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初归旧山(又作献岁初归旧居酬皇甫侍御见寄)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

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

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

求仲应难见,残阳且掩关。

早渡伊川见旧邻作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鹍鸡鸣早霜,秋水寒旅涉。

渔人昔邻舍,相见具舟楫。

出浦兴未尽,向山心更惬。

村落通白云,茅茨隐红叶。

东皋满时稼,归客欣复业。

裴仆射东亭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凤扆任匡济,云溪难退还。

致君超列辟,得道在荣班。

朱戟缭垣下,高斋芳树间。

隔花开远水,废卷爱晴山。

晚沐值清兴,知音同解颜。

藉兰开赐酒,留客下重关。

仙犬逐人静,朝车映竹闲。

则知真隐逸,未必谢区寰。

轩后三朝顾,赤松何足攀。

郭司徒厅夜宴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秋堂复夜阑,举目尽悲端。

霜堞鸟声苦,更楼月色寒。

美人深别意,斗酒少留欢。

明发将何赠,平生双玉盘。

渔潭值雨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日入林岛异,鹤鸣风草间。

孤帆泊枉渚,飞雨来前山。

客意念留滞,川途忽阻艰。

赤亭仍数里,夜待安流还。

归雁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大雁啊,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么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

大雁回答: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

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潇(xiāo)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

等闲:轻易、随便。

苔,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shēng)清怨却飞来。

二十五弦:指瑟。

《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胜:承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潇(xiāo)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大雁啊,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么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

大雁回答: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

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

等闲:轻易、随便。

苔,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shēng)清怨却飞来。

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

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二十五弦:指瑟。

《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胜:承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是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任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

他看到秋雁南飞,曾作《送征雁》诗:“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怅望遥天外,乡情满目生。

”这首《归雁》,同样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

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

作者依照这样的认识,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根据这样的艺术构思,作者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一下笔就连用两个句子劈空设问:“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

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

  诗人就是这样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

然而,诗人笔下的湘神鼓瑟为什么那样凄凉?

大雁又是为什么那样“不胜清怨”呢?

为了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看看他考进士的成名之作《湘灵鼓瑟》。

在那首诗中,作者用“苍梧来怨慕”的诗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于她在乐声中寄托了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

同时,诗中还有“楚客不堪听”的诗句,表现了贬迁于湘江的“楚客”对瑟声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灵鼓瑟》同《归雁》相对照,使读者领会到:《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

故而,他使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学家王粲《登楼赋》中的这两句揭示羁客情怀的名言,正可借来说明《归雁》诗中旅雁听瑟飞回时的“心情”,而诗人正是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这首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

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僧归日本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

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

住:一作“至”,一作“去”。

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

一作“东途”。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浮天:舟船浮于天际。

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

一作“浮云”。

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

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

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

一作“法船”。

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

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

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惟怜:最爱;

最怜。

一作“惟慧”。

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

一作“一塔”。

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

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

住:一作“至”,一作“去”。

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

一作“东途”。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浮天:舟船浮于天际。

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

一作“浮云”。

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

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

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

一作“法船”。

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

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

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惟怜:最爱;

最怜。

一作“惟慧”。

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

一作“一塔”。

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

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前两句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

“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

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

“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

“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

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

“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

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

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

虚实相映成趣。

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此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

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

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

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

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全诗前半部分写日本僧人来华,后半部分写日本僧人回国,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带有浓厚的禅理风格,并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

全诗遣词造句融洽、自然,足见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

梨花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

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 / 裴迪书斋望月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行路难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君不见明星映空月,太阳朝升光尽歇。

君不见凋零委路蓬,长风飘举入云中。

由来人事何尝定,且莫骄奢笑贱穷。

678910 共3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