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春怨 文注赏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独行:一人行路;
独自行走。
独坐:一个人坐着。
独唱:独自吟咏、吟唱。
独卧:泛指一人独眠。
伫立:久立。
伤神:伤心。
无奈:谓无可奈何。
轻寒:微寒。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残妆:亦作“ 残妆 ”。
指女子残褪的化妆。
一半:二分之一。
亦以表示约得其半。
相仍:依然;
仍旧。
寒灯:寒夜里的孤灯。
多以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
不成:不行,不可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相传她出身富贵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其说不一。
有的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又官江南,但朱与他感情不合。
不管何种说法可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
就所反映的内容看,这首词与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关系。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两句,连用五个“独”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字贯穿在她的一切活动中。
“伫立伤神”等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她孤独,而且描绘出她的伤心失神。
特别是“无奈轻寒著摸人”一句,写出了女词人对季节的敏感。
“轻寒”二字,正扣题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词无一语及春,惟从“轻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
“著摸”一词,宋人诗词中屡见,有撩拨、沾惹之意。
如孔平仲《怀蓬莱阁》诗:“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香着莫人。
”杨万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诗》诗:“无那春愁着莫人,风颠雨急更黄昏”。
“著摸”即“着莫”,朱淑真词与杨万里诗用法完全相同。
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女词人深有体会。
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
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不禁发出“无奈轻寒著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有着共同的伤心之处。
下片进一步抒写女词人愁怨。
“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一语双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独伤情,又兼指下文的“泪洗残妆无一半”写出了女词人以泪洗面的愁苦。
结穴处的两句,描绘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
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
“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
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
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
“尽”字是体现时间的。
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
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
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2-1333页
初夏 文翻注译赏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在这海棠花凋谢、柳絮飞尽的初夏,只觉炎热的天气世人感到乏困,白昼也开始变得漫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罩幽窗:竹影笼罩而使窗前幽暗。
两两:成双作对的。
时禽:泛指应时的雀鸟。
噪:聒噪、吵扰。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谢却:凋谢、谢掉。
絮:柳絮。
困人天气:指初夏使人慵懒的气候。
日初长:白昼开始变长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
罩幽窗:竹影笼罩而使窗前幽暗。
两两:成双作对的。
时禽:泛指应时的雀鸟。
噪:聒噪、吵扰。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在这海棠花凋谢、柳絮飞尽的初夏,只觉炎热的天气世人感到乏困,白昼也开始变得漫长。
谢却:凋谢、谢掉。
絮:柳絮。
困人天气:指初夏使人慵懒的气候。
日初长:白昼开始变长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这首诗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时也借景抒发了人郁郁寡欢的心情。
前两句有静有动,表态中的“清影”和“幽窗”动态中的“竹摇”和“鸟噪”,真是绘声绘色。
后两句将前句中的烦躁情绪进一步深化,初夏时分海棠花谢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
全诗寄情绪于景物,淡淡几笔,却极具感染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蝶恋花·送春 文翻注译赏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婉约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46-147 2、 徐庆宜.《唐宋词三百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2 3、 包杰.《宋词意译新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31 4、 刘敬圻,诸葛忆兵.《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宋代女词人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56 5、 王友胜.《宋词三百首新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241 6、 罗漫.《宋词新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52 7、 李晓丽.《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216 8、 兰世雄.《唐宋诗词名句鉴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273 9、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761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xù)。
随春且看归何处。
系:拴住。
青春:大好春光。
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犹自:依然。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xiāo)潇雨。
杜宇:杜鹃鸟。
便作:即使。
莫也:岂不也。
“把酒”句:把酒,举杯;
把,持、拿。
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
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婉约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46-147 2、 徐庆宜.《唐宋词三百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2 3、 包杰.《宋词意译新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31 4、 刘敬圻,诸葛忆兵.《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宋代女词人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56 5、 王友胜.《宋词三百首新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241 6、 罗漫.《宋词新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52 7、 李晓丽.《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216 8、 兰世雄.《唐宋诗词名句鉴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273 9、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761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xù)。
随春且看归何处。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系:拴住。
青春:大好春光。
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犹自:依然。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xiāo)潇雨。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杜宇:杜鹃鸟。
便作:即使。
莫也:岂不也。
“把酒”句:把酒,举杯;
把,持、拿。
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
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婉约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46-147 2、 徐庆宜.《唐宋词三百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2 3、 包杰.《宋词意译新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31 4、 刘敬圻,诸葛忆兵.《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宋代女词人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56 5、 王友胜.《宋词三百首新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241 6、 罗漫.《宋词新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52 7、 李晓丽.《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216 8、 兰世雄.《唐宋诗词名句鉴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273 9、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761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
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
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
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
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
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
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
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
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
柳絮的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
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
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
“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
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
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
“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
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
“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
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
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
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
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
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
这一境界空晨。
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历代小令词精华》.长沙:岳麓书社,1993:353-354 2、 龚学文.《闺秀词三百首》.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116
卜算子(咏梅) 文
自责二首 文
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文翻赏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远处山上的小亭依稀可见,近处水上的楼台尽入眼底。
一个人躺在帷帐之中,无人相伴。
双眉上还是旧愁,心中又添了新愁。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转身起来,坐在窗前,眼前不时有流萤飞过。
抬着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春秋多佳日,而“山亭水榭”的风光当分外迷人,但词人却以极冷漠的笔调作出此词,因为“良辰美景奈何天”,消除不了“凤帏”中之“寂寞”——独处无郎,便没有什么赏心乐事可言。
“凤帏”句使人联想到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有意味的是,词人使“愁闷”与“颦眉”分属于“新”“旧”二字。
“旧”字以见女主人公愁情之久长“新”字则表现其愁情之与日俱增。
一愁未去,一愁又生 ,这是“新”;
而所有的愁都与相思有关,这又是“旧”。
“新”“旧”二字相映成趣,更觉情深。
辗转反侧,失眠多时,于是乃有“起来”而“临绣户 ”似乎是在期待心上人的到来。
然而户外所见,只不过“时有疏萤度”而已,其人望来终不来。
此时,女主人公空虚寂寞的情怀,是难以排遣的。
在这关键处,词人又却又写出了一丝安慰,也算是自慰吧!
词人给她一点安慰,一轮缺月,高挂中天,并赋予它人情味,说它因怜悯闺中人的孤栖,不忍独圆。
“多谢”二字,痴极妙极。
同是写孤独情怀,苏东坡在圆月上做文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朱淑真则在缺月上做文章“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移情于物,怨谢由我,真有异曲同工同妙。
此词最有兴味之所在正是结尾两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8
清平乐·风光紧急 文注赏
风光紧急。
三月俄三十。
拟欲留连计无及。
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
城头画鼓轻敲。
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风光紧急。
三月俄三十。
拟欲留连计无及。
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
城头画鼓轻敲。
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倩:叫人代为。
音“请”去声。
城楼定时击鼓,为城门坊门启闭之节。
每日击二次,五更三筹击后,听人行,昼漏尽击后,禁人行。
每次击数百下,曰鼕鼕鼓。
如白居易《城上》:“城上鼕鼕鼓,朝衙复晚衙。
”孙洙《菩萨蛮》:“楼头上有三冬鼓。
何须抵死催人去。
”是唐宋时均然。
三月三十夜,才是春光的最后一霎,所以要“寄语春宵”、“临歧嘱付”,却说得委婉,亦贾岛诗中后二句意。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159-160页
风光紧急。
三月俄三十。
拟欲留连计无及。
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
城头画鼓轻敲。
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唐贾岛《三月晦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命意新奇,女词人朱淑真因其意而用之于词,构思更奇。
词的起句便奇突。
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写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
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
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
这两句属于倒置,比贾诗从月日说起,尤觉用笔跳脱。
一般写春暮,止到三月,点出“三十(日)”,更见暮春之“暮”。
日子写得如此具体,读来却不板滞,盖一句之中,已具加倍之法。
而用一“俄”字渲染紧急气氛,比贾句用“正当”二字,更有生气。
在三月三十日这个临界的日子里,春天就要消逝了。
“拟欲留连计无及”,一方面把春天设想为远行者,另一方面又俨有送行者在焉,“拟欲留连”者究竟是谁?
似是作者自谓,观下句则又似是“绿野”了。
暮春时节,红瘦绿肥,树木含烟,花草滴露,都似为无计留春而感伤呢。
写景的同时,又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了。
上两句与下两句,一催一留,大有“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意趣,而先写紧催,后写苦留,尤觉词情叠宕。
上片已构成一个“送别”的局面。
催的催得“紧急”,留的“留连无计”,只好抓紧时机作临别赠言罢。
故过片即云“倩谁寄语春宵”。
上片写惜春却未露一个“春”字,此处以“春宵”出之,乃是因为这才是春光的最后一霎,点睛点得恰是地方。
春宵渐行渐远,需要一个称职的使者追及传语的。
“倩谁”?
——“城关画鼓轻敲”,此句似写春宵这境,同时也就是一个使者在自告奋勇。
读来饶有意味,隐含比兴手法。
唐宋时城楼定时击鼓,为城坊门启闭之节,日击二次:五更三筹击后,听人行。
昼漏尽击后,禁人行。
叫做“咚咚鼓”。
鼓声为时光之友伴,请它传语甚妙。
“敲”上着一“轻”字,便带有微妙的感情色彩,恰是“缱绻”软语的态度。
“临歧”二字把“送别”的构思表现得更加明显。
最末一句即“临歧嘱咐”的“缱绻”的情话:“来年早到梅梢。
”不道眼前惜别之情,而说来年请早,言轻意重,耐人寻味。
“早到梅梢”尤为妙笔生花之语。
盖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的还不够早,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
把春回的概念,具象化为早梅之开放,又创出极美的诗歌意象,使全词意境大大生色。
整个下片和贾岛诗相比,实在是别开生面,更有异彩。
贾岛诗只是诗人自己寄语朋友,明表惜春之意。
而此词却通篇不见有人,全用比兴手法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送别场面:时间是三月三十日,行者是春天,送行愁泣是“绿野”,催发者为“风光”,寄语之信使为“画鼓”,……俨然是大自然导演的一出戏剧。
而作者本人惜春之意,即充溢于字里行间,读之尤觉妙趣横生。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4-1335页
江城子·赏春 文赏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
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
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
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
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
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
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
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
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这首词写失恋的悲愁,充满作者心灵深处的凄厉哀鸣。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曾有过一段自由婚恋的幸福,可是后来由父母主婚,强嫁一俗吏,志趣难合,遂愤然离去。
这棒打鸳鸯散的忧伤,这琼枝错插、忍遭摧损的隐痛,萦盘郁结于心,使她在恨、愁、悲、病、酒五字生涯中凄然以终,她的《断肠诗》、《断肠词》真实地铭刻着她心灵上的伤痕。
这首《江城子》算是最典型的代表作。
虽然题作《赏春》,但只不过说明愁恨是因其所触发而已。
时当春日,词人独对孤樽,或许欲以解闷而已。
不想这“斜风细雨”、这料峭“春寒”,却勾起了她对许多“前欢”往事的回顾。
这“前欢”,应当是少女时期与恋人聚会的欢乐,是花前月下的欢歌,还是兰闺之中的私语,词人没有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她只记下了欢会后的寂寞凄凉和送伊远行的惨别情景。
“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
”情人离去寂寞无欢,只有手把梨花,泪水横流而已。
这里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二句诗意,用这种啼泪愁容的形象描写烘托了悲哀之情。
聚会之后的暂别尚难为怀,又要送君远行,情何以堪。
“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写送别,自屈原《河伯》之“送美人兮南浦”及江淹《别赋》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以后,“南浦”一词便成为情人别离地点的代称了。
这里再配以“芳草断烟”的凄迷之景,以衬茫茫悲情,充满浓郁的感伤色彩。
因为不忍眼睁睁看着恋人远离,于是含泪无语、呆看青山而已。
这当中该包含着很多难言的苦痛。
回忆了从前的欢会与离别,过片又转入对昨夜梦会的追思。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
”梦魂之中,水云之间,与伊人喜结丝萝(夤缘,当据《广韵》释为连也),绸缪纤绻,悄然无语。
梦中欢情,正如水云渺渺,倏忽即逝,一觉醒来,“愁恨又依然”如故。
回思梦中幽欢,面对眼前寒衾,展转反侧,倍觉凄凉,懊恼、嗟呀、哀叹,全然无济于事,于是从那饱受创伤的心灵深处发出了绝望的哀鸣:“天易见,见伊难!
”词在绝然痛语中戛然作结,尤如凄厉的旋律达到高潮时而弦绝声止,虽然曲终韵歇,但那哀痛的余音却经久不息地震荡在人们的灵府空间。
这首词从春景凄寒起笔,转入“忆前欢”时却反接以闺中的寂寞和送别的感伤;
过片以后折入梦境的回顾和思索,最后回到现实,以痛绝之语作结,由此显出沉郁顿挫的风致,与温婉蕴藉的《谒金门》相比,显然又另是一种格调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