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 / 寒食夜 文翻注赏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参考资料: 1、 何思美.白话唐诗精华: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279页 2、 傅德生.唐宋诗词佳偶:华夏出版社,2008年:98页 3、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 下:长春出版社,2000年:739页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恻(cè):凄恻。
这里作者含主观感情色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
翦翦(jiǎn):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小梅飘雪杏花红”句:仲春之际,梅花已谢,纷纷飘落,而桃杏花却刚刚盛开。
一作“杏花飘雪小桃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
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参考资料: 1、 何思美.白话唐诗精华: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279页 2、 傅德生.唐宋诗词佳偶:华夏出版社,2008年:98页 3、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 下:长春出版社,2000年:739页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恻恻轻寒翦翦风。
”首句从寒食节的气候写起。
“恻恻”,是形容轻寒的气候呈现凄切之感;
“翦翦”,是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
这句正点寒食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借轻寒的微风,渲染一种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气氛。
“恻恻”、“翦翦”两个叠字,声音轻细,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
“小梅飘雪杏花红。
”次句仍点时令,但转从花的开落角度写。
梅花已经开过,正飘散着雪白的花瓣,杏花却开得正鲜艳。
这句色彩的对比鲜明,画出寒食节明丽的春光,与上句的色调恰成对照。
如果说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怀人而产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这句则与记忆中的温馨亲切的往事不无关系。
《寒食夜有寄》说:“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
”《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可以证明梅、杏与往昔情缘的关系。
夜间是看不见“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景象的,这正可以进一步证明这句所写的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记忆中的景象。
一、二两句的含义则是:身上感受到恻恻轻寒和丝丝寒风,闻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于是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来临了,又是“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时节了。
正因为前两句在写景中已经暗暗渗透怀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联想起与这段情缘有关的情事。
“夜深斜搭秋千索”,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写诗人夜间看到附近园子里有一座秋千架,秋千索斜斜地搭在架上。
实际上诗人的这段情缘即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有关。
《开元天宝遗事》说,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可见秋千之戏为寒食节特有的文娱体育活动,且以女子戏者为多。
据《香奁集》记载推断,诗人与他所恋的情人,正是在寒食节的秋千架旁结下一段情缘。
因此,夜间瞥见秋千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的情事。
往事如烟,现在对方“阔别三千里”,踪迹杳然,不可复寻。
在怀旧的怅惘中,诗人透过朦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望去,只见楼阁的暗影正隐现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
这景色,将诗人思而不见的空虚怅惘和黯然伤魂,进一步烘托出来。
这首怀旧诗,通篇只点染景物,不涉具体情事,也没有一处直接抒写怀旧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胧。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唐诗名篇鉴赏:黄山书社,2008年:455-456页
寄恨 文
洞庭玩月 文
倒押前韵 文
白下同归路,乌衣枉作邻。
珮声犹隔箔,香气已迎人。
酒劝杯须满,书羞字不匀。
歌怜黄竹怨,味实碧桃珍。
翦烛非良策,当关是要津。
东阿初度洛,杨恽旧家秦。
粉化横波溢,衫轻晓雾春。
鸦黄双凤翅,麝月半鱼鳞。
别袂翻如浪,回肠转似轮。
后期才注脚,前事又含颦。
纵有才难咏,宁无画逼真。
天香闻更有,琼树见长新。
斗草常更仆,迷阄误达晨。
嗅花判不得,檀注惹风尘。
中秋寄杨学士(一作中秋永夕奉寄杨学士兄弟 文
北齐二首 文
任道骄奢必败亡,且将繁盛悦嫔嫱。
几千奁镜成楼柱, 六十间云号殿廊。
后主猎回初按乐,胡姬酒醒更新妆。
绮罗堆里春风畔,年少多情一帝王。
神器传时异至公,败亡安可怨匆匆。
犯寒猎士朝频戮, 告急军书夜不通。
并部义旗遮日暗,邺城飞焰照天红。
周朝将相还无体,宁死何须入铁笼。
湖南绝少含桃偶有人以新摘者见惠感事伤怀因成四韵 文
生查子·侍女动妆奁 文赏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
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
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词的上片写一个侍女对贵妇人未眠的误会与发现。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
”是说一个侍女动了一下梳妆用的镜匣,想故意惊醒睡着的女主人。
可能侍女未获主人同意不便离开,但久候不耐烦,误以为人已睡着,有意发出响声,装做提醒主人梳妆的样子而惊醒她。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意谓:哪知道主人本未睡着,而是背过面去躺在那里暗暗地落泪。
下片直接写贵妇人未眠的情态和原因。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
”说女主人懒得摘除头上的凤凰钗就躺在床上了,看到被子上绣着鸳鸯而羞于睡进被子里。
凤凰钗是做成凤凰形的钗子,鸳鸯被即绣上鸳鸯的被子。
女主人是位贵妇人,未卸妆而卧是情绪不好。
见被上鸳鸯成双,而自己却孤单一人,相形之下不觉害羞。
这正暗示出其丈夫不与同居,是其孤独难眠的原因。
“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说这时又见到油灯将尽,带着烟掉下一些火星。
金穗,指灯芯结成的灯花,像金黄色麦穗。
结的过长,掉下成为火星。
这是写残夜之景。
妇人虽已就寝,但依旧未入眠,可能前一夜是残灯下孤眠的,这一夜此时又一次见到残灯,见到灯花落下。
这暗示等待丈夫同寝的希望又一次破灭。
其相思之苦,读者自可理解。
这首词构思精密细致。
从头二句写误以为入睡,到三四句写发现未眠,是个转折。
五六句进一步写未眠的样子及原因。
末二句更进一步写失眠之苦。
描写步步深入,女主人孤眠之难,相思之深,也层层揭示。
写侍女的动作与女主人懒卸妆有内在因果关系,因为主人懒卸妆,才有侍女动妆奁。
前后安排,很有逻辑性。
这首词描写贵妇人既恃贵娇懒,又相思害羞的心理十分细致。
选用偷、懒、羞等形容妇人这种心理,极为精确。
末二句以写景作结,耐人品味。
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匠心。
参考资料: 1、 刘长江编著.《中华诗词经典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8年:2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