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松江渡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漠漠故宫地,月凉风露幽。

鸡鸣荒戍晓,雁过古城秋。

杨柳北归路,蒹葭南渡舟。

去乡今已远,更上望京楼。

酬康州韦侍御同年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桂楫美人歌木兰,西风袅袅露漙漙.夜长曲尽意不尽,月在清湘洲渚寒。

潼关兰若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来往几经过,前轩枕大河。

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

蝶影下红药,鸟声喧绿萝。

故山归未得,徒咏采芝歌。

江上喜洛中亲友继至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战马昔纷纷,风惊嵩少尘。

全家南渡远,旧友北来频。

罢酒松筠晚,赋诗杨柳春。

谁言今夜月,同是洛阳人。

送从兄别驾归蜀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闻与湘南令,童年侍玉墀。

家留秦塞曲,官谪瘴溪湄。

道直奸臣屏,冤深圣主知。

逝川东去疾,霈泽北来迟。

青汉龙髯绝,苍岑马鬣移。

风凄闻笛处,月惨罢琴时。

客路黄公庙,乡关白帝祠。

已称鹦鹉赋,宁诵鶺鴒诗。

远道书难达,长亭酒莫持。

当凭蜀江水,万里寄相思。

塞下曲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参考资料: 1、 张晓蕾 .唐诗精粹 .成都市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0年 :155页 . 2、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6年 :503-504页 .

夜战桑乾(gān)北,秦兵半不归。

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桑乾北:桑乾河北岸。

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

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乡信:家乡来信。

犹自:仍然。

寒衣:御寒的衣服。

参考资料: 1、 张晓蕾 .唐诗精粹 .成都市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0年 :155页 . 2、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6年 :503-504页 .

汴河亭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此诗首联写隋炀帝东游前的准备。

闻说扬州花盛,便想前去观赏,这是人之常情。

起句气势和缓;

语不惊人。

但紧一句便顿起波澜,杨广为了去广陵看花,竟凿渠引流、大兴水土。

为逞一己的私欲,竟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

“先劈昆仑一派流”,一语中的,揭示本质。

颔联写杨广离宫时景象。

诗人没有正面写这个场面如何壮观,气势如何盛大,皇帝如何自得,而是从随行的队伍着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禁兵二百,前护后拥,宫女三千,尾随其后。

皇帝的赫赫声威,于此表现无遗。

颈联写沿途的喧闹情景。

鼓声震天,凝固流云,惊动星辰,旌旗招展,覆盖着水面,仿佛波浪起伏,旗开之处,可见水底日月沉浮。

这情景,把前面奢靡景象又推进一层。

前三联,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写来,极言隋朝昏君的豪奢无度。

  尾联总束前文,避实就虚,删繁就简,写出隋朝的结局,点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

这个结局,是历史的结局,又是隋炀帝荒淫无度的结局。

陈后主骄奢荒淫而筑景阳城,终为隋朝所灭;

隋君沉醉酒色而建迷楼,终为李唐所代。

历史发展遵循着固有的轨迹。

诗人以隋比陈,言唐军为有道之师。

可是,当初隋灭陈之际,隋军也是有道之军,这种借古讽劝晚唐之意寓于不言之中。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示观”描写。

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

作者许浑经过隋炀帝的行宫汴河亭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浮想联翩,隋炀帝当年那种穷奢极欲的情景仿佛呈现在他的眼前。

即前三联所描写的奢侈豪华的场面。

这一切,诗人都只是“想见”而并未亲见,但却写得这般情景生动,使读者犹如亲见,这就是诗人进行的“示观”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诗的意境的动态描绘。

诗中“劈昆仑”、“下龙舟”、“星辰动”、“日月浮”等句中的“劈”、“下”、“动”、“浮”,以及“游”、“震”、“拂”、“开”等字,都是动词,因而就赋予全诗意境以活动的体态,形成了骏马走坂之势,给读者以形象飞动之感。

特别引读者注意的是,诗人在进行这种动态描写时,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夸张。

像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两句,其中的“鼓震”、“旗开”是历史事实;

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旗帜能“拂浪”,在旌旗闪动时又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这都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

诗的首联、颔联本来已经写得很活脱,很有气魄,再加上这样一个颈联,就更显得造形生动,气象雄豪,把杨广东游的那种赫赫声势、巍巍壮观的豪华盛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颈联这两句诗实是全篇的“警策”。

  三是“卒章显其志”。

诗的前三联基本上是冷静地客观地写景叙事,读者单看前三联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所在。

只是到了最后一联,才忽然笔锋一转,把对事件的评判,和诗人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来。

诗人“显志”的方式也很别致。

他笔下的尾联不是前三联所创造的形象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对隋炀帝东游景象的直接批判,而是另起炉灶,凌空一跃,一下子跃到“义师”、“迷楼”上去,对隋炀帝游荡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作了严肃的评论和无情的嘲讽。

但又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隋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迷楼”与南朝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把读者的视线和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解景生情,发人深思,无限感慨都在意象之外,这样的结尾是很有韵味的。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 汉英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553-555 2、 潘百齐 赵龙祥.唐诗精华365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99 3、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1122-1123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海燕西飞:喻客西去陇地。

斜:韵脚念xiá。

天门:宫殿之门、指皇宫。

五侯:东汉恒帝时,同日封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为侯,号“五侯”。

此处泛指朱门显贵人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第一花:指名贵的花。

参考资料: 1、 伍心铭.新编唐诗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504-505 2、 张国动.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33-134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若无诗题,这首绝句就像是一首写景诗。

它写的是在落花时节、日斜时光,遥望王侯第宅,所见到的楼台层叠、重门深闭之景。

但联系诗题看,它显然是一首因事而题的托讽诗。

它采用借物取喻,托景见意的艺术手法,收到了言微旨远、节短音长的效果。

  诗的第一句“海燕西飞白日斜”,表面写日斜燕飞之景,实写在长安“卜居不遂”之客。

周邦彦《满庭芳》词“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几句,也是以燕喻人。

但周词中的“燕”还有修椽可寄,而许诗所写的“燕”则因无椽可寄而孤飞远去。

据《幽闲鼓吹》记述,白居易应举时曾谒见顾况,顾看了白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住下来可不容易。

这一传说未必可信,却可以说明,在唐代想卜居长安是很艰难的。

诗中之客既“卜居不遂”,只得“薄游汧陇”,而水和陇州在长安西方,所以诗句以“海燕西飞”影射此行。

  与这第一句诗形成对照的是第三句“楼台深锁无人到”。

两句诗合起来,自然呈现出一个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一方面,来到长安的贫士难找一处栖身之地;

另方面,重楼空闭,无人居住。

根据一些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内,高楼深院的甲第固比比皆是,长期废弃的大宅也所在多有。

白居易的《秦中吟》曾对此加以揭露和抨击。

如《伤宅》诗说:“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檐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又《凶宅》诗说:“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

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

······风雨坏檐隙,蛇鼠空墙墉。

”这些诗句都是径陈其事,直指其失。

但许浑的这首绝句,因为总共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不可能这样铺叙,就化繁为简,化实为虚。

在这句中只从楼台的寂寞景象显示白诗中所描述的事实。

它虽然不及白诗那样强烈鲜明,却有含蓄之妙、空灵之美。

  尾句“落尽东风第一花”,可说是第三句的补充和延伸。

它把第三句所写的那样一个楼台深锁、空无一人的景象烘托得倍加寂寥,起了深化诗境、加强诗意的作用。

这句表现的花开花落、空负东风的意境,有点像汤显祖《牡丹亭》中所说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曲词隐含无限的惆怅和幽怨,这句诗同样是怅怨之情,浮现纸面。

此处,不仅楼台任其废弃,无人居住,而且名花也空自飘落,无人欣赏,就更令人惋惜不尽了。

  一首托讽诗,虽是意在彼而言在此,把本事、本意寓藏在对景物的描摹中,但作者总要在字里行间传情示意,或明或暗地点出他的真正意图。

这首诗,除了通过诗题表明写作动机外,诗中透露消息的主要是第二句“天门遥望五侯家”。

句中的“遥望”二字显露了西去之客在临行前的依恋、怅惘、愤恨之情;

“天门”二字则点出遥望之地在京城,望到的就是禁门外的景色。

而句中的“五侯家”,在全诗中是承上启下的关捩。

承上,是说上句暗指的西去陇之客此时视线所投向的是五侯之家,他的怅愤不平之气所投向的也是五侯之家;

启下,是说在下两句中出现的空锁的楼台是属于五侯的,落尽的名花也是属于五侯的。

联系唐代历史,自从安史乱后,宦官的权势愈来愈大,后来,连军队的指挥、皇帝的废立等大权也落到他们的手里。

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也是一首托讽诗。

两诗都以“五侯家”三字点明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其所揭示的都是成为唐代政治上一大祸患的宦官专权问题。

  在许浑这首诗中,所写的时间既是白日斜,季节又是残花落尽。

全诗的色调暗淡,情调低沉,这是“卜居不遂、薄游陇”之客的黯然心情的反映,也可以看作唐王室衰败没落的预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074-1076

征西旧卒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少年乘勇气,百战过乌孙。

力尽边城难,功加上将恩。

晓风听戍角,残月倚营门。

自说轻生处,金疮有旧痕。

旅夜怀远客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678910 共40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