,所以见到草木之零落,便可以想到美人迟暮之悲,如同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修于芳春”。
其二是由于大自然的永恒不变的运转,往往可以对人世之短暂无常,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即如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在这两种情况中,物与心之互相感发都是较为明白可见的,在评赏时,也都较为容易解说。
有些作品,物与心之间相互感发的关系,并不明白易见,其中确实具有一种深微幽隐的感发。
冯延巳的这一首词,正是属于这一类作品。
它传达的并不是什么强烈明显的情意,而是以锐敏细微的感受,传达了一种深微幽隐的情绪的萌发。
开端第一句“逐胜归来雨未晴”,先由时节和天气写起,在时节与天气之间,表现了一种矛盾情况。
时节是美好的游春逐胜的日子,而天气则是阴雨未晴。
“逐胜”,指春日争逐于游春赏花之事,意兴原该是高扬的,但阴雨天则使人扫兴。
“雨未晴”似乎也透露一种将晴而未晴之意。
诗人“逐胜”已经“归来”,虽在阴雨之中,却也未曾放弃“逐胜”的春游。
在这种种矛盾的结合之间,便已显示了一种繁复幽微的感受,既有兴奋,也有怅惘。
既有春光之美好,也有细雨之迷蒙。
这开端一句看似非常平淡,实已具含了足以引发人心触动的多种因素。
像这种幽微婉曲的情境,只有最为敏锐善感的心灵才能感受得到,也只有最具艺术修养的诗人才能表现得出来。
接着“楼前风重草烟轻”一句,写的正是这情绪触引中的眼前所见。
“楼前”二字,表面只写诗人倚立楼头,为以下写楼前所见之景物做准备,但诗人“逐胜归来”,依然倚立楼头,就是内心由于逐胜之游引起了一种触引感发。
“风重草烟轻”使心中原已触引起的一种感发,更为滋长和扩大。
“风重”是说风力之强劲,“草烟轻”,是说草上烟蔼因风吹散而逐渐消失。
表面写眼前将晴未晴的景色,然而“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种景色,正是引起人心微妙之触发的重要因素。
北宋词人柳永就曾写过“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栏意”,可见“草色烟光”的景色,确实可以引起人内心的一种感发。
一个人如能够观察到风力之“重”与草烟之“轻”,此人必是已在楼头伫立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于是诗人对四周的景物情事也就有了更为清楚的认知与更为深刻的感受。
因此下面继之以“谷莺语罗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的叙写。
“谷莺”,是才出谷的黄莺,正是鸣声最为娇软之时,这种鸣声正代表了春天所滋育出来的最新鲜的生命。
何况这种娇软的莺啼,又是从繁枝密叶的花树边传送过来的,有声,有色,这种情景和声音所给予诗人的感发,当然就较之第二句的“风重草烟轻”更为明显和动人了。
如此逐渐写下来,大自然的景象便与诗人的情意逐渐加强了密切的关联。
于是下一句的“水调声长醉里听”便写到了人的情事。
“水调”是一种哀怨动人的曲子。
“水调”且“声长”更可想见共声调之绵远动人。
何况诗人还在后面又加了“醉里听”三个字,这就不仅写出了饮酒之醉,而且因酒之醉更增加了诗人对歌曲的沉醉。
这首词从开端的时节与天气一直写下来,感受愈来愈深切,写到这里,真可以说是引起了干回百转的无限情思。
有了如此幽微深切的感发,便不由人不想到要寻找一个足以将这些情思加以投注的对象,于是诗人遂终于在最后写出了“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两句深情专注的词句。
这二句真是表现得珍重缠绵。
“款举”是极其珍重尊敬的态度,“金觥”是极其珍贵美好的器皿,金觥中又是极其芳醇的酒浆,最后更加一“劝”字,当然是劝饮之意,如此珍重地想要将芳醇的美酒呈献给一个值得呈献的人,诗人心中所引发洋溢着的是无比深挚芳醉的情意。
最后结之以“谁是当筵最有情”,意谓:在今日的筵席之上,哪一个才是真正能够体会这种深浓的情意,值得呈献这一杯美酒的有情人呢?
于平淡的叙写中逐渐加深了情意的感发,表现出内心深微幽隐的一种投注和奉献的追寻与向往之情,这正是冯延巳词的一贯的特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