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遥·香玉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香玉,翠凤宝钗垂簏簌,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画堂照帘残烛,梦馀更漏促。

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

香玉,翠凤宝钗垂簏簌,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香玉:泛指头上精美的首饰。

“翠凤”二句:具体写首饰。

意思是翠凤饰成钗头的宝钗,下垂着穗子;

还有钿筐、金粟和交错的彩胜戴在头上。

宝钗、钿筐、彩胜、金粟,都是首饰的种类。

金粟:桂花也称金粟,因花蕊如金粟点缀枝头,这里的金粟,是指妆饰品的形象如金粟状。

交胜:彩胜在头上交错戴着。

簏簌(lùshù):下垂的穗子,流苏一类的妆饰物。

“越罗”句:衣用越罗制成,其色如春水碧绿。

越罗:古越国(苏杭一带)之地所产罗绸,轻薄美观。

画堂照帘残烛,梦馀更漏促。

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

“画堂”二句:精美的厅堂还燃着残烛,烛光透过帘幕,夜深人静了。

梦醒后,更觉更漏声迫促。

“谢娘”二句:谢娘无限伤心,日光初照,屏风上山景时隐时现。

谢娘:泛指美丽的少妇。

据《唐音癸签》载,李太尉德裕有美妾谢秋娘,太尉以华屋贮之,眷之甚隆;

德裕后镇浙江,为悼亡妓谢秋娘,用炀帝所作《望江南》词,撰《谢秋娘曲》。

以后,诗词多用“谢娘”“谢家”“秋娘”泛指妓女、妓馆和美妾。

又:六朝已有“谢娘”之称。

如《玉台新咏》中有徐悱妇《摘同心支子寄谢娘因附此诗》,故以“谢娘”为谢秋娘之说,恐非。

心曲:内心的深处,后来常指心中的委曲之事或难言之情。

这里是伤心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2

香玉,翠凤宝钗垂簏簌,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头上佩戴着香玉,钗上的凤坠低垂,花钿辉映金粟。

身上的越罗长裙,轻舞着春水般的碧绿。

香玉:泛指头上精美的首饰。

“翠凤”二句:具体写首饰。

意思是翠凤饰成钗头的宝钗,下垂着穗子;

还有钿筐、金粟和交错的彩胜戴在头上。

宝钗、钿筐、彩胜、金粟,都是首饰的种类。

金粟:桂花也称金粟,因花蕊如金粟点缀枝头,这里的金粟,是指妆饰品的形象如金粟状。

交胜:彩胜在头上交错戴着。

簏簌(lùshù):下垂的穗子,流苏一类的妆饰物。

“越罗”句:衣用越罗制成,其色如春水碧绿。

越罗:古越国(苏杭一带)之地所产罗绸,轻薄美观。

画堂照帘残烛,梦馀更漏促。

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

画堂残烛忽明忽暗照在帘幕里,梦醒时只听得更漏声声急。

她那相思无限的愁绪,如晓光初映屏上山影,明了又暗,断了又续。

“画堂”二句:精美的厅堂还燃着残烛,烛光透过帘幕,夜深人静了。

梦醒后,更觉更漏声迫促。

“谢娘”二句:谢娘无限伤心,日光初照,屏风上山景时隐时现。

谢娘:泛指美丽的少妇。

据《唐音癸签》载,李太尉德裕有美妾谢秋娘,太尉以华屋贮之,眷之甚隆;

德裕后镇浙江,为悼亡妓谢秋娘,用炀帝所作《望江南》词,撰《谢秋娘曲》。

以后,诗词多用“谢娘”“谢家”“秋娘”泛指妓女、妓馆和美妾。

又:六朝已有“谢娘”之称。

如《玉台新咏》中有徐悱妇《摘同心支子寄谢娘因附此诗》,故以“谢娘”为谢秋娘之说,恐非。

心曲:内心的深处,后来常指心中的委曲之事或难言之情。

这里是伤心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2

香玉,翠凤宝钗垂簏簌,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画堂照帘残烛,梦馀更漏促。

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

  这首词写美女的情态。

词一开始,用“香玉”两字来概括了女子通体的优美。

玉是滑润的,却也是冰凉的,但他着一“香”字,不仅成了活色生香,而且更有了温润的质感。

不止见其肤色之细腻如玉,亦且见肌肤之气息,中人如兰之香。

有此体香,其温自不待言的了。

古人喜欢用玉来形容女子。

如王建的《宫中调笑》:“玉容憔悴三年。

”再如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不仅人如玉,而且是香玉,唐玄宗的《好时光》中说:“莲脸嫩体红香。

”这就使人感到了女子的肤色不仅洁白如玉,而且吹气如兰,甚至通体生香。

如此的女子,虽不言其如何美,仅此“香玉”二字,便已足够是人间之至可宝贵的了,其人如玉。

而词的第二、三两句进一步写她的身份。

她头上的钗是用翡翠打磨而成的一只翠凤,翠凤的口中,还吊着一串耀眼的宝石,如流苏般沉沉地垂着。

钿筐,是小簪子;

交胜,是臂上的金环。

这些装饰品上面都闪耀着金星。

头上的首饰是华美的。

第四句写她身上穿的衣服。

那质地的高贵,是经过西子浣洗过的春水般的越罗。

用春水来形容罗,不仅写出了颜色,而且还写出了飘拂的姿态,像碧波般的漾荡。

这就将人更衬的如出尘的仙女、那宓水妃子。

这些都写出她的身份是高贵的,这就恰如高明的电影导演那样,首先给观众看到的是这么一个服饰华丽的绝色女子的特写,使观众一开始就为她的艳色所惊异。

人既如玉,而服饰又是这般的华丽,极言其美,也就是极言其才。

她既是这般的美,读者便也极希望看到她将是如何幸福。

  下片将镜头一下拉开,成了全景,使读者看到了她所居的卧室,是雕梁绘藻的画堂。

自然室既如此,则与之相应的摆设也就不言而可知了。

看来已是半夜了,因为蜡烛已经烧了很久;

闪闪的余光在低垂的竹帘上跳动着。

这一特写,首先给人的是一个不安定的空虚的感觉。

  于是,读者就要用另一种怜惜的眼光,再看一下这个女子了。

她如此盛装,却原来是那无限伤心的样子。

而随着更漏滴残的声音,读者似乎也理解了她刚才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她所守望的人。

但却被这无情的更声惊醒了,好梦成空,原来只是一己的空想。

是以她这才忡怔地呆着,两眼只盯着那有着山水画的屏风。

读者随着她的眼光落在了屏风上,看到了曙色光临,因为屏风是曲折着摆在那里的。

向阳的一面就被曙光照见了,而向阴的一面却还是黑的,因此上面画的山水,也就像若断若续的那样——读者从这痴呆的眼神中,感到了她的惆怅,是在想望着那山水之间的他。

是的,一夜又过去了,连梦也做不完全。

这就又透露了她已不知这样经历过多少次的伤心和失望了。

望极之后,便会是失望。

词人虽没有说,然而其势岂非已是摆在这里的了。

  词人这样写她的装饰,不仅是美的需要,也是为了写出典型的人,写出了她华贵的身份,是在说明她的不幸,完全不在于自己,她岂非已是非常完美的了,而就在于他所望之人的薄幸。

  写她如此孤寂,用“梦”来点明她思念之专,用“无限心曲”来写她思念之深,用暗示一夜又一夜来写她的忠贞,这就把一个守贞的贵妇人写活了。

然而她所等得的,分明是无情的遗弃。

词是华丽的,却深深地隐藏着无声的怨怼。

会读的会读出如鲁迅先生说的:“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

见了酷烈的沉默,就应该留心了;

见有什么像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就更应该留心了:这在预告‘真的愤怒’将要到来。

”(《华盖集·杂感》)温庭筠在这里写出的沉默和怨怼,很难说这不是即将崩溃的晚唐政治的写照。

而不会读的、或者说满脑子封建意识的,就只会读出陈梁宫体,然而这确实是冤枉了温庭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酒泉子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凭栏干,窥细浪,雨萧萧¤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

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

故乡春,烟霭隔,背兰釭¤ 宿妆惆怅倚高阁,千里云影薄。

草初齐,花又落,燕双飞。

楚女不归,楼枕小河春水。

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 玉钗斜篸云鬟重,裙上金缕凤。

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

泪痕新,金缕旧,断离肠¤ 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更多

回中作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 燕客悲歌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李羽处士故里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柳不成丝草带烟,海槎东去鹤归天。

愁肠断处春何限, 病眼开时月正圆。

花若有情还怅望,水应无事莫潺湲。

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一篇。

寓怀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诚足不顾得,妄矜徒有言。

语斯谅未尽,隐显何悠然。

洵彼都邑盛,眷惟车马喧。

自期尊客卿,非意干王孙。

衔知有贞爵,处实非厚颜。

苟无海岱气,奚取壶浆恩。

唯丝南山杨,适我松菊香。

鹏鹍诚未忆,谁谓凌风翔。

昆明池水战词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汪汪积水光连空,重叠细纹晴漾红。

赤帝龙孙鳞甲怒, 临流一盼生阴风。

鼍鼓三声报天子,雕旌兽舰凌波起。

雷吼涛惊白石山,石鲸眼裂蟠蛟死。

溟池海浦俱喧豗. 青帜白旌相次来。

箭羽枪缨三百万,踏翻西海生尘埃。

茂陵仙去菱花老,唼唼游鱼近烟岛。

渺莽残阳钓艇归, 绿头江鸭眠沙草。

雍台歌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太子池南楼百尺,入窗新树疏帘隔。

黄金铺首画钩陈, 羽葆停幢拂交戟。

盘纡阑楯临高台,帐殿临流鸾扇开。

早雁惊鸣细波起,映花卤簿龙飞回。

杂歌谣辞。苏小小歌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买莲莫破券,买酒莫解金。

酒里春容抱离恨, 水中莲子怀芳心。

吴公女儿腰似束,家在钱塘小江曲。

一自檀郎逐便风,门前春水年年绿。

简同志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开济由来变盛衰,五车才得号镃基。

留侯功业何容易,一卷兵书作帝师。

宿云际寺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678910 共39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