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别曲 文翻注译赏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长江春水碧绿如染料,刚刚破出水面的点点荷叶只有铜钱大小。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长江春水绿堪(kān)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堪:能,可。
钱:指铜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长江春水绿堪(kān)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长江春水碧绿如染料,刚刚破出水面的点点荷叶只有铜钱大小。
堪:能,可。
钱:指铜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荷叶刚刚长出水面,一个个才有铜钱那么大。
诗句写暮春景色,可引用以表现江南春景,或只用作表示暮春时节。
以“堪染”表现色彩之浓重,其夸张手法可作借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凉州词三首·其三 文翻注译赏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yú)六十秋。
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
位于黄河南岸。
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
叶,果均可食。
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恩泽:恩惠赏赐。
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
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yú)六十秋。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
位于黄河南岸。
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
叶,果均可食。
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恩泽:恩惠赏赐。
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
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
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
”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
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
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
“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
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
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
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
“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
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
原因在哪里?
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
“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
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
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
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
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
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
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
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63-764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36-439
成都曲 文翻注译赏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来游的人喜欢向谁家投宿?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搜韵网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lì)枝熟。
锦江:在四川省,流经成都。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万里桥:桥名,在成都城南。
爱向:爱戴归向。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搜韵网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lì)枝熟。
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
锦江:在四川省,流经成都。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来游的人喜欢向谁家投宿?
万里桥:桥名,在成都城南。
爱向:爱戴归向。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搜韵网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这是张籍游成都时写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写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因为这诗不拘平仄,所以用标乐府体的“曲”字示之。
锦江,以江水清澄、濯锦鲜明而著称。
它流经成都南郊,江南为郊野,江北为市区,江中有商船。
地兼繁华、幽美之胜。
诗的前两句展现诗人顺锦江西望时的美景。
新雨初霁,在绿水烟波的背景下,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
那如画的景色十分诱人。
这两句写眼前景,景中含情,韵味深长,如跳动的音符,悠扬的旋律,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上面写郊野景色,后两句则是由于“桥”和“酒家”的跳入眼帘,逗引起人们对市井繁华情况的想象。
桥下水入岷江流至宜宾,与金沙江合为长江,东流直达南京,唐时商贾往来,船只很多。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唐时酒家多留宿客人。
读了这两句,使人由“万里桥”而想到远商近贾,商业兴盛,水陆繁忙;
由“多酒家”想到游人往来,生意兴隆。
最后说:游人呀,你究竟选择那一酒家留宿更称心如意呢?
从这问人和自问的语气里,使人想到处处招待热情、家家朴实诚恳的风土人情和店店别具风味、各有诱人“闻香下马”的好酒。
处处酒家好,反而不知留宿何处更好了。
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
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
”(《说诗晬语》)张籍此诗,句句含景,景景有情,特别是后二句,近似口语,却意味深远,读后感到精警而又自然。
诗人既善于抓住富于特征的一般景物,又善于抓住思绪中最闪光的一瞬间——“游人爱向谁家宿?
”这样就能使一篇之朴,养一句之神;
一句之灵,回一篇之运。
这就是张籍“看似寻常最奇崛”之风格所在,也是诗作具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思 文翻注译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
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
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参考资料: 1、 周克乾编,最美的唐诗,新星出版社 ,2012.01,第111-112页 2、 王树海主编;
付民印著,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01,第83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又恐怕。
行人:指捎信的人。
临发:将出发。
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参考资料: 1、 周克乾编,最美的唐诗,新星出版社 ,2012.01,第111-112页 2、 王树海主编;
付民印著,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01,第83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
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
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复恐:又恐怕。
行人:指捎信的人。
临发:将出发。
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参考资料: 1、 周克乾编,最美的唐诗,新星出版社 ,2012.01,第111-112页 2、 王树海主编;
付民印著,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01,第83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
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 《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
这“欲”字颇可玩味。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
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
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
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
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
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
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
写了没有?
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
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
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
)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
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
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
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
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
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
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参考资料: 1、 魏丕植著,解读诗词大家1 唐代卷,作家出版社,2013.04,第378页
寒食 文
水 文
短歌行 文
野老歌 / 山农词 文翻注译赏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
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
斛:量器;
是容量单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
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
斛:量器;
是容量单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中唐时代,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因此抒写农民疾苦的题材也成为新乐府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张籍的《野老歌》,就是写一个农家老夫在高额的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最后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
即使这样,他还不如当时被称为“贱类”富商的一条狗。
张籍通过这样一个人狗对比的悲惨情形,突出表现了农民的痛苦和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开头两句交代人物身份,运用平叙的手法,叙说一位老农,由于家里贫穷,住在山里面,仅仅耕种贫瘠的山田三四亩。
这里要问,老农为什么要住在山里面呢?
在我们想来,老农既然家贫,他应该到平地乡村或小镇谋生要容易一些,为啥要到难以耕种的山里去呢?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此时社会混乱,统治阶级任意欺压百姓。
面对这一切,老农一家逃到深山,这里山高路远,人烟稀少,而官府当差的也不便来此。
老农希望住在深山能摆脱这一切。
然而“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三四两句说得就是这一情况。
老农住在山里面,今年的禾河苗长得稀稀疏疏的的,到头来收成也不好。
尽管这样,官家的征税多得要命,那差役隔三差五地跑来征税,最后老农家里连自己吃的口粮全没了。
老农很痛心哪,他一年辛苦劳作得来的粮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库仓,甚至有的被白白浪费“化为土”。
这在剥削和浪费的行为,和劳动人民的辛苦贫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这两句实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的痛苦,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五六句承上两句,说老农辛苦一年到岁末,家里徒穷四壁,没有几样东西,只有老农辛勤劳动的工具——锄犁还在伴随着他。
一个“空”字,说明老农辛苦一年一无所获,另一方面说明剥削阶极把老农剥夺的一无所有。
为了种那些粮食,老农早出晚归,辛苦劳作一天,到头来自己还没有吃的。
无奈之下,老农“呼儿登山收橡实”,呼儿表明老农已年迈,再加上辛苦劳作一天,已无力再上山采橡实吃。
“橡实”,乃一草木果实,本非普通食品,乃劳动人民在饥灾发生时临时充腹之品。
老农叫儿子登山收橡实,可谓老农贫饿致极,说明劳动人民最后的可怜结局。
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说西江做珠宝生意的大贾,船上载的的珠宝很多,足有百斛,他喂养的犬,长的肥肥胖胖的,浑身都是肉。
作者运用叙述的手法,没有发表议论,但把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摆在了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贾喂养的肉犬,更为让人深思的,老农的生活还不如喂养的一条犬,可谓悲凉之极,令人感愤不已。
全诗运用叙述的手法,给我们呈现出几个老农痛苦的生活的场景。
虽然作者没有发表议论,但孕作者的思想于叙述中。
全诗的形象对比深刻鲜明,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饥苦,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酬朱庆馀 文翻注译赏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 文赏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清秋时节,莲子成熟了,碧荷沿江连绵无际,正是收获的季节。
采莲女们笑着,唱着驶船来江上采莲。
“并船歌”,几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
一个“并”字,突出了采莲是群体活动,以及采莲女们的爽朗和快乐。
她们的船摇到哪里,她们那优美的歌声就飞到哪里。
江流蜿蜒向前,欢快悠扬的歌声随着江流一路飘荡。
这阵阵甜美的歌声,为清秋江面增添了无限风光。
这两句环境描写,烘托出秋江采莲的热闹场景。
下面两句具体描绘采莲细节:“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齐戢戢,形容众多莲蓬露出水面,一个挨一个,戢戢然。
这些饱满的莲子,吸引着采莲女们。
她们荡着小船,在荷丛里穿梭,在绿色的芙蓉国里你追我赶,相互竞赛,都想多采一些莲子。
澄碧的水面,溅起一朵朵晶莹闪亮的水花,荡起一道道翡翠般的波浪。
歌声、笑声、桨声,合奏出一支支活泼欢畅的青春曲。
绿叶青莲,映衬采莲女红润的面颊,采莲女和粉红的荷花在阳光下相映生辉。
颜色的相互映衬,使画面明丽多姿;
荷叶和莲子是静态的,采莲女和江水是动态的,静态和动态相互转换,衬托出画面的中心——采莲女轻盈、敏捷。
“争前,”描写她们争着划船向前,使轻舟竞采的动人画面跃然纸上。
“竞折”,突出她们争相采摘莲子的情态,把她们的青春风采写活了。
从“争前”到“竞折”,采莲画面的动态感越来越强。
诗人连用争、折、漾几个动词,描绘出采莲女们神速、灵敏的动作、兴奋欢快的心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她们轻盈飞动的神彩。
前四句押“歌”韵,为第一段,展现出广阔而热闹的秋江采莲场景,情调悠扬甜美。
五、六两句写寻藕:“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试牵”说明她们寻藕的目的只是想看一看藕长得多大了。
因为此时的藕只是小嫩藕,还没有到扒藕的季节。
绿茎上有刺,如果不小心就会刺伤手。
因此,她们就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顺着绿茎向下摸藕,采莲子是那样飞快,寻藕却是如此缓慢,一快一慢,突出了她们寻藕的细致。
这两句押“有”韵,为第二段,刻画寻藕的具体细节,表现出她们劳作的情景。
节奏缓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受。
下面四句转入刻画采莲人。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这两句用白描手法描绘采莲女的妆扮。
她们用白色的带子系着腰,显示出形体曲线美和俊俏优美的风姿。
她们不插玉钗,只施淡妆,表现出采莲女的自然风采,表现出一种朴素大方的美,“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莲子还没有把船舱装满,她们便相互鼓劲:“我们结伴到前面的洲边继续采吧。
”她们边采边相互关切地询问:“我们越往前采,离家就越远了,谁家住得远一些?
”一句亲切的问话,揭示出她们善良的心地和开朗的性格,突出了她们相互的友爱和关切。
这浓厚的人情显示出她们美的心灵、美的情操,她们的形体美和内在美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给人美的享受。
这四句押“洗”韵,为第三段,刻画采莲女们的形体外貌和内心世界,情调朴实亲切。
最后两句描绘采莲女暮归:“归时其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们的勤劳。
日暮涨潮,正好可以乘船疾驶。
这个“共”字用得妙,突出了她们同出同归和丰收后共同的欢乐。
在归途中,她们边荡着桨边拿着荷花玩耍。
一天劳动后,她们还是那样轻松。
这最后两句展现出一幅水彩画:红色的晚霞给采莲女披上了绚丽的色彩,她们的欢笑和歌声,为日暮秋江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结尾和开头照应紧密。
最后两句押“漾”韵,描绘出一幅采莲女丰收归来边荡桨边弄荷花的动人画面,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回味全篇。
这首诗采莲活动写得相当细致,从头到尾都是运用叙述和白描手法,如同采莲女一样淡妆浅梳,不假雕饰,表现出一种纯朴明丽的风格,洋溢着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
全诗构思独特,每韵一段,各段之间富有变化,从而展示出从晨出到暮归群体采莲的全部过程。
全诗场景多变,情节丰富,令人留连往返,兴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434-4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