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大雁啊,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么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

大雁回答: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

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潇(xiāo)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

等闲:轻易、随便。

苔,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shēng)清怨却飞来。

二十五弦:指瑟。

《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胜:承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潇(xiāo)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大雁啊,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么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

大雁回答: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

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

等闲:轻易、随便。

苔,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shēng)清怨却飞来。

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

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二十五弦:指瑟。

《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胜:承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是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任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

他看到秋雁南飞,曾作《送征雁》诗:“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怅望遥天外,乡情满目生。

”这首《归雁》,同样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

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

作者依照这样的认识,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根据这样的艺术构思,作者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一下笔就连用两个句子劈空设问:“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

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

  诗人就是这样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

然而,诗人笔下的湘神鼓瑟为什么那样凄凉?

大雁又是为什么那样“不胜清怨”呢?

为了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看看他考进士的成名之作《湘灵鼓瑟》。

在那首诗中,作者用“苍梧来怨慕”的诗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于她在乐声中寄托了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

同时,诗中还有“楚客不堪听”的诗句,表现了贬迁于湘江的“楚客”对瑟声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灵鼓瑟》同《归雁》相对照,使读者领会到:《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

故而,他使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学家王粲《登楼赋》中的这两句揭示羁客情怀的名言,正可借来说明《归雁》诗中旅雁听瑟飞回时的“心情”,而诗人正是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这首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

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省试湘灵鼓瑟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

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

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6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35-637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17-218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鼓:一作“拊”。

云和瑟:云和,古山名。

《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

”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见《后汉书·张衡传》注。

空:一作“徒”。

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远游的旅人。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金:指钟类乐器。

石:指磬类乐器。

杳冥:遥远的地方。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来:一作“成”。

白芷:伞形科草本植物,高四尺余,夏日开小白花。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潇浦:一作“湘浦”,一作“潇湘”。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人不见:点灵字。

江上数峰青:点湘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6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35-637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17-218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

鼓:一作“拊”。

云和瑟:云和,古山名。

《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

”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见《后汉书·张衡传》注。

空:一作“徒”。

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远游的旅人。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

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金:指钟类乐器。

石:指磬类乐器。

杳冥:遥远的地方。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

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来:一作“成”。

白芷:伞形科草本植物,高四尺余,夏日开小白花。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

潇浦:一作“湘浦”,一作“潇湘”。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人不见:点灵字。

江上数峰青:点湘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6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35-637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17-218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

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根据试帖诗紧扣题目,不得游离的要求,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哀伤乐曲。

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

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接下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香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

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

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中间这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

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

然而全诗最精采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

此联的妙处有:   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

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

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

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

所以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

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可贵。

三是以景结情,余音袅袅。

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

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

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

宋代词论家有“以景结情最好”之说,恐怕是从这类诗作中得到的启迪。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35-637

送僧归日本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

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

住:一作“至”,一作“去”。

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

一作“东途”。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浮天:舟船浮于天际。

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

一作“浮云”。

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

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

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

一作“法船”。

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

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

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惟怜:最爱;

最怜。

一作“惟慧”。

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

一作“一塔”。

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

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

住:一作“至”,一作“去”。

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

一作“东途”。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浮天:舟船浮于天际。

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

一作“浮云”。

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

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

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

一作“法船”。

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

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

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惟怜:最爱;

最怜。

一作“惟慧”。

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

一作“一塔”。

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

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前两句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

“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

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

“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

“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

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

“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

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

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

虚实相映成趣。

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此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

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

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

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

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全诗前半部分写日本僧人来华,后半部分写日本僧人回国,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带有浓厚的禅理风格,并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

全诗遣词造句融洽、自然,足见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

梨花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

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

行路难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君不见明星映空月,太阳朝升光尽歇。

君不见凋零委路蓬,长风飘举入云中。

由来人事何尝定,且莫骄奢笑贱穷。

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

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

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

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

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

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

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

上人你乃是我们宗族的骄傲,你聪慧有余,能翻译印度佛家经典,你的书法深得张旭的精髓。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远远飞去的仙鹤没有伴侣可追逐,孤单的白云漂浮于浩渺的太空之中,你单身远离家乡已经很久。

你写起狂草来眼里全然没有了时空宇宙,醉后舞墨更能展现世界万象的真谛。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

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

你离开家乡,四海云游,时间太久;

你如今在这腊月之初回乡探望,亲人该是多么高兴。

你的故园池塘中满是残雪,柳条稀疏,烟雨迷蒙。

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

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

你祝寿敬酒,熬汤侍药,晨餐素食,精心侍奉父母。

我远在千里之外,也知道你在家除了诵经之外,还健笔如飞,赋诗闲居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7-228

山花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 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

送征雁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钱起的家乡在吴兴(今属浙江湖州)。

安史之乱后,钱起羁留长安(今陕西西安),难以归家。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长安观秋雁南飞的感受。

  此诗首联运用动静交错、点面结合的方法,寥寥数语,点画出一幅秋空雁过图。

雁声凄凉,定下了全篇基调。

颔联写鸿雁南飞的行色。

一个“冷”字,一个“惊”字,更增添了全诗的悲凉气氛。

颈联紧扣诗题,先写大雁征途遥远,呼应题中“征”字,再写诗人遥望大雁南飞,是写“送”字。

诗人的担心,正说明他对大雁寄寓了深情。

尾联以“乡愁”作结,正是题意所在。

诗人目送大雁,视野逐渐模糊,仿佛随着大雁看到了故乡,于是乡愁渐生,转承得十分自然巧妙。

  乡愁本是千古文人的一个传统主题。

诗人遭逢动乱岁月,漂泊流落,久居长安,不能回归故土,只能寄情于怀想。

这首诗就是写秋夜送雁南飞,雁引乡愁,诗人摹情写状,境界凄清,把乡愁咏叹得十分深沉和厚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21-222页

题延州圣僧穴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定力无涯不可称,未知何代坐禅僧。

默默山门宵闭月, 荧荧石壁昼然灯。

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岩悬拄杖藤。

昔日舍身缘救鸽,今时出见有飞鹰。

678910 共305条